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此乃元代醫學大家李杲所撰之醫學專著,開中國醫學史中,專門論述食物性味功效之先河。本書體例清晰,內容豐富,為後世研究中醫食療及藥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參考,其價值不僅體現於歷史之中,亦影響著現代對飲食與健康的認知。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乃金元時期醫學「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以治療脾胃疾病見長。他深知「飲食」對於人體氣血生化、臟腑功能的重要性,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食物本草》正是在此醫學思想指導下應運而生,旨在闡明如何藉由日常飲食來調養身體、預防疾病、輔助治療。本書超越了傳統本草僅將食物作為藥物附錄的處理方式,而是獨立成書,系統性地將食物視為具有醫藥屬性的專門對象進行研究。

本書共分為上下兩卷。其內容結構嚴謹,脈絡分明:

上卷部分,奠定了書的理論基礎與核心內容。首先的「序」開宗明義,闡述了編撰此書的主旨與必要性。隨後,《論食物之性味》、《論食物之歸經》、《論食物之功效》、《論食物之主治》這四個部分,構成了對單味食物醫藥屬性的全面解析。性味是中醫辨識藥物及食物屬性的基礎,包括寒、熱、溫、涼四氣與酸、苦、甘、辛、鹹五味,它們決定了食物對人體的作用方向。歸經則是指食物的作用主要歸屬於哪條經絡或哪個臟腑,解釋了食物為何能治療特定部位的疾病。功效是食物作用於人體的具體效果,如益氣、活血、散寒等。主治則是指食物可以針對哪些具體的病症進行應用,如止咳、止瀉、明目等。這幾個部分層層遞進,從抽象的屬性到具體的應用,為讀者提供了辨識和運用食物的基本框架。

下卷部分則側重於食物的實際應用與注意事項。包括《論食物之配伍》、《論食物之禁忌》以及《論食物之雜說》。配伍即討論不同食物之間的組合,哪些組合能增強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哪些組合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毒性,這是實施食療藥膳時必須遵循的原則。禁忌則直接列出特定食物在特定情況下(如患有某些疾病時、服用某些藥物時)應當避免食用,這是確保飲食安全、防止誤用的重要環節。最後的《雜說》則可能包含一些未能歸入前述類別,但與食物、飲食相關的其他內容,是對書的補充與完善。上下兩卷相輔相成,上卷提供個體食物的藥理屬性知識,下卷則指導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具體的飲食實踐中。

從本書提供的內容範例中,可見其論述的細緻與廣泛性。在《水類》中,李杲將水細分為十餘種,從最基本的井水、河水,到自然的露水、雪水,再到特殊形態的冰、湯,甚至特定來源的乳穴水、溫泉水。對於每一種水,不僅描述其性味,更詳細說明其適應症與使用禁忌。例如,強調井水新汲即用,井華水(清晨第一汲)尤其珍貴;遠來流水(千里水)用於病後虛弱;甘瀾水(揚之過萬次者)能治霍亂、奔豚;秋露水能「愈百病,止消渴」;臘雪水「解天行時疫及一切毒」。同時,也提醒注意井水的汙染問題(易成鹼)、遠來水可能帶毒(潯州馬死事件),溫泉水「有毒,切不可飲」,夏冰「久當成疾」等。這種對日常飲用水的深入研究與分類,體現了中醫「藥食同源」思想中,連最基本的飲食元素都被賦予了藥用或養生屬性,並對其使用有嚴格的規範。

《穀類》部分涵蓋了當時中國北方常見的粳米、粟米、糯米、黍米等主食穀物。李杲對不同品種的同一穀物(如粳米的早、中、晚稻,不同顏色的粱米)亦有所區別,記錄其各自的性味與功效,並指出其作為「養人」之本的重要地位(粳米「其功莫及」)。他同時列出了穀物與某些食物或藥物的配伍禁忌,如粳米與蒼耳,粟米與杏仁等,這些禁忌可能源於長期的臨床觀察或經驗總結。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也保留了關於同一穀物(如糯米)性味記載上的差異(溫、微寒、涼等說法並存),這反映了古代本草學知識積累過程中,不同醫家或文獻記錄可能存在出入,也提示了性味判斷的複雜性。

《菜類》的選錄同樣展現了將日常食物藥用的思路。蘿蔔被視為重要的「下氣消穀」之物,且能「肥健人,令膚肌白細」,同時提醒與地黃、何首烏同食的禁忌。韭菜則以「益陽」著稱,能「暖腰膝、除胸腹冷痛」,但也提及食用時節(「春食香,夏食臭」)及與牛肉的禁忌。薤和蔥作為辛溫發散之品,書中特別指出了不同部位的屬性差異(蔥的白與須平,葉溫;薤用白去青),並給出了具體的應用示例(薤白煮黃柏治痢)。這些細節描述,顯示了古代醫家對食物藥性的觀察深入到了植物的不同部位,並根據這些差異來指導臨床應用。

《食物本草》的編撰,在中醫本草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在此之前,雖然許多本草書籍也收錄食物,但往往是作為藥物的補充或附錄,缺乏系統性的論述。李杲的《食物本草》首次將食物從藥物中獨立出來,並以系統化的框架(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配伍、禁忌)進行研究,極大地提升了食物在中醫學體系中的地位,使其成為與藥物並行的另一類重要的治療與養生資源。

本書對後世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時期,中醫食療思想蓬勃發展,出現了大量關於食物性味功效的著作,如賈銘的《飲食須知》、盧和的《食物本草會纂》等,這些著作在體例和內容上都廣泛參考了《食物本草》。《食物本草》為後來的醫家和營養學家提供了關於食物屬性的寶貴資料庫,推動了中醫食療理論的完善與實踐的普及。其「寓醫於食」的思想,至今仍是指導人們日常飲食保健的重要原則。

在現代醫學和營養學視角下,《食物本草》的價值也逐漸受到重視。雖然其性味、歸經等概念屬於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但書中關於食物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的許多論述,與現代營養學和食品科學對食物成分、功能的研究不謀而合。例如,某些被認為「益氣」或「補中」的食物,可能富含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被認為「散寒」的辛溫食物,可能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某些「禁忌」的組合,可能涉及現代科學已知的食物相剋或藥物-食物相互作用。因此,《食物本草》不僅是研究古代中醫食療的珍貴史料,也能為現代科學研究食物的功能屬性提供啟示。

總體而言,《食物本草》是元朝醫學家李杲的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實用意義的代表作。它系統地整理和闡述了近百種常見食物的醫藥特性,首次將食物提升至與藥物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研究。本書的出現,不僅為中醫本草學和食療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展現了中國古代「醫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的深邃健康觀念。直至今日,其內容與思想依然為人們探尋健康飲食之道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參考。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