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季,3經絡型態不適合藥膳進補,1種可進補!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22 首次發表:

在寒冷的冬季進補,是中國人累積千年來的一種習性與集體記憶,運用大數據統計古代中醫師的用藥習慣,也可以印證這個事實。

然而,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發現,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在寒冷冬天進補!本文分析3種冬天不適合進補及1種最適合的經絡型態,提供自學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冬天進補中國人的習性

進補是中醫獨特的概念,中國人喜歡吃補的習性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雲端中醫早已運用大數據來印證這個現象!

若將過去兩千年來超過四萬個中藥方劑組成找出前8名,竟然就是「八珍湯」,原來過去千年來多數中醫師最喜歡開的就是補藥!

補是相對於不足、虛的概念,如果一個人是實的、旺的,就不應該補。如果一個人體內火氣很大,還去進補的話就會很糟糕!

雲端中醫就一位會員曾經分享,他的一位富豪朋友經常花大錢購買高檔「人參」來服用,認為這可以大補元氣。

沒想到持續1-2年後全身開始悶熱、不舒服,最後竟然要吃「萊菔子」這種便宜的中藥來破解人參之氣。因為吃補而生病,像這樣的案例是常見的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補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補

只要寒流來襲時,多數人都會想要進補,常見的補湯有: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四物湯、人參雞、當歸鴨…等等。

裡面主要成分就是:黃耆黨參川芎當歸生薑人參肉桂熟地黃八角茴香、麻油、羊肉、何首烏…等等偏於溫熱的藥物或食物。

究竟這些補湯在冬天的時候適不適合自己服用?多數人其實是不太清楚的...

冬天容易出現火氣的經絡

在寒冷的冬季吃補,是再簡單不過的養生法了!然而,近代中醫師卻發現,很多人的體質燥熱,只要吃補就整個嘴巴就腫起來、牙齦浮腫。

原來,從大量經絡數據也可以印證這事實:人體會開始感到燥熱第一個時間點就是6-7月的夏季。第二個時間點竟然是最寒冷的冬季!

依照不少會員在長期觀察發現,有一些特定經絡在出現實證時,體內會出現火熱症狀:例如:口渴、口乾、身體發熱、臉上長痘子(面瘡)、嘴破生瘡、口臭、便秘...等等。

這些經絡主要就是三焦經、心經、心包經、大腸經、膽經與胃經

下面這張數據圖可以證明,北半球有大約10-20%的人,在寒冷的冬天(12-1月)時反而逆勢出現嚴重實證,天氣愈冷體內的火氣愈旺!

f
心經、心包經、大腸經、膽經與胃經,天氣愈冷嚴重實證機率愈高

透過以上數據就可以清楚看出,原本在寒冷的冬天時多數人體內陽經低下是常態,卻有約1/5的人出現比夏天還要火熱的狀態

哪些經絡型態不適合進補?

既然已經知道了這些造成體內火氣的經絡,在寒冷冬季會呈現哪一種面貌?依照會員長期觀察之後,歸納主要有以下三種:

1.手三陽虛證,下半身實證(上虛下實)

現代人的手三陽經(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能量強旺,幾乎一年四季都是實證。

所以,你很難有機會看到這三條經絡出現虛證,唯一的可能時間點就是冬季末期及初春。

某會員持續觀察約3年,幾乎每年進入冬季之後都是臉上狂冒痘子。從2020年開始,每年到冬季幾乎都呈現下面這種經絡型態:手三陽虛證、心經、肝經與胃經實證現象。

冬天手三陽經虛證,臉上卻長滿痘子
冬天手三陽經虛證,臉上卻長滿痘子

另一位會員也是持續觀察了好幾年,下面這張圖是他在2020年12月期間,台灣進入密集寒流與下雨季節所檢測的。

當時他發現自己每天頭暈暈,精神不好。奇怪的是,每天都會出現口乾舌燥的現象,一直喝水也無法解渴。

冬天手陽經虛證,下半身實證反而在胃經上長出痘子
冬天手陽經虛證,下半身實證反而在胃經上長出痘子

當時他的臉部長了好幾顆痘子,位置就位於胃經上。一顆長在「大迎穴」,另一顆就長在「頰車穴」。他問說:「奇怪寒流都來了,我都冷死了,怎麼還會火氣這麼大?」

而後的2021、2023與2024年初,他都再度回報:「今年同樣的狀況又來了!」可見身體的經絡現象是重複循環著,可以預期的是明年也會一樣!

事實上,手三陽經代表腹部寒氣且陽虛, 這是非常適合吃補藥的。但是由於體內的微妙經絡平衡機制,反而造成胃經的能量太旺,這時候進補反而更糟糕!

2. 膽、胃與腎經虛證,三焦大腸實證

進入冬季之後最常見的經絡型態就是下圖,也就是膽經+胃經+腎經虛證。

然而,有一定比例的人卻出現大腸經、三焦經能量爆增,這種人體內火氣也會爆增。

冬天最典型的上火型態,源自於少陽經與陽明經
冬天最典型的上火經絡型態

事實上,這也是一種身體的經絡的另一種平衡機制,只是與上面的狀況是相反的。可見人體的寒熱狀態,永遠處於矛盾的狀態!

進入12月之後天氣雖然變冷,但是人體的上半身能量與下半身的能量竟然產生明顯「陰陽格拒」現象,形成最極端的「上熱下寒」狀態,這像是體內寒熱打架的一種拉鋸戰。因此身體愈寒愈虛時,人反而會感到愈熱!

基於此,雲端中醫曾有一篇文章專門描述:「其實你感受到的燥熱,根本是寒氣!」所謂的根本是寒,指的就是膽經與胃經。

所謂的燥熱,指的就是大腸經、三焦經。這種經絡型態會一直讓人產生錯覺,經常覺得自己很熱,許多人就是這樣被騙了一輩子!

寫到這裡,以上這2種不適合進補的經絡現象,在本質上其實都是適合的,只是體內依然存在火氣,所以補不進去!

3. 上實下虛經絡型態

下面這種型態,其實是第二種型態的延伸,有一定比例的人,進入冬天之後會出現這一種「上實下虛」的經絡型態!

這種經絡現象是最容易出現體內燥熱的人,也就是傳統中醫所說的「陰虛火旺」。

上實下虛的經絡型態,上半身經常感到燥熱
上實下虛的經絡型態,上半身經常感到燥熱

2021年時就有一位年約60歲的女性回饋說,她已經長達十幾年夜間失眠,一直都處於陽亢的狀態,而且常常感到燥熱,透過經絡檢測就是證明她呈現這樣的經絡現象。

由於這種經絡型態在冬天時,腳部的經絡會「更虛」,所以上半身的經絡會「更實」來加以平衡,產生一種嚴重的格拒狀態

這種經絡型態只要吃補了之後,身體會感到極端不舒服(口渴、失眠、煩躁燥熱、口舌生瘡、便祕、皮膚炎…等等)!

所謂「虛不受補」,指的應該就是這種經絡型態。由於多數年紀大的人都是呈現這種經絡現象,所以年老人其實不適合進補。

某位會員在2021年就分享,他的父親年約85歲,父親是一點補藥都不能吃的,只要有一點熱性的食物吃進去體內,他就會感到口乾舌燥很不舒服,而85歲的老父就是呈現這種「上實下虛」經絡型態。

冬天可以吃補的經絡型態

以上提到的,都是冬季不適合吃補的經絡型態,有沒有哪一種經絡型態適合吃補呢?理論上是有的!

如果從「寒熱指數」來理解就很簡單了。只要看到「指數偏寒」或是明顯「上下皆寒」的人,那就適合吃補,最常見的就是「一派陽虛」經絡型態。

這種經絡型態,體內的「少陽經」與「陽明經」都是虛症,而且肝經也是虛證, 吃完「羊肉爐」之後通常會感到很舒服。

雖然如此, 2024年1月的時候有一位會員,就是出現這種經絡型態。他說:「進入冬天之後,我一直有感冒的感覺,經常鼻塞,自動流鼻水,嚴重怕冷且疲勞、肩頸常常酸酸的...」

冬季出現的典型陽虛經絡現象
冬季出現的典型陽虛經絡現象

結果有一天,朋友約他去吃羊肉爐, 由於他不敢吃羊肉,就只有喝湯,結果當場覺得身體非常溫暖且舒服。

隔天又喝了一次,連續2天之後,他發現身體的症狀有明顯改善。之後,他漸漸開始覺得口乾舌燥,所以後來不敢繼續喝湯了。

多數人適合平補或涼補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補藥都是大補氣血的,根據傳統中醫的看法,補藥區分為3種類型:

  1. 溫補:適用於體質虛寒的人。當身體感到寒冷、能量不足時,溫補可以幫助提升體溫和增強體力,也就是一般的補藥。
  2. 平補:適用於體質正常、不虛不燥的人。平補旨在維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
  3. 清補(涼補):適用於體質燥熱的人。當身體表現出熱的症狀,如口乾舌燥、睡眠困難時,清補有助於清涼身體,恢復平衡。

從現代人的體質看來,多數人體質偏向燥熱(不論真熱假熱),進行過度的溫補,可能會導致如口乾舌燥、失眠等不適症狀。

因此,中醫普遍建議,即使在冬季也不需要過度熱補,而是應該進行「平補」或「涼補」

多數人在冬季反而適合涼補
多數人在冬季反而適合涼補

「平補」常見的是「四神湯」是一種被廣泛認為是最佳平補藥膳的食物,成分是:蓮子、茯苓、山藥和薏苡仁。。

「涼補」說穿了並不是補藥,而是滋陰清熱的藥材或食物,例如:玉竹、沙參、麥冬、生地、桑葉、白蘿蔔、白扁豆...等,許多養生家都在推廣「冬吃蘿蔔夏吃薑」的養生概念。

2024年老高的影片提出,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睡覺幾乎是整個地球的生物,都無法避免的養生行為,而在冬季是最適合睡覺的。

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可多補充睡眠,注意保暖陽經與陽氣、溫暖腿部的經絡,按摩、拍打三焦經、大腸經瀉除上半身火氣,這可以說是最補的行為。

所謂「甘溫除大熱」,運用一些溫和且巧妙的方法,目的在於提升氣血能量且經絡平衡,卻不會出現進補燥熱的副作用,這才是相對完美的方法。

綜合以上的經絡型態,雖然在本質上多數人在冬季都是需要吃補的,只是體內的「寒熱夾雜」現象,造成補不進去,進而出現各種副作用

只有少數人有資格進補,多數人其實是愈補愈不舒服!從經絡的角度來看,冬天最好的補是睡飽一點, 除非真的有睡眠障礙,不然冬天睡飽飽才是最補的方法!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