鹿髓煎丸

LU SUI J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8%
心經 18%
肝經 14%
大腸經 9%
胃經 9%
腎經 8%
膽經 1%
三焦經 0%
膀胱經 0%
心包經 0%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鹿髓煎丸


鹿髓煎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長時間積累的風熱之邪,發作時會驚悸不安,氣機不暢,四肢虛弱,肌肉消瘦的功效。

臨牀中,鹿髓煎丸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藥效。

鹿髓煎丸由多味中藥組成,每味藥材都有其獨特的藥效,組合起來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鹿髓煎丸的組成:

  • 天門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 蜂蜜:補氣、止咳化痰、清熱解毒、解毒、潤肺、潤燥、健脾胃。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茯神: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 龍骨: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地瓜:止血、補氣、清熱解毒、補腎、通便、健脾胃、解毒、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和解酒毒。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
  • 枸杞子: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
  •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鹿髓煎丸中的每味藥材都有其獨特的藥效,組合起來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具有長時間積累的風熱之邪,發作時會驚悸不安,氣機不暢,四肢虛弱,肌肉消瘦的功效。

鹿髓煎丸可見於《丹溪心法》,主要由天門冬、麥門冬、茯苓、生地黃、龍骨、人參、牡蠣、遠志、防風、白朮、石斛、肉桂、川芎、黃耆、五味子、甘草、桔梗、枳殼、細辛、防風、白朮、石斛、肉桂、川芎、黃耆、五味子、甘草、橘皮、厚朴、生薑、地瓜、山茱萸、柏子仁、枸杞子、遠志、黃連、薏苡仁、檳榔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化痰的功效。

鹿髓煎丸可治長時間積累的風熱之邪,發作時會驚悸不安,氣機不暢,四肢虛弱,肌肉消瘦。

傳統服藥法



上三十一味,除八味為煎外,搗羅為末,入在煎中,和搗令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加至30丸,溫酒送下,空心,日午、夜臥服。

方劑組成解釋


鹿髓煎丸由天門冬、麥門冬、蜂蜜、生地黃、茯神、龍骨、人參、枳殼、細辛、防風、白朮、石斛、肉桂、川芎、黃耆、五味子、甘草、橘皮、厚朴、生薑、地瓜、山茱萸、柏子仁、枸杞子、遠志、黃連、薏苡仁、檳榔等中藥組成。天門冬、麥門冬、蜂蜜、生地黃、茯神、龍骨、人參、枳殼、細辛、防風、白朮、石斛、肉桂、川芎、黃耆、五味子、甘草、橘皮、厚朴、生薑、地瓜、山茱萸、柏子仁、枸杞子、遠志、黃連、薏苡仁、檳榔等中藥均具有滋陰補腎、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以緩解久積風熱,發即驚悸,氣滿不安,四肢虛弱,不生肌肉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鹿髓煎丸具有滋陰補腎、益氣安神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痰濕重、氣滯血瘀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鹿髓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鹿髓5合,生天門冬汁3合(濾),生麥門冬汁3合(濾),清酒5合,牛髓5合(無牛髓,牛酥1升代),白蜜7合,棗膏5合,生地黃汁1升(上八味,先煎地黃、天門冬汁、清酒,5分減2分,次納麥冬汁煎20沸,次納酥、髓、白蜜、棗膏,煎如稠糖,傾出銀石器中,復于重湯上煮,攪如稠膏,即入後藥末),茯神(去木)1兩,龍骨1兩,人參1兩,枳殼(去瓤,麸炒)3分,細辛(去苗葉)3分,防風(去叉)3分,白朮3分,石斛(去根)3分,桂(去粗皮)3分,川芎3分,黃耆(炙,銼)3分,五味子3分,甘草(炙,銼)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山芋半兩,山茱萸(并子用)3分,柏子仁(炒)3分,枸杞子3分,遠志(去心)半兩,黃連(去須)半兩,薏苡仁(炒)3分,檳榔(銼)3分。 主治:久積風熱,發即驚悸,氣滿不安,四肢虛弱,不生肌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