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 中品·卷第二 (5)
中品·卷第二 (5)
1. 厚朴
大溫,無毒。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止煩滿,厚腸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樸。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楊。治鼠瘻,明目,益氣。生交趾、宛朐。三月、九月、十月採皮,陰乾。(乾薑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
《本經》原文:厚朴,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白話文:
厚朴性溫和,無毒。主要功效是溫暖脾胃,益氣,化痰,降氣,治療霍亂、腹痛、脹滿、胃寒嘔逆、胸悶嘔吐不止、泄瀉、尿頻、驚悸、除熱、止煩躁、強健腸胃。它也叫厚皮或赤樸,樹木名為榛,果實名為逐楊。此外,還能治療鼠瘻(一種皮膚病)、明目、益氣。產於交趾、宛朐地區。三月、九月、十月採收樹皮,陰乾。乾薑是它的配伍佳品,忌與澤瀉、寒水石、硝石同用。
(《本經》記載:厚朴味苦,性溫。主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阻、肌肉壞死、驅除三種寄生蟲。)
2. 竹葉
芹竹葉大寒,無毒。主除煩熱,風痓,喉痺,嘔逆。根,消毒。生益州。
白話文:
竹葉性寒,無毒。能消除煩熱、中風引起的痙攣、喉嚨腫痛、嘔吐。它的根部有殺菌消毒的作用。竹葉生長在益州(古地名)。
3. 淡竹葉
味辛,平、大寒。主治胸中淡熱,咳逆上氣。其瀝,大寒,治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其皮筎,微寒,主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白話文:
淡竹葉味辛,性平偏寒。能治療胸部煩熱、咳嗽氣逆。它的汁液,性極寒,可以治療中風、風濕痺痛、胸部劇熱,以及止煩悶。它的莖皮,性微寒,能治療嘔吐、溫病夾寒熱、吐血、崩漏、筋脈出血。
4. 苦竹葉及瀝
治口瘡,目痛明目,通利九竅;竹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干筍,燒服,治五痔血。
《本經》原文:竹葉,味苦,平。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痓。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白話文:
苦竹葉及瀝可以治療口腔潰瘍、眼睛疼痛和視力模糊,並能通利全身九竅。竹筍味甘,無毒,能治療口渴、利尿、益氣,可以長期食用。乾竹筍燒成灰服用,可以治療痔瘡出血。 竹葉味苦性平,能治療咳嗽、氣喘、筋脈拘急、惡性腫瘍和殺死寄生蟲。竹根煮湯可以益氣、止渴、補虛,竹汁可以治療中風,竹筍可以使人精神清明、輕盈,並能益氣。
5. 玄參
味鹹,無毒。主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一名玄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咸,一名端。生河間及宛朐。三月、四月採根,曝乾。(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本經》原文:玄參,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一名重臺。生川穀。
白話文:
玄參味鹹,無毒。能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發熱、身體脹滿,以及狂躁、神志不清、瘧疾發熱、血塊、下焦出血等症狀,還能消除胸中鬱氣、利尿、止渴,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癰腫、心腹疼痛、堅硬腫塊,以及調理五臟。長期服用可以補虛、明目、壯陽、益精。玄參又名玄臺、鹿腸、正馬、咸、端,生長在河間和宛朐地區。 三、四月採收根部,曬乾。它與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相克,與藜蘆相反。
《本經》記載:玄參味苦,微寒。主治腹部寒熱積聚,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的後遺症,補益腎氣,使人眼睛明亮。又名重臺,生長在山谷。
6. 沙參
無毒。主治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及宛朐、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惡防己,反藜蘆。)
《本經》原文:沙參,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
白話文:
沙參無毒。主要治療胃痛、心腹疼痛、內熱、邪氣入侵、頭痛、皮膚發熱等症狀,能安定五臟,補益中氣。沙參別名苦心、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生長在河內、宛朐、般陽的續山等地。二月和八月採收其根部,曬乾即可入藥。(沙參忌與防己同用,與藜蘆相克。)
《本經》記載:沙參味苦,性微寒。主治血瘀、驚恐導致的疾病,能去除寒熱,補益中氣和肺氣。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沙參也叫知母,生長在山谷之中。
7. 苦參
無毒。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治惡瘡,下部慝,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驕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岑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反藜蘆。)
《本經》原文:苦參,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𧄹。生山谷及田野。
白話文:
苦參無毒,具有滋養肝膽、安定五臟、安定心神、益精、疏通九竅、消除伏藏的熱邪、治療腸胃積滯、止渴、醒酒等功效。此外,還能治療小便黃赤、惡瘡、下體濕疹、調理脾胃氣虛,讓人食欲增加,身體輕盈。苦參又名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生長在汝南及田野等地。 三月、八月、十月採挖其根部,曬乾即可入藥。它與玄參相配伍效果更佳,忌與貝母、漏蘆、菟絲子同用,反藜蘆。
《本經》記載:苦參味苦、性寒。主要功效為治療心腹脹痛、癥瘕積聚、黃疸、尿頻、利水消腫、治療癰腫、補益中氣、明目止淚。又名水槐、苦荬,生長於山谷及田野。
8. 續斷
味辛,無毒。主治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七月、八月採,陰乾。(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本經》原文:續斷,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創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生山谷。
白話文:
續斷味辛,無毒。能治療崩漏、內出血、止痛、生肌、以及扭傷、瘀血、腰痛、關節疼痛。也叫接骨草、南草、槐草。生長在常山地區,七月、八月採收,陰乾。地黃能增強續斷的功效,但忌與雷丸同用。
《本經》記載:續斷味苦,微溫。主治傷寒,補虛損,金瘡、癰疽、跌打損傷,以及接續筋骨,治療婦女乳汁不通。長期服用能增強體力。也叫龍豆、屬折,生長在山谷。
9. 枳實
味酸,微寒,無毒。主除胸脅淡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河內。九月、十月採,陰乾。
《本經》原文: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生川澤。
白話文:
枳實味酸微寒,無毒。能治療胸脅脹痛、消除停積的水分、軟化堅硬的腫塊、消除腹脹、心窩部急痛、痞塊疼痛、氣逆、脅肋疼痛,還能調理胃氣、止瀉,以及明目。它生長在河內地區,九月、十月採收,陰乾。
《本經》記載:枳實味苦寒,主治皮膚上的大風症,症狀如同麻豆般奇癢難耐,能消除寒熱交結,止瀉,增強肌肉,使五臟通暢,益氣輕身。生長在川澤地區。
10. 山茱萸
微溫、無毒。主治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腦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長年。一名雞足,一名思益,一名寇實。生漢中及琅琊、宛朐、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本經》原文: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生山谷。
白話文:
山茱萸性味微溫無毒。可以治療腸胃感冒、寒熱交替、疝氣、頭痛、風邪、鼻塞、黃疸、耳聾、青春痘,還有溫暖脾胃、降氣、止汗、壯陽、補腎、滋養五臟、疏通九竅、止尿頻等功效。長期服用可以明目、增強體力、延年益壽。山茱萸別名雞足、思益、寇實,主要產地在漢中以及琅琊、宛朐、東海承縣等地。農曆九月、十月採收成熟果實,陰乾保存。 配伍蓼實效果更好,忌與桔梗、防風、防己同用。
《本經》記載:山茱萸味酸性平。主治心下邪氣引起的寒熱,溫暖脾胃,驅逐寒濕痺症,殺蟲。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又名蜀棗,生長在山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