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

BA JIAO HUI XIANG

  • 英文名稱:Illicium verum Hook.f. FRUCTUS ANISI STELLATI
  • 別名:茴香八角珠,大茴香,八角香,八角,八角珠,原油茴,五香八角,大八角,舶上茴香,八角大茴,八月珠,大料,舶茴香
  • 來源:為八角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實。採收和儲藏:栽培8年有少量結果,10年進入盛果期,可連續採收50~70年。春果在4月間果實老熟落地時拾取,曬乾。秋果在月採收,採後置沸水鍋中煮沸,攪拌約5~後,撈出,曬乾或烘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廣東, 廣西,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潮濕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2-06

八角茴香的傳統功效


1. 溫腎助陽

八角茴香,性溫味辛,歸腎、脾、胃經。其溫性與辛味,深契中醫「溫陽散寒,補益腎氣」之理。腎乃先天之本,主藏精,司生殖與生長發育,為一身陰陽之根。若腎陽不足,溫煦功能失常,則易見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精神萎靡。八角茴香能直入腎經,以其溫熱之性,溫暖腎陽,驅散因寒邪入侵或陽氣虧虛所致的陰寒凝滯。此藥物能助元陽溫煦全身,恢復腎氣的固攝與蒸騰功能,故能顯著改善腎虛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腰膝痠軟等諸多腎陽不足所引發之症狀。其溫腎助陽之功,在於溫暖命門之火,使腎陽重振,陽氣得充,從而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達到溫養、固攝、生化之效。

2. 理氣和胃

八角茴香具理氣之功,賴其茴香油能疏通鬱滯之氣機,緩解脾胃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胸悶諸症。其兼具和胃之效,藉由促胃腸蠕動、助納食以增進食慾,並緩解消化不良及胃痛。此為其溫中行氣、化濕和胃之傳統藥理體現。

3. 止咳化痰

八角茴香,性味辛溫,歸肝、脾、腎經。其止咳化痰之效,在中醫觀點中,主要源於其溫散特性。對於因外感風寒或臟腑虛寒,導致肺氣失宣、痰濕內蘊之咳嗽,八角茴香能溫肺散寒,使積聚之寒痰得化。其辛散之性,有助於宣發肺氣,暢通呼吸道,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氣逆。故多用於寒痰或痰濕阻滯所致之咳嗽。

4. 解酒毒

八角茴香性味辛溫,歸脾、胃、肝、腎經。其解酒毒之效,從中醫觀點看,乃憑藉其辛溫芳香、善於溫中散寒、行氣化濕的特性。酒為濕熱之品,易內滯氣機、遏阻濕邪,並傷及肝脾。八角茴香能辛散行氣,暢達全身氣機,使酒濕之邪隨氣機宣化佈散,從而助濕毒排出,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濕困。其芳香亦能醒脾開胃,助運化水濕,清利頭目,得行氣活血而緩解頭痛。脾胃健運則氣機升降有序,濕濁擾心之患得解,間接有助於調和睡眠。

5. 強筋骨

八角茴香從中醫觀點看,能溫補腎陽、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有助於筋骨強健。腎主骨,其溫煦腎陽之功利於骨骼堅實。現代研究更指出,八角茴香所含的茴香腦與茴香醛,能增強骨骼密度,預防骨質疏鬆,正應「強筋骨」之效。其活血化瘀、抗炎鎮痛作用,亦能緩解筋骨疼痛,促進氣血運行,維護筋骨正常功能。

6. 補陽

八角茴香,性溫,味辛,歸腎、脾經。其中醫補陽功效,主要體現於溫腎壯陽、暖中散寒。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其陽氣不足則溫煦固攝失司。八角茴香能溫補腎陽,助元陽生發,對於腎陽虛衰所致的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具有治療作用。同時,其溫中止瀉之功,亦能改善因脾腎陽虛引起的腹脹、腹瀉,協助脾土運化,使陽氣得以升發,共固人體正氣之本。

7. 理氣行氣

八角茴香,性味辛溫,歸肝、脾、腎經。從傳統中醫角度觀之,其理氣行氣之功,正契合辛能散、溫能通的藥性特點。氣機乃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氣滯則百病生。八角茴香之「理氣止痛」,在於其辛散溫通之力,能有效疏導因寒凝氣滯或飲食積滯所致的脾胃氣機不暢,故能緩解腹脹、腹痛等症。氣血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正如「氣為血之帥」。其「行氣化瘀」之效,便是透過暢通氣機,促進血行,使瘀滯得散,從而減輕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與腫脹。整體而言,八角茴香的理氣行氣作用,不僅直接作用於氣機的疏導,亦間接輔助氣血的運行,以此達到調暢臟腑功能、通利經絡氣血的目的,為臨床上處理氣滯不暢諸症提供有效方藥。

8. 解毒

八角茴香,性味辛溫,歸經於脾、腎,其傳統功效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為主。然,亦有參考資訊指出其具備解毒之效。從中醫角度觀之,八角茴香通過溫化寒濕、理氣行滯,能間接協助身體化解因寒濕凝滯所致的「毒」性堆積,或為清除體內濁邪之功。現代藥理闡述其所含茴香腦、茴香酮等成分,具抗菌、消炎作用,此與中醫所言「解毒」概念有其會通之處,意指祛除入侵人體之邪毒,或有助於預防有害物質對身體的侵襲。故可視為有助於淨化體內環境、維護機體潔淨之輔助功效。

八角茴香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八角茴香具顯著的抗菌抗病毒藥理功效。其主要功效歸因於所含的揮發油成分,其中茴香油與茴香醛是關鍵活性物質,賦予其廣譜的抑制能力。

在抗菌方面,八角茴香尤其針對革蘭氏陽性細菌展現強效,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等常見病原體的生長與繁殖。其抗病毒活性亦廣泛,能對抗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與皰疹病毒等,展現對多重病毒感染的潛力。

此外,八角茴香還具抗炎、鎮痛及抗氧化等多重藥理作用。傳統上用於緩解感冒、咳嗽、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八角茴香的抗菌及抗病毒效用已得到現代科學研究的證實,被視為一種具潛力的天然抗菌與抗病毒劑。

2. 改善消化系統

八角茴香在改善消化系統方面展現多重藥理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如茴香醚及茴香腦,能顯著促進消化道內多種消化酶的分泌。這包括唾液澱粉酶、胃蛋白酶以及胰澱粉酶等,這些酶的存在對於有效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至關重要,從而協助身體更高效地進行消化與營養吸收。

此外,茴香醚與茴香腦亦具有卓越的胃腸道肌肉舒緩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痙攣引起的胃腸道不適與疼痛。八角茴香所含的揮發油成分,更能抑制過度的胃酸分泌,減輕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對於緩解胃炎及胃潰瘍的症狀具有助益。

八角茴香對於增強胃腸道蠕動功能亦有貢獻。茴香醚與茴香腦能刺激消化道的規律蠕動,有助於加速食物殘渣及廢物的排出,有效預防便秘的發生。同時,其內含的揮發油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脂肪,此機制全面提升了消化系統的整體運作效率與協調性,使其在處理攝入物質方面更為流暢。

3. 改善食慾

八角茴香在改善食慾方面展現其獨特的藥理功效。其核心機制根植於多種活性成分的協同作用。首先,八角茴香所含的揮發油,特別是茴香油和茴香酮,能直接刺激胃腸道黏膜,有效促進消化道的蠕動與其動力,這對於提升飢餓感及用餐意願至關重要。其次,這些揮發油成分亦具備抗菌和抗炎特性,能抑制腸道內病原菌的滋生,並緩解潛在的胃腸道炎症,從根本上減少因消化系統不適所引發的食慾減退。再者,八角茴香中的茴香醚成分,經研究顯示能顯著增強體內消化酶的活性,加速食物分解,促使營養物質更有效地被吸收利用,從而間接刺激食慾。此外,茴香油還能刺激膽囊收縮,促進膽汁的分泌,膽汁對於脂肪的乳化與消化代謝至關重要,透過優化脂肪消化過程,也能有效改善食慾。總言之,八角茴香透過多層次的生理作用,包括增強消化動力、緩解胃腸不適、提升消化效率及促進脂肪分解,綜合實現其改善食慾的藥理效果。

4. 止痛功效

八角茴香在傳統應用中,以其顯著的止痛功效而備受矚目。其主要藥理活性歸因於所含的茴香油及其他豐富的揮發性成分。這些成分協同作用,展現出卓越的鎮痛與抗炎特性。實驗研究顯示,茴香油能有效緩解多種痛症,包括常見的牙痛、頭痛,以及更為普遍的肌肉疼痛與關節炎症引起的痛楚。

此外,八角茴香亦具備優異的抗痙攣功能,這對於緩解因胃腸道痙攣所導致的腹痛和不適尤為關鍵。消化系統的平滑肌痙攣常引起劇烈絞痛,而八角茴香的此一特性,使其成為舒緩這類症狀的天然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八角茴香內含的茴香醚(Anethole),不僅直接參與了鎮痛作用,更因其溫和的鎮靜與催眠效應,對緩解疼痛引發的身心壓力具有獨特助益。許多疼痛狀況常伴隨焦慮情緒和睡眠品質下降,而茴香醚能有效地平撫這些伴隨症狀,幫助患者獲得更佳的休息,從而間接提升了身體對疼痛的耐受閾值,為整體康復創造有利條件。

八角茴香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八角的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直接用來泡水喝,也可以用來做菜。

如果用八角泡水喝,可以將八角洗淨,然後放入杯中,加入適量的沸水,蓋上蓋子,燜泡10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如果用八角做菜,可以將八角洗淨,切碎,然後加入其他食材一起炒制,這樣可以使菜餚更加香味濃鬱。八角做菜時,可以用來炒菜、做湯,或者做成八角粉,撒在菜上。

八角煲湯時,可以用八角片和其他食材一起煲湯。

八角茴香的炮製


處理步驟:

  1. 篩去泥屑種子
  2. 揀去果柄雜質
  3. 《本草蒙筌》:鹽酒炒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八角茴香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火旺者慎服,避免加重陰虛火旺的症狀。
  2. 《得配本草》記載:多食八角茴香會損害視力,可能導致發瘡。
  3. 《會約醫鏡》指出:陽氣旺盛或因風寒熱而嘔吐者不宜服用八角茴香。
  4. 八角茴香性溫,熱性體質或發熱者不宜食用,以免加重熱象。

八角茴香相關的方劑


八角茴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腳氣病霍亂神經性厭食症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腹痛腰痛嘔吐失眠睡眠障礙損傷腹瀉風濕病胃潰瘍尿急頭痛疼痛怕冷感冒消化不良遺精咳嗽味覺減退腹中感到寒冷胸部發冷

八角茴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槲皮素-3-O-鼠李糖苷(quercetin-3-O-rhamnoside), 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glucoside), 槲皮素-3-O-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 槲皮素-3-O-木糖苷(quercetin-3-O-xyloside), 槲皮素(Quercetin), 山奈酚(kaempferol), 山奈酚-3-O-葡萄糖苷(kaempferol-3-O-glucoside), 山奈酚-3-O-半乳糖苷(kaempferol-3-O-galactoside), 山奈酚-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 3-/4-/5-咖啡酰奎寧酸(3-/4-/5-caffeoylquinic acid), 3-/4-/5-阿魏酰奎寧酸(3-/4-/5-feruloylquinic acid), 4-(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oic acid), 羥基桂皮酸(hydroxycinnamic acid), 羥基苯甲酸(hydroxybenzoic acid), 反式茴香腦(anethole), 對丙烯基苯基異戊烯醚(foeniculin),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樟烯(camphene), 月桂烯(myrcene), 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α-檸檬烯(α-Limonene), 3-蒈烯(3-carene), 桉葉素(Cineole), 4(10)-側柏烯(4(10)-thujene), α-松油烯(α-terpinene), 芳樟醇(linalo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4-松油醇(Terpineol-4), 愛草腦(Escholazine), 順式茴香腦(cis-anethole), 茴香醛(anisaldehyde), 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 順式-β-金合歡烯(cis-β-farnesene), 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 對苯二醛(terephthaldehyde),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α-葎草烯(α-humulene), 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3-methoxybenzoate), β-芹子烯(β-selinene), α-古巴烯(α-copaene), 對甲氧基苯-2-丙酮(p-methoxyphenylpropan-2-one), δ-蓽澄茄烯(δ-Cadinene), γ-蓽澄茄烯(γ-cadinene), β-愈創木烯(β-guaiene), 橙花叔醇(Nerolidol), 欖香醇(elemol), 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l), β-橄欖烯(β-maaliene), 胡蘿蔔次醇(carotol), 柏木醇(Cedrol), 對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