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學中醫」,多數人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會是「學中藥」。然而,若翻開中藥學教課書,至少也有500個中藥,雲端中醫的中藥資料庫中,記錄高達11,000種中藥。
就算是學好了500的個中藥,還要配合數年的臨床,許多人一輩子是無法辦法達到的。有沒有可能只要學習核心的中藥,省去大量時間呢?
這其實是有可能的,原理也很簡單,只要將過去千年來高達數萬種中藥方劑的組成,找出最常用的20-60種中藥,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本文提供給想要學習中藥的養生人士參考。
古今熱門前20名中藥
從雲端中醫的中藥方劑資料庫中發現,高達十幾萬種中藥方劑中,有很多都是相同名稱,成分不同。有更多是不同名稱,成分相同。
若將相同名稱剔除,至少也有四萬多種中藥方劑。若將這些方劑中,找出使用頻率最高的20種中藥,這就會是古今中醫師認為最有用的中藥。
這20種中藥,可以說就是運用程式技術「劃重點」的產物,在此二話不說,先學再說!
最常用的前20名中藥,依序是:甘草、當歸、人參、茯苓、白朮、川芎、白芍、陳皮、生(熟)地黃、防風、黃芩、黃連、半夏、木香、大黃、肉桂、生薑、黃耆、附子、麥門冬。
看到這些中藥,覺得難學嗎?一點都不難,只要去買一罐科學中藥叫做「十全大補湯」,成分就已經涵蓋10個了。
只要學習一個方劑,就等於學了一半,之後再學10個,就已經完全掌握了重點。
古今熱門前60名中藥
若仔細看這20種中藥,會發現都是「溫補」中藥為主,配合一些清熱瀉火(黃連、黃芩)、瀉下(大黃)。
可見過去千年以來,絕大多數的中醫師是運用中藥來補身體用的,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代,多數人普遍認為中藥是用來補身體。
比較專業的人會認為,雖然這些中藥應用的機率很高,但是還是不夠用,因此要繼續探索,延伸到使用頻率最高的60個中藥。
在經過計算之後,發現這些中藥被廣泛應用在34344種方劑中,佔了41700筆中藥的82%。
這代表的意思是,只要學好60個中藥單方,就可以組成過千年以來至少82%以上的中藥方劑,這樣算是涵蓋度非常高了!
這60種中藥單方清單,如果依照現代中藥學的分類,列之如下:
- 解表藥(發散風寒):麻黃、桂枝、紫蘇葉、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生薑
- 解表藥(發散風熱):薄荷、葛根、升麻、柴胡、菊花
- 清熱瀉火:石膏、天花粉、梔子
- 清熱燥濕:黃芩、黃連、黃柏
- 清熱涼血: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
- 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
- 攻下:大黃
- 芳香化濕:蒼朮、厚朴、藿香、砂仁
- 利水滲濕:茯苓、澤瀉、滑石
- 溫理藥: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細辛、花椒、丁香
- 裡氣藥:陳皮、青皮、枳實、木香、香附
- 消食藥:山楂
- 驅蟲藥:檳榔
- 活血化瘀:川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川牛膝
- 化痰藥:半夏、天南星、桔梗、川貝母
- 止咳平喘:杏仁
- 補氣藥:甘草、人參、黨參、黃耆、白朮、山藥、大棗
- 補血藥:當歸、白芍、阿膠
- 補陰藥:麥門冬、枸杞子
- 補陽藥:杜仲、
- 收澀藥:五味子、山茱萸
- 平肝息風:天麻
- 安神藥:遠志
有些中藥古人經常運用,但是現代人最好不要運用,例如太貴、有大毒,或是外用,例如:麝香、硃砂、雄黃、烏頭、白礬、冰片、輕粉、全蠍...等等。這些只要大概理解即可,並不需要深入學習。
對這些排名有興趣的人有福了,雲端中醫從2023年7月底,在中藥單方頁面公開組方排名訊息,就可以知道這個中藥在過去千年以來被運用的熱門度。
學習核心中藥的順序
以上列出的中藥,幾乎都是《神農本草經》的中藥,此書作者相傳為神農氏,約成書於秦漢時期,至今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這類中藥被運用了上千年,古書上紀錄的臨床經驗非常完善,古今人類對這些中藥的掌握度非常高,所以是非常值得信賴的。
這裡必須提出的是:這裡假設多數人學習中藥目的是用來自己養生,不是用來幫別人治病。
改善自己身體健康的中藥是很單純的,你要應付的就是身上不斷出現的那幾種症狀。而要幫別人治病,是要應付千千萬萬的變化型,這是非常困難的。
依照這些中藥清單,提出以下的學習建議:
1.學習解表中藥
從這些清單可以清楚看出來,古人運用不少「解表藥」來治療感冒風寒,包含化痰、止咳平喘藥,因此這些中藥可以說是必學。
如果不想逐一學習單方的話,只要學習一些常用的感冒中藥,就幾乎全部涵蓋這些中藥,這是最實用的一類型中藥,也是必學的。
千萬不要以為治感冒的中藥很難學,其實你只要學習少數幾種中藥方劑,就可以運用一輩子。
2.學習溫裡中藥
依照雲端中醫過去的演算法,來判斷現代人的「經絡體質」,至少有60%的人是屬於「寒性陽虛經絡體質」。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會員實際的觀察與分享案例,發現許多被程式判定為「鐵三角經絡體質」,身體還是暗藏著陽虛經絡現象。
如果未來再度修改寒性體質的演算法,將有可能有高達80%的人屬於這種體質,也因此「溫陽」、「溫理」的中藥非常重要。
如果不想逐一學習單方的話,可以學習一些常用的中藥複方,例如:「附子理中湯」、「八味地黃丸」、「吳茱萸湯」。
3.學習去濕氣、健脾利水中藥
現代人常常苦於一些慢性疾病,這通常都是體內長期濕氣太重所造成的,尤其是台灣地區一年四季都是高濕度,若不學習去濕氣的中藥,許多疾病是根本沒辦法被治療的。
同時,「濕氣」這種概念也是現代醫學是沒有的,學期運用去濕氣的中藥,這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不想逐一學習單方的話,只要學習一些常用的中藥複方,例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此外,現代人經常脾虛、腎虛,因此體內的水液代謝經常出問題,不定時服用「健脾利水」中藥,這對健康會是非常有幫助的。
如果不想逐一學習單方的話,可以學習一些常用的中藥複方,例如:「五苓散」、「六味地黃丸」、「逍遙散」。
4.學習清熱瀉火、瀉下中藥
現代人普遍體內有火,偏偏現代人高機率呈現「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因此多數人體內呈現表面上火氣大,本質偏偏寒的現象,然而這個火不去除也不行。
因此,還是需要學習一些清熱、瀉火、瀉下的中藥,不定時就要清一清體內的火氣與宿便。
如果不想逐一學習單方的話,可以學習一些常用的中藥複方,例如:「銀翹散」、「黃連解毒湯」、「大柴胡湯」。
5.學習活血化瘀中藥
從這些中藥的分類,可以看出有些中藥是用來活血化瘀的,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理解,主要就是用來改善血液循環的。
這類的中藥其實可以運用經絡療法或是運動來替代,所以不一定要運用。不過有些人如果想要運用中藥輔助的話,也是可以運用,常運用的就是「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之類。
關於現代的經絡體質與中藥的運用,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6.學習補氣血、滋陰中藥
上面提到,千年以來運用最廣的中藥就是「八珍湯」這類補氣、補血中藥。然而,隨著自然資源逐漸減少,導致中藥愈來愈貴,長期下來將成為貴族的藥品。
有一些善於養生的會員就發現,他在過去十幾年來幾乎沒有服用過這類補氣、補血的中藥,身體也是依然很健康。
因為,只要一個人的經絡臟腑平衡之後,氣血自然會運行,這是不需要特別去補。而最滋陰的方法,就是養氣、閉目養神,晚上睡得飽,精神充足,而不是大量服用滋陰類型的中藥。
基於此,善於養生者不需要經常運用補氣、補血類型的中藥,這樣學習中藥起來更加簡單了。
雲端中醫有不少會員都曾經在全世界各地學習中醫,或是多年在家自行看書學習,由於沒有台灣地區的中醫師執業執照,就純粹拿來幫自己、家人與朋友養生。
他們都陸續發現,這一輩子運用的中藥,差不多都屬於這60種中藥。而今運用大數據解密,就可以清楚知道背後的原因,讓他們運用中藥起來會更有信心。
學習這些中藥,不但可以幫自己養生,也可以協助親朋好友,逐步改善自己的經絡體質,預防疾病於無形之間,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