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

《名醫別錄》,這部魏晉時期由著名道士與醫學家陶弘景編撰的藥物學巨著,是在繼承並發展《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基礎上完成的,極大地豐富了古代中草藥知識體系。全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大量藥物的性味、主治、採集、配伍等實用信息,更將道家養生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本草著作。

本書最為人稱道的結構特點,便是將藥物按毒性和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分類不僅反映了古人對藥物安全性的認識,更體現了不同的治療和養生哲學。上品藥物被視為「君」藥,多數無毒或毒性極低,強調「久服輕身不老」,重在養生延年、增強體質。例如書中記載的玉屑、玉泉、丹砂、空青、雲母等,都屬於上品,其功效常與延年益壽、精神悅澤、耐寒暑等養生目標相關。玉屑「久服輕身長年」,玉泉「久服輕身長年」,丹砂「久服輕身神仙」,空青「久服令人不忘,志高神仙」,雲母「久服悅澤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這些描述顯然超越了單純的疾病治療,與道家追求長生、提升精神境界的理想緊密相連。

相較之下,中品藥物多為「臣」藥,旨在調理身體、治療特定疾病,毒性或有或無,用藥需根據病情。《別錄》中雖然提供的中品藥物範例在此未詳列,但其核心定位是介於養生與攻邪之間。下品藥物則為「佐使」藥,多具有較強毒性,主要用於治療急重症、攻逐邪氣,所謂「多毒,不可久服」,如書中提到的水銀、石膽等。水銀「有毒」,石膽「味辛,有毒」。這些藥物雖然危險,但在古代醫學條件下,是應對頑疾、積聚的有效手段。這種分類體系,將藥物從溫和養生到峻猛攻邪的功能層次清晰劃分,為臨證用藥提供了指導框架。

《名醫別錄》在藥物描述上極為細緻,尤其重視藥物的「性味」。性味是認識中藥藥性的基礎,味有甘、苦、辛、酸、咸等,性有寒、熱、溫、涼、平。書中每味藥的首要描述便是其性味,如玉屑「味甘,平」,丹砂「味甘,微寒」,水銀「味辛,寒」,空青「味酸,大寒」,滑石「大寒」。這些性味特性與藥物功效緊密相關,例如「寒」或「大寒」的藥物如空青、滑石常用於清熱;「甘」味藥物如玉屑、丹砂、玉泉常與補益或緩和藥性有關。通過性味的辨識,可以初步判斷藥物的基本作用趨向。

除了性味和主治,本書對藥物的採集時節、產地及配伍禁忌也有詳細記載。例如,關於採集,雲母「生太山、齊廬山...二月採」,玉泉、丹砂、空青、曾青、白青、扁青則多註明「採無時」,這反映了古人對藥材質量與自然環境、季節的認識。配伍禁忌,即藥物之間的「畏、惡、反」關係,是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環節。書中明確列出,如玉屑「惡鹿角」,玉泉「畏款冬花」,丹砂「惡磁石,畏鹹水」,水銀「畏磁石」,曾青「畏菟絲子」,石膽「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雲母「畏鱔甲,反流水,惡徐長卿」,朴硝「畏麥句姜」,硝石「畏女菀」,礬石「惡牡蠣」,芒硝「畏麥句姜」,滑石「惡曾青」。這些詳細的禁忌記錄,體現了嚴謹的用藥態度,對後世醫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名醫別錄》的另一顯著價值在於它與《神農本草經》的承續與發展關係。通過書中並列的《本經》原文對比,可以清晰看到《別錄》在《本經》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補充和擴展。例如,對於丹砂,《本經》僅描述其性味(甘,微寒)和一些基礎功效(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通神明不老),而《別錄》則增加了更具體的治療病症(主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瘻、諸瘡),並詳細記載了產地、品質鑑別(作末名真朱,光色如雲母,可析者良)及畏惡(惡磁石,畏鹹水)。這種對藥物功效、產地、性狀、採集、配伍等實用信息的細化,使得《別錄》成為一部更為豐富和實用的藥物學著作。對於玉泉、水銀、空青、曾青、白青、扁青、石膽、雲母、朴硝、硝石、礬石、滑石等藥物的記載,也無不體現了《別錄》在《本經》基礎上的增補和深化。

整體而言,《名醫別錄》不僅是一部承先啟後的古代本草學名著,它系統地整理和補充了漢代以前的藥物知識,為後世本草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書中對藥物性味、功效、採集、配伍的詳細描述,至今仍是研究中藥的重要資料。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將藥物學與道家養生、長生不老思想相結合,特別是上品藥物的分類和功效闡述,反映了魏晉時期醫學與玄學、道教思想相互融合的時代特色。這種將藥物視為不僅能治病,更能提升生命質量、追求精神境界的觀念,為中醫藥學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名醫別錄》是一部集藥物學、臨床應用、養生理念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在中醫藥發展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


上品·卷第一 (1)

上品·卷第一 (2)

上品·卷第一 (3)

上品·卷第一 (4)

上品·卷第一 (5)

上品·卷第一 (6)

上品·卷第一 (7)

上品·卷第一 (8)

上品·卷第一 (9)

上品·卷第一 (10)

上品·卷第一 (11)

上品·卷第一 (12)

上品·卷第一 (13)

上品·卷第一 (14)

上品·卷第一 (15)

中品·卷第二 (1)

中品·卷第二 (2)

中品·卷第二 (3)

中品·卷第二 (4)

中品·卷第二 (5)

中品·卷第二 (6)

中品·卷第二 (7)

中品·卷第二 (8)

中品·卷第二 (9)

中品·卷第二 (10)

上品·卷第一 (16)

中品·卷第二 (11)

中品·卷第二 (12)

上品·卷第一 (17)

中品·卷第二 (13)

中品·卷第二 (14)

中品·卷第二 (15)

下品·卷第三 (1)

下品·卷第三 (2)

下品·卷第三 (3)

下品·卷第三 (4)

下品·卷第三 (5)

下品·卷第三 (6)

下品·卷第三 (7)

下品·卷第三 (8)

下品·卷第三 (9)

下品·卷第三 (10)

上品·卷第一 (18)

下品·卷第三 (11)

下品·卷第三 (12)

下品·卷第三 (13)

下品·卷第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