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句

南宋醫家寇宗奭所著的《本草衍句》,是一部在中醫藥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古典文獻。這部著作共計十卷,結構上分為上、中、下三篇,各篇有其側重的內容。從書名「衍句」二字,以及作者在自序中的闡述,便能窺見其創作的獨特方法與核心理念。這本書不僅系統整理了當時的藥物知識,更以一種便於學習和記憶的方式呈現,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寇宗奭撰寫《本草衍句》的初衷,源於他對當時本草書籍「煩減不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他看到最古老的《神農本經》藥味雖少(三百六十種),但過於簡略;而歷代踵事增訂,至明代《本草綱目》(此處應留意,《本草綱目》成書於明代,晚於南宋,若此句出自寇宗奭自序原文,則可能是傳抄或版本問題,或此「綱目」非指李時珍之書,但從後文提及李時珍參考此書來看,此處恐有時代錯置,然分析應基於提供的文本),藥味雖多,但又過於繁雜,使人掩卷茫然,難以悉記。尤其對於初學者,難以掌握藥物的「源委」與「證治」,不知藥物歸何經、治何病。寇宗奭認為,每一味藥都有其獨特的「性情」,顯現多種「功效」,能治療多種病症,其應用不受限於單一經絡或病證,且藥物之間有配伍禁忌(相得、寒溫各殊)。若不能「洞悉其性情」,便無法真正理解其「功效」。因此,他立志編纂一部既不過於簡略,也不過於繁雜,且能清晰闡述藥物性情與功效的本草著作,作為「入門之階梯」。

他採用「衍句」的方法,即將藥物知識敷衍成句,使之朗朗上口,便於識記和誦讀。他從眾多本草注釋中「選諸注以輔翼之」,並從古方中選擇「平易者又從而附麗之」,務求「明析句義,不尚文」,根據藥物的「性情功效而敷衍成章」,不敢妄自增刪,故名之為《本草衍句》。他希望這本書能讓後學者有所遵循,易於學習,並能從中「神而明之,引而伸之」,不受限於書中內容,達到靈活應用的境界。他將其與《樂性賦》相比,認為比《樂性賦》稍繁;與《綱目》相比,又顯得太減。這正體現了他追求「不拘於煩減間」的中庸與實用目標。

從提供的內容簡介和章節列表來看,《本草衍句》的內容結構嚴謹且系統。上篇如簡介所述,涵蓋了本草學最為基礎和核心的理論知識。首先是「本草的源流」,寇宗奭認同傳統說法,追溯至「神農氏嘗百草」的開端,這是對本草學歷史淵源的肯定。其次是「本草的分類」,他沿襲當時主流的分類方法,將藥物歸為六大類:草類、木類、金石類、水族類、蟲類、禽獸類。這種分類體系清晰,便於對龐雜的藥物進行歸納整理。再者是「本草的性味」,他闡述了藥物的五味:酸、苦、甘、辛、鹹,並進一步提及了性(如溫、熱、寒、涼、平,雖未在簡介中詳述,但從個別藥材介紹可見),性味理論是中醫藥學認識和應用藥物的關鍵,不同性味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傾向。最後是「本草的歸經」,他列出了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陽三焦經(原文本為足少陽膽經後緊接「足少陽三焦經」,此處似有誤,應為手足十二經,其中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配對,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配對等,而任督二脈則為奇經八脈之二),以及任脈、督脈。歸經理論闡明了藥物作用的靶向性,是指導臨床選藥和組方的基礎。將這些基礎理論置於上篇,顯然是為了讓讀者先建立起對本草學宏觀框架和基本概念的認識。

中篇按照慣例,應是詳述各種藥物的具體功效、主治病症、用法用量等。而下篇則可能側重於附方、驗方等臨床應用層面的內容。雖然提供的章節列表中,中下兩篇並未獨立標示,但「藥性草部」、「藥性木部」等章節應屬於中篇的內容主體,具體闡述不同類別藥物的性質和應用。提供的「藥性獸部附人部」章節,展示了書中對於單味藥物的具體介紹方式:列出藥材名稱,繼而說明其「性味」、「歸經」、「功能」及「主治」。例如,對「阿膠」的介紹為:「性味甘平,歸肺、肝、腎經。功能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崩漏下血,肺燥咳嗽。」這種格式清晰條理,正是理解和記憶藥物臨床應用的標準方式。書中逐一介紹各種藥物,將其性情功效以「衍句」的方式表達,應是其核心內容。

除了按類別介紹藥物外,《本草衍句》還包含了一些極具臨床實用價值的專題章節。例如:

  • 十八反與十九畏: 這兩個章節以歌訣的形式列出了藥物配伍中的禁忌。十八反是指某些藥物合用會產生劇毒或劇烈的副作用;十九畏是指某些藥物會抑制或減弱另一些藥物的療效。這些是確保用藥安全的基本準則,以歌訣形式呈現,顯然是為了方便記誦。歌訣中形象的描述,如「一見藜蘆便殺人」、「逢之一反疾如神」,都強調了這些配伍禁忌的嚴重性。
  • 妊娠忌服: 此章節列出了孕婦應避免使用的藥物。孕期用藥需極度謹慎,許多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或引發流產。這個列表直接明確地指出了潛在的危險藥物,對於臨床醫生和患者都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指導。
  • 引經報使: 此章節介紹了能夠引導藥物作用趨向特定經絡的藥物,以及作為使藥協調方劑的藥物。引經報使理論是中醫方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這些藥物的特性,能幫助醫生更精準地將藥力導向病灶所在的經絡臟腑,提高治療效果。章節中將經絡與相應的引經藥物配對,如「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鄉」,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 十二經: 雖然前面在歸經部分已經提及十二經脈,此處再次單獨列出,並將手足經脈與其所屬的陰陽分類(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對應,可能旨在加強讀者對經絡系統整體結構的認識,為理解藥物歸經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 十劑曰: 雖然提供的文本中此章節只有標題,無具體內容,但「十劑」通常指中醫方劑學中根據藥物作用性質和臨床應用特點所劃分的十類方劑(如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這表明《本草衍句》不僅僅是藥物學著作,可能也觸及了方劑學的內容,將單味藥的知識與組方應用聯繫起來。

《本草衍句》作為一部南宋時期的本草著作,承襲了前代的本草學成就,並以其獨特的編撰體例和實用內容對後世產生了顯著影響。如提供的介紹所言,明代李時珍在編寫集大成的《本草綱目》時,就參考了《本草衍句》。這說明《本草衍句》提供的藥物知識、分類方法或編排體例,在當時已被視為重要的參考資料。清代吳鞠通在編寫溫病學的經典著作《溫病條辨》時,也參考了此書,這可能體現在他對某些藥物性味歸經的認識,或是在組方用藥時對特定藥物的應用原則上。《本草衍句》的這種影響力,印證了其內容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總結而言,《本草衍句》是南宋寇宗奭為解決當時本草書籍學習困難而編寫的一部系統性著作。它結構清晰,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闡述本草的基礎理論(源流、分類、性味、歸經),中下篇應是具體介紹藥物性情功效及附方應用。書中採用「衍句」的特殊形式,並輔以注釋和簡易古方,旨在使藥物知識更易於理解和記憶,特別是強調對藥物「性情功效」的深刻認識,以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此外,書中還收錄了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引經報使等實用性極強的內容,為臨床安全有效用藥提供了重要指引。儘管在文本中某些細節(如《綱目》的提及、十二經脈的重複列出)可能存在些許疑問,但整體而言,《本草衍句》體現了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為學之心,它在傳承本草知識、創新記憶方法、強調實用價值方面做出了貢獻,無怪乎能對後世的本草和醫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至今仍是了解中醫藥學不可或缺的寶貴文獻。這部著作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有微觀的藥物解析和臨床應用指導,確實是一部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的經典之作。


自序

藥性草部

藥性木部附果部

藥性石部

藥性各部

藥性菜部附蟲介部

藥性獸部附人部

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忌服

引經報使

十二經

十劑曰

高士宗用藥大略 (1)

高士宗用藥大略 (2)

高士宗用藥大略 (3)

高士宗用藥大略 (4)

高士宗用藥大略 (5)

高士宗用藥大略 (6)

高士宗用藥大略 (7)

高士宗用藥大略 (8)

高士宗用藥大略 (9)

高士宗用藥大略 (10)

高士宗用藥大略 (11)

高士宗用藥大略 (12)

高士宗用藥大略 (13)

高士宗用藥大略 (14)

高士宗用藥大略 (15)

高士宗用藥大略 (16)

高士宗用藥大略 (17)

高士宗用藥大略 (18)

高士宗用藥大略 (19)

高士宗用藥大略 (20)

高士宗用藥大略 (21)

高士宗用藥大略 (22)

高士宗用藥大略 (23)

高士宗用藥大略 (24)

高士宗用藥大略 (25)

高士宗用藥大略 (26)

高士宗用藥大略 (27)

高士宗用藥大略 (28)

高士宗用藥大略 (29)

高士宗用藥大略 (30)

高士宗用藥大略 (31)

高士宗用藥大略 (32)

高士宗用藥大略 (33)

高士宗用藥大略 (34)

高士宗用藥大略 (35)

高士宗用藥大略 (36)

高士宗用藥大略 (37)

高士宗用藥大略 (38)

高士宗用藥大略 (39)

高士宗用藥大略 (40)

高士宗用藥大略 (41)

高士宗用藥大略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