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本草》~ 卷上 (2)
卷上 (2)
1. 穀類
粳米,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痢,壯筋骨,通血脈,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及。小兒初生,煮粥汁如乳,量與食,開胃助穀神,甚佳。合芡實煮粥食之,益精強志,耳目聰明。新者乍食,亦少動風氣。陳者更下氣,病人尤宜。服蒼耳人,食之急心痛。有早、中、晚三收,以白晚米為第一。各處所產,種數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此其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不比它物可名言也。本草所主在藥,故略耳。
粟米,味鹹,氣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脾胃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壓丹石毒,解小麥毒。煮粥性暖,初生小兒研細煮粥如乳,每少與飲之,助穀神,達腸胃,甚佳。不可與杏仁同食,令人吐泄。粟類多種,此則北人所常食者是也。又春為粉食,主氣弱,食不消化嘔逆,解諸毒。又蒸作糗食,味甘苦寒,又云酸寒,主寒中,除熱渴,解積實大腸。一種糯粟,即秫也,余見粳米下。
糯米,味苦甘,溫,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此《本草經》文也。諸家有云:性微寒,妊娠與雜肉食不利子,久食身軟,以緩筋也。又云:寒,使人多睡,發風動氣,壅經絡氣,止霍亂。又云:涼,補中益氣,行榮衛中積血。所論蓋不同也。夫所謂不利,緩筋,多睡之類,以其性懦所致。若謂因其性寒,糯米造酒最宜,豈寒乎?農家於冬月用作糍,喂牛免凍傷最驗,是則糯米之性當如經文所言。
黍米,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又云:性寒,有小毒,不可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小兒食之不能行,緩人筋骨,絕血脈。不可與白酒、葵菜、牛肉同食。有丹黑數種,比粟米略大。今此地所種,多是秫黍,最黏,又名黃糯,只以作酒,謂之黃米酒,此米且動風,人少食。
秫米,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殺瘡疥毒熱,壅五臟氣,動風。作飯最黏,惟可作酒,汁亦少。
黃粱米,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痢,去風濕痹。其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取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於諸粱,號為竹根黃。其青白二色,微涼,惟此甘平,豈非得中和之正氣多邪?
白粱米,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移五臟氣,續筋骨,止煩滿。其穗大,多毛且長,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次於黃粱,亦堪作粉。
青粱米,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健脾,止泄精,輕身。一云,此米醋浸三日,百蒸百暴,裹藏遠行,一餐可度數日。其穀穗有毛,微青而細,早熟少收。夏月食之極清涼。但味短而澀,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
稷米,味甘,無毒。益氣補不足。又云,冷,治熱,發冷病氣,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愛,因以供祭。然味淡,諸谷之中,此為下。苗種者,惟以防荒年耳。
陳廩米,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瀉。又云,廩米有粳,有粟,諸家並不說何米。然二米陳者,性冷,頻食令人自利,此說與上經文稍戾。
秫蜀,谷之最長,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種之,以備缺糧,否則喂牛馬也。南人呼為蘆穄。
香稻米,味甘軟,其氣甜香可愛,有紅白二種。又有一類紅長者,三粒僅一寸許,比它谷晚收,開胃益中,滑澀補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種也。
茭米,生湖泊中,性微寒,無毒。古人以為美饌,作飯亦脆澀。
菵米,味甘,寒,無毒。主利腸胃,久食不飢,去熱益火。可為飯,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麥而小,四月熟。
蓬草米,作飯食之,無異粳米,儉年物也。
狼尾子米,作黎食之,令人不飢,生澤地中。
稗子米,味脆,氣辛,可以為飯。
秕米,味甘平。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製作糗食,延年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頤養。昔陳平食糠而肥,秕米即精米上細糠也。
小麥,味甘,微寒,無毒。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貴。有地暖,春種夏收者,氣不足,有小毒。面味甘溫,補虛養氣,實膚體,厚五臟腸胃,強氣力。然性壅熱,少動風氣,不可舉菜同食。蘿蔔能解面毒,同食最宜。
麵筋,以麩洗去皮為之,性與面仍相類且難化。丹溪曰:面熱而麩涼,若用麥以代谷,須曬令燥,以少水潤之,春去外皮,煮以為飯,食之庶無面熱之患。愚以東南地本卑濕,又雨水頗多,麥已受濕,又不曾出汗,食之故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地本高燥,雨水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至八九月食之。又北人稟厚少濕,宜其常食而不病也。
大麥,味鹹甘,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平胃消食,療脹。暴食亦似腳軟,以其下氣也。久食甚宜人,頭髮不白,補虛勞,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止泄,令人肥白滑肌。為面勝小麥,無燥病。丹溪云:初熟時,人因缺谷,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一云,久食多食,能消腎,戒之。
蕎麥,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令人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銼丹石,煉五臟滓穢。俗謂:一年沉滯積在腸胃間,食此麥乃消去。
黑大豆,味甘,平,無毒。炒食去水腫,消穀,止膝痛腹脹,除濕痹。乍食體重,忌食豬肉。十歲以下小兒勿食,恐一時食豬肉,壅氣至危。煮食及飲汁,涼,下熱腫,解熱毒及烏、附、丹石諸毒,除胸胃中熱、大小便血,散五臟結氣。一種小黑豆最佳。陶節庵以黑豆入鹽煮,時常食之,謂能補腎。蓋豆味鹹,腎之谷,又形類腎,黑色屬水也,妙哉。
白豆,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經脈調和,暖腸胃,殺鬼氣。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北之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青黃班等豆,本草不著,大率相類亦不及也。
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消熱毒,排膿血,止泄,利小便,去脹滿,除消渴,下乳汁。久食虛人,令枯瘦。解小麥毒,和鯉魚煮食,愈腳氣水腫。痢後氣滿不能食者,宜煮食之。不可同魚酢食。
綠豆,味甘寒,無毒。主治消渴,丹毒,煩熱,風疹,補益,和五臟,行經脈,解食物諸藥毒發動風氣,消腫下氣。若欲去病,須不去皮,蓋皮寒內平。煮食作餅,炙佳。一云,為粉蕩皮,能解酒毒,以水調服之,亦能解菰砒毒。
豌豆,味甘,平,無毒。調順榮衛,益中平氣。又云,發氣疾。
扁豆,味甘,氣微溫。主和中下氣,治霍亂吐痢不止,殺一切草木及酒毒。生嚼及煎湯服,亦解河豚毒。葉主霍亂,花主女子赤白下,乾末米飲和服之。有黑白二種,黑者少冷,入藥俱用白者。患寒熱病及患冷氣人不可食。
蠶豆,味甘,溫,氣微辛。主快胃,利五臟。或點茶,或炒食,佳。又有筋豆、蛾眉豆、虎瓜豆、羊眼豆、勞豆、豇豆類,只可茶食而已。一種刀豆,長尺許,可入醬用之。
罌粟,味甘,平,無毒。行風氣,逐邪熱,療反胃,胸中痰滯,丹石發動不下食。和竹瀝煮粥食極佳。然性寒,以有竹瀝,利大小腸,不宜多食。又過度則動膀胱氣。粟殼性澀,止泄痢澀腸,令人虛勞。嗽者多用止嗽,及熱濕泄痢者用止痢,劫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戒之。
芝麻,味甘,氣寒,無毒。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去頭浮風,潤肌膚。乳母食之,小兒不生熱病。又生嚼敷小兒頭上諸瘡,良。
胡麻,味甘,氣平,無毒。一名巨勝苗,名青蘘。
麻蕢,味辛,氣平,有毒。主勞傷,利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麻子,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詩所謂丘中有麻是也。
擴麥,味甘,微寒,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作蘗,溫,消食和中。作餅食,不動氣,甚益人。
𦯶實,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痢,破癰腫,亦可食。
上五穀,乃天生養人之物,但人之種藝,一則取其資生之功,二則計其肥家之利。南之粳,北之粟,功利兩全,故多種食之。如黃粱甚美而益人,故有膏粱之稱,人則以其費地薄收而不種。識者,凡穀類當不計其利,惟取其能養人者多種而食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