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食物本草》~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穀類

稷米,味甘,無毒。益氣補不足。又云,冷,治熱,發冷病氣,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愛,因以供祭。然味淡,諸谷之中,此為下。苗種者,惟以防荒年耳。

陳廩米,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瀉。又云,廩米有粳,有粟,諸家並不說何米。然二米陳者,性冷,頻食令人自利,此說與上經文稍戾。

秫蜀,谷之最長,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種之,以備缺糧,否則喂牛馬也。南人呼為蘆穄。

香稻米,味甘軟,其氣甜香可愛,有紅白二種。又有一類紅長者,三粒僅一寸許,比它谷晚收,開胃益中,滑澀補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種也。

茭米,生湖泊中,性微寒,無毒。古人以為美饌,作飯亦脆澀。

菵米,味甘,寒,無毒。主利腸胃,久食不飢,去熱益火。可為飯,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麥而小,四月熟。

蓬草米,作飯食之,無異粳米,儉年物也。

狼尾子米,作黎食之,令人不飢,生澤地中。

稗子米,味脆,氣辛,可以為飯。

秕米,味甘平。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製作糗食,延年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頤養。昔陳平食糠而肥,秕米即精米上細糠也。

小麥,味甘,微寒,無毒。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貴。有地暖,春種夏收者,氣不足,有小毒。面味甘溫,補虛養氣,實膚體,厚五臟腸胃,強氣力。然性壅熱,少動風氣,不可舉菜同食。蘿蔔能解面毒,同食最宜。

麵筋,以麩洗去皮為之,性與面仍相類且難化。丹溪曰:面熱而麩涼,若用麥以代谷,須曬令燥,以少水潤之,春去外皮,煮以為飯,食之庶無面熱之患。愚以東南地本卑濕,又雨水頗多,麥已受濕,又不曾出汗,食之故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地本高燥,雨水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至八九月食之。又北人稟厚少濕,宜其常食而不病也。

大麥,味鹹甘,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平胃消食,療脹。暴食亦似腳軟,以其下氣也。久食甚宜人,頭髮不白,補虛勞,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止泄,令人肥白滑肌。為面勝小麥,無燥病。丹溪云:初熟時,人因缺谷,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一云,久食多食,能消腎,戒之。

蕎麥,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令人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銼丹石,煉五臟滓穢。俗謂:一年沉滯積在腸胃間,食此麥乃消去。

黑大豆,味甘,平,無毒。炒食去水腫,消穀,止膝痛腹脹,除濕痹。乍食體重,忌食豬肉。十歲以下小兒勿食,恐一時食豬肉,壅氣至危。煮食及飲汁,涼,下熱腫,解熱毒及烏、附、丹石諸毒,除胸胃中熱、大小便血,散五臟結氣。一種小黑豆最佳。陶節庵以黑豆入鹽煮,時常食之,謂能補腎。蓋豆味鹹,腎之谷,又形類腎,黑色屬水也,妙哉。

白話文:

[穀類]

稷米:味道甘甜,沒有毒性。可以增強體力,補充身體的不足。還有一種說法是,稷米性寒涼,可以治療身體發熱、發冷的疾病,也能解除葫蘆的毒性。因為它成熟得早,又香甜可口,所以被用來祭祀。但味道比較淡,在各種穀物中屬於下等。種植稷米主要是為了應對荒年。

陳廩米:味道鹹酸,性溫,沒有毒性。可以使氣向下走,消除煩躁口渴,調理腸胃,止瀉。還有一種說法是,倉庫裡的米有粳米和粟米兩種,但醫家沒有說明是哪種米。這兩種米如果是陳年的,性質會變寒涼,經常吃會導致腹瀉,這種說法跟之前的經文稍有矛盾。

秫蜀:是穀物中長得最高大的,米粒也比較大顆且多。北方地區種植它,用來應對糧食短缺,否則就用來餵牛馬。南方人稱它為蘆穄。

香稻米:味道甘甜軟糯,香氣甜美可愛,有紅色和白色兩種。還有一種是紅色的,比較長,三粒米大約一寸左右,比其他穀物晚熟,可以開胃健脾,滑潤腸道,補充精氣。但是人們不常吃,種植的也不多。

茭米:生長在湖泊中,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古代人認為它是美味佳餚,煮成飯吃口感清脆微澀。

菵米:味道甘甜,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使腸胃通暢,長期食用不易感到飢餓,可以去除體內熱氣,增加火力。可以煮成飯食用,生長在水田中,幼苗像小麥但更小,四月成熟。

蓬草米:煮成飯吃,跟粳米沒有區別,是荒年的替代食物。

狼尾子米:做成粥吃,可以讓人不感到飢餓,生長在沼澤地中。

稗子米:味道清脆,氣味辛辣,可以用來煮飯。

秕米:味道甘甜平和。可以疏通腸道,開胃,使氣向下走,消除體內積塊。將秕米製成乾糧,可以延年益壽,不感到飢餓,使皮膚光滑,可以保養身體。以前陳平吃糠而變胖,秕米就是精米上面細細的糠。

小麥:味道甘甜,稍微寒涼,沒有毒性。可以清除體內熱氣,止渴,緩解喉嚨乾燥,利尿,養護肝氣,止血(包括漏血、吐血)。秋天播種,冬天生長,春天抽穗,夏天結實,具備四時的氣息,是五穀中的珍品。有些地方氣候溫暖,春天播種夏天收穫的小麥,氣不足,帶有少量毒性。麵粉味道甘溫,可以補充虛弱,滋養氣血,使皮膚飽滿,增強五臟腸胃功能,增強體力。但是性質比較溫熱,容易引起風氣,不適合與蔬菜同食。蘿蔔可以解麵粉的毒性,一起食用最好。

麵筋:是將麥麩洗去外皮製成的,性質跟麵粉相似,難以消化。朱丹溪說:「麵粉性熱,麥麩性涼。如果用麥子代替穀物,必須曬乾,用少量水潤濕,春天去除外皮,煮成飯食用,就可以避免麵粉的熱性。」我認為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又多雨水,麥子容易受潮,沒有經過發汗,食用後容易口渴,引起風氣,助長體內濕氣發熱。西北地區地勢高而乾燥,雨水又少,麥子不易受潮,收穫後會放入地窖發汗,等到八九月份再食用。而且北方人體質強壯,體內濕氣少,適合經常食用麥子而不生病。

大麥:味道鹹甜,性質溫和或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緩解口渴,清除體內熱氣,增強體力,調和腸胃。還有一種說法是,大麥讓人容易發熱,是五穀中的老大,可以調和腸胃,幫助消化,治療腹脹。暴飲暴食後會覺得腿腳無力,是因為它使氣向下走。長期食用對身體很有好處,可以使頭髮不變白,補充虛勞,強壯血脈,使氣色變好,充實五臟,止瀉,使皮膚變得肥白光滑。用大麥做麵食比用小麥好,沒有燥熱的毛病。朱丹溪說:「大麥剛成熟時,人們因為缺糧,會將其炒熟食用,帶有火氣,容易引起發熱的疾病。」還有一種說法是,長期大量食用會消耗腎氣,應當戒掉。

蕎麥:味道甘甜平和,性質寒涼,沒有毒性。可以充實腸胃,增強體力,長期食用會引起風氣,讓人頭暈。與豬肉同食會引起熱風病,甚至脫落眉毛和鬍鬚。雖然會引起各種疾病,但也能像銼刀一樣磨去體內五臟的污穢。俗話說:「一年積累在腸胃間的污垢,吃蕎麥就能消除。」

黑大豆: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炒熟食用可以去除水腫,幫助消化,止膝蓋疼痛,消除腹脹,去除濕痹。剛開始吃會覺得身體沉重,忌與豬肉同食。十歲以下的小孩不要吃,以免與豬肉同食,引起氣滯,導致危險。煮熟食用或飲用豆汁,性質寒涼,可以消除熱腫,解熱毒以及烏頭、附子、丹石等毒,去除胸胃中的熱氣、大小便出血,散結五臟中的瘀滯。一種小黑豆是最好的。陶節庵用黑豆加鹽煮,經常食用,認為可以補腎。因為豆的味道是鹹的,屬於腎的穀物,形狀又像腎臟,顏色黑色屬水,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