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本草》~ 卷下 (3)
卷下 (3)
1. 魚類
鯽魚,味甘,溫,無毒。主諸惡瘡,燒以醬汁和塗之,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合蓴作羹,主胃弱不下食,調中下氣補虛。作膾,主腸癖,水穀不調,及赤白久痢。又釀白礬燒灰,治腸風血痢。又開其腹內少鹽燒之,治齒痛。丹溪云:諸魚皆屬火,惟鯽魚屬土,故能入陽明,有調胃實腸之功。多食亦能動火,不可與沙糖、蒜芥、豬肝、雞肉同食。
鯉魚,味甘,寒無毒。肉,燒灰治咳逆氣喘。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又安胎,治懷妊身腫。又天行病後與原有癥疾人。皆不可食肉。忌葵花子,忌豬肝同食,俱害人。頭,有毒。膽,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滴耳聾,小兒熱腫塗之。
鰣魚,平補虛勞,稍發疳痼。
魴魚,調胃氣,理五臟。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穀不化者,作鱠食,助脾氣,令人能食。作羹臛食,宜人。
鱘魚,味甘,平,益氣補虛,肥健人。其子肥美,殺腹內小蟲。
蠡魚,味甘,寒,無毒。主濕痹,面目腫脹,大小便壅塞,療五痔出血。取魚腸,以五味炙令香,以綿裹內穀道中,食頃蟲即出。又腳氣,風氣,作鱠食之良。丹溪:癩疾用此魚以代蛇之或缺,是亦去風。古方有單用黑蠡湯安胎,是妊娠亦可食也。一云,亦發痼疾。諸魚膽皆苦,惟此膽甘,可食。
鱔魚,味平,甘,無毒。開味利臟,久食肥健。此魚食泥不忌藥。
鱸魚,平補五臟,益筋骨,安胎,治水氣,食之宜人,作鮓尤良,暴乾甚香美。雖有小毒,不敢發病。一云,發痃癖及瘡腫。不可與乳酪同食,中其毒以蘆根汁解之。
河豚魚,味甘,溫,有大毒。主補虛,理腰腳痔疾,殺毒。其味極美,肝尤毒。然修治不法,食之殺人。橄欖、蘆根、糞水解之。
石首魚,味甘,無毒。開胃益氣。乾者,為鯗魚,消宿食,消瓜成水,主中惡暴痢。用大麥杆包,不露風,陳久愈好。否則發紅失味。又云,魚首有石如棋子,磨服治淋。
鱭魚,發疥。
青魚,甘,平,無毒,微毒。主濕痹,腳氣弱,煩悶,益氣力。忌蒜葵。
鮎魚,甘,無毒。一云,有毒。主水浮腫病,利小便。忌牛肝。魤魚,似鮎,美且益人。下膀胱水,動痼疾,不可與野豬、野雉同食。赤目、赤須、無腮者,不可食。二魚寒而有毒,非嘉物也。
白魚,味甘,平,無毒。主開胃,助脾消食,補肝明目,去水氣,令人肥健。五味蒸煮,食之良。若經宿食之,腹冷生病。或醃,或糟,皆可。人患瘡癤,食之甚發膿,灸瘡食之不發。
鰻鱺魚,味甘,有毒。一云,平,微毒。主五痔瘡瘻,腰背濕風痹,常如水洗及濕腳氣,一切風瘙如蟲行者,殺諸蟲、諸草、石藥毒。勞瘵人食之,殺蟲。昔有女子患傳屍勞,其家以之活釘棺中,棄之江流,以絕此病。流至金山,有人引岸開視之,女人尤活,因取置漁舍,多得鰻鱺食之,病愈後為漁人妻。此說事見《稽神錄》。
鱔魚,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氣血,除腹中冷氣。腹鳴,產前產後病,淋瀝,瘦弱,氣血不調,宜食。若過多,令霍亂時行病起,食之再發。
鱅魚,格額目傍有骨,名乙,《禮》云:魚去乙。一云,東海鰫魚也,食之別無功用。又云,池塘所蓄頭大細鱗者,甘平益人。一種鰱魚,似鱅,頭小色白,性急味勝。
鯇魚,無毒。膽最苦,治喉痹飛屍。
鱖魚,味甘,無毒。去腹內惡血及小蟲,益氣力,令人肥健。一云,平,稍有毒,益脾胃。
昌侯魚,味甘,平,無毒。益氣肥健。子,有毒,令人痢下。
鯮魚,平,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鮓尤佳,暴乾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嘉魚,味甘,溫,無毒。一云,微毒。食之令人肥健悅澤。此乃乳穴中小魚,常飲乳水,所以益人,味甚珍美,力強於乳。《詩》所謂南有嘉魚,注言出於沔南之丙穴是也。
烏賊魚,味鹹,平,主益氣強志,通月經。《素問》云主女子血枯。
章舉魚,一名石矩,比烏賊魚差大,味更珍好。
黃頰魚,味甘,平,無毒。醒酒,不益人。一云,能祛風。
比目魚,平,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氣。
鮰魚,味美,膘可作膠,與鱁鮧魚白相似。
邵陽魚,有毒。主瘴瘧。尾有刺,人犯之至死。
鮹魚,味甘,平,無毒。主五野雞痔下血,瘀血。
鱣魚,無毒。肝,主惡瘡癬疥。《詩》言鱣鮪發發,即今之鰉魚也。
鯊魚,平,補五臟,主蠱氣蠱疰,與鮫魚同。
鱟魚,平,微毒,療痔殺蟲,多食發嗽並瘡癬。
鯖魚,味甘,平,無毒。肉,主腳氣濕痹。眼睛,主能夜視。頭中枕,磨服,主心腹痛。膽,主目暗並塗惡瘡。貫礬,主喉痛,力效。
蟹類,甚多。螃蟹,味甘,寒,有毒。一云,涼。主胸中熱,解結散血,愈漆瘡,養筋,益氣理經。服乃食品之佳味,最宜人,須是八月一日,蟹吃稻芒後,方可食,霜後更佳。已前食之有毒。獨螯,獨目,兩目相向者,皆有大毒,不可食。有風疾人並孕婦不可食。藕、蒜汁、冬瓜汁、紫蘇俱解蟹毒。蠘蟹,殼潤多黃,其螯無毛最銳,食之行風氣。蝤蛑蟹,扁而大,性冷,無毒。解熱氣,小兒痞氣。蟛蜞蟹,小毒,食之令人吐利,與蟛螖蟹同。擁劍蟹,一大螯待鬥,一小螯供食,余者皆有毒,不可食。誤中者,急以黑豆汁解之。其黃能化漆為水,腳中髓並殼中黃螯為末,內金瘡中,能續斷筋。爪,主墮胎,破宿血,產後血悶,酒及煮湯煎服良。
鱉,味甘,主補陰,調中益氣,去熱氣,血熱,溫痹,腹中癥熱,婦人帶下,羸瘦。然性冷,久食損人。妊娠不可食,忌莧菜。又頭足不縮,獨目,目陷,腹下紅及有卜字,五字,王字等形者,俱有大毒,不可食。誤中者,以黃耆、吳藍煎湯解之。甲,味鹹,平,無毒。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消瘡腫,療溫瘧,勞瘦骨熱,小兒脅堅,婦人漏下,五色弱瘦,墮胎。頭,燒灰,主小兒諸疾。脫肛,血可塗之。丈夫陰頭癰,取一枚燒灰,和雞卵白敷之。產難,食灰立出。
車熬,冷,無毒。解酒毒,酒渴,消渴。不可多食。
蚶,味甘,溫,無毒。主心腹冷氣,腰脊冷風,利五臟,益血溫中,起陽,消食健脾,令人能食。
蟶,甘,溫,無毒。補虛,產後虛損,主冷痢,邪熱煩悶。疫後忌食。
淡菜,溫,無毒。補五臟虛損勞,理腰腳氣,益陽事,消食,除腹中冷,消痃癖,潤毛髮,產後血結冷痛,崩中帶下,漏下,男子久痢並宜食之。煮以五味更妙。雖形狀不典甚益人。
蛤蜊,性冷,無毒。丹溪云:濕中有火,止消渴,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此物雖冷,然與丹石相反,食之令腹結痛。湯火傷,殼燒灰,油調搽,神效。
蜆,冷,無毒。闢時氣,開胃,壓丹石,去暴熱,明目,利水,下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多食發嗽並冷氣,消腎。
蝦,平,主五野雞病。動風發疥,小兒食之,令腳屈不能行。主水田溝渠中,小者有小毒。海蝦,長一尺,作鮓毒人至死。
石決明,味鹹,平,寒,無毒。主目翳痛,青盲。又,服益精輕身。
馬刀,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熱,石淋,殺禽獸賊鼠。
田螺,氣大寒,主目熱赤痛,取黃連末內其中,汁出用以注目。生浸取汁飲之,治消渴,又利大小便,腹中結熱,腳氣上衝,腳手浮腫,解酒過多,喉舌生瘡。碎其肉敷熱瘡。爛殼燒末,主反胃。煮汁,治急黃。螺螄用同海螺,治目痛。
牡蠣,味鹹,氣平,微寒,無毒,入足少陰經。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瘰癧,癰腫,喉痹,鼠瘻,女子帶下赤白,心脅氣結痛,除老血軟積痞,咸能軟堅也。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鬼交泄精。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和杜仲服,止盜汗。和麻黃根、蛇床子、乾薑為粉,去陰汗。引以柴胡,能去脅硬。引以茶清,能消結核。引以大黃,能除股腫。地黃為之使,能血精收澀,止小便,本腎經藥也。
蚌,性冷,無毒。主婦人虛勞下血並痔瘻,血崩,帶下,止消渴,除煩熱,壓丹石毒。以黃連末內之,取汁,點赤暗眼良。爛殼飲下,治反胃痰飲。又蚌粉,治疳,止痢,醋調敷癰腫。
龜,肉,味鹹,甘,平。一云,酸,溫。食之,令人身輕不飢,益氣資智,令人能食。釀酒,主風腳軟弱並脫肛。溺,主耳聾,又療久嗽,斷瘧。甲,止漏下赤白,破癥瘕,咳瘧,五痔,陰蝕,濕癢,癱瘓,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心腹痛,腰背痠疼,骨中寒熱,傷寒勞復或肌體寒熱欲死。大有補陰之功,力猛,兼去瘀血,續筋骨,治勞倦,益。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稟北方之氣而生,故能補陰血虧,補心,並效。
豩,味鹹,無毒。肉,主飛屍,蠱毒,瘴瘧。肪,摩惡瘡,與海豩同。
蛙,味甘,寒,無毒。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取以五味醃炙,酒食之良。
蛤蚧,鹹平,小毒。主久肺勞,傳屍,殺鬼邪,療嗽,下淋,通水道。
水母,味鹹,無毒。主生氣,婦人勞損,血帶,小兒風疾,丹毒。
鯪鯉,甲、肉,主五邪,驚啼悲傷,療蟻螻。
貝子,鹹平,平,有毒。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一種紫貝,圓大,明目去熱毒。
黿,肉,補虛,味似鼉。鼉肉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甲,俱入藥。
玳瑁,寒,無毒。主解百藥毒。血可生飲。
海蛤,味苦,咸,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膈寒熱,療陰痿。與文蛤、魁蛤用稍同。
蝦蟆,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肪,可合玉子蝌蚪,用胡桃肉皮和為泥,染髭發不變。
魚膾,乃諸魚所作之膾,味甘,溫,補,去冷氣濕痹,除喉中氣結,心下酸水,腹中伏梁,冷痃,結癖,疝氣,補腰腳,起陽道。鯽魚膾,主腸癖,水穀不調,下利,小兒、大人丹毒,風痃。鯉魚膾,主冷氣,塊結在心腹,並宜蒜薤食之,以菰菜為羹,謂之金羹玉膾,開胃口,利大小腸,以蔓菁煮去腥。凡物,腦能消毒,所以食膾必魚頭羹也。近夜食不消,馬鞭草汁能消之。飲水令成蟲,病起食之令胃弱。不宜同乳酪食,令霍亂。又云,不可同蒜食。予昔寓蒼梧,見一婦人患吞酸,諸藥不效,一日食魚膾遂愈,蓋以辛辣有劫病之功也。凡膾,若魚本佳者,膾亦佳。
魚鮓,諸魚所作之鮓,不益脾胃,皆發疥。鯉魚鮓,忌青豆、赤豆;昨鯖魚鮓,忌胡荽、羊肉。鮓中有蝦者,蜜瓶盛者,不可食。
上諸魚,有毒目,有睫目,能開合,二目不同,逆腮、全腮,無腮,腦中白連珠,連鱗,白鬐,腹下丹字,形狀異常者,並殺人。海產皆發霍,多食令吐利。凡中毒以生蘆根、馬鞭草取汁,大豆、陳皮、大黃煮汁,並解之。《素問》曰:魚熱中。丹溪曰:魚在水無一息之停,食之動火。孟子曰:舍魚而取熊掌,良有以也。食者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