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陶弘景輯錄

《名醫別錄》~ 中品·卷第二 (5)

回本書目錄

中品·卷第二 (5)

1. 厚朴

大溫,無毒。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止煩滿,厚腸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樸。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楊。治鼠瘻,明目,益氣。生交趾、宛朐。三月、九月、十月採皮,陰乾。(乾薑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

白話文:

大溫,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溫暖中焦,補充氣血,消除痰液,通利腸胃,治療霍亂、腹痛、腹脹、胃中陰冷反胃,胸中嘔吐不止,腹瀉,淋病,驚厥,消除熱毒,止煩熱,健脾胃。又名厚皮、赤樸。它生長在榛樹上,果實名為榛子。榛子可以治療鼠瘻、明目、補氣。生長在交趾、宛朐地區。在三月、九月、十月採集樹皮,陰涼處晾乾。(乾薑與它配伍使用,忌憚澤瀉、寒水石、硝石。)

《本經》原文:厚朴,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白話文:

《本草經》記載:

厚朴,味道苦,性質溫熱。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肌肉萎縮、驅除寄生蟲。

2. 竹葉

芹竹葉大寒,無毒。主除煩熱,風痓,喉痺,嘔逆。根,消毒。生益州。

白話文:

芹竹葉性大寒,無毒。主要功效是去除煩躁和熱症,治療風痙、喉痹以及嘔吐。其根部有消毒的作用。生長於益州。

3. 淡竹葉

味辛,平、大寒。主治胸中淡熱,咳逆上氣。其瀝,大寒,治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其皮筎,微寒,主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白話文:

**味道:**辛辣 **性質:**平、大寒

用途:

  • **生薑:**主治胸中淡熱、咳嗽氣逆。
  • **薑汁:**大寒,治療中風、風濕麻痺、胸中大熱、煩悶不適。
  • **薑皮:**微寒,主治嘔吐、溫熱寒熱、吐血、崩漏、筋血外溢。

4. 苦竹葉及瀝

治口瘡,目痛明目,通利九竅;竹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干筍,燒服,治五痔血。

白話文:

治療口腔潰瘍,明目清目,通暢九竅:竹筍,味甜,無毒;主要治療口渴,利尿,增強元氣,可以長期食用;乾竹筍,燒服,治療五痔流血。

《本經》原文:竹葉,味苦,平。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汁,主風痓。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白話文:

竹葉: 味道苦,性 平和。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竄、肌肉抽筋、惡性腫瘤和殺死小蟲子。

竹根: 煮成湯水可以增強元氣,解渴,補虛並緩解下行氣血。

竹汁: 主要治療風濕病。

竹筍: 可以疏通神志,減輕體重,增強元氣。

5. 玄參

味鹹,無毒。主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一名玄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咸,一名端。生河間及宛朐。三月、四月採根,曝乾。(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白話文:

味道鹹,沒有毒性。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中風、傷寒,全身發熱且脹滿,精神錯亂、神志不清,間歇性瘧疾,積聚在體內的淤血,排出身體中的寒血,消除胸中的氣滯,利尿,止渴,消除頸下腫塊,癰腫,心腹疼痛,頑固的疾病,使五臟安定。長期服用可以補虛,明目,強健陰氣,增加精氣。別名有玄臺、鹿腸、正馬、鹹、端。生長在河間和宛朐。三月、四月採收根部,曬乾後備用。(忌與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同用,與藜蘆相剋。)

《本經》原文:玄參,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一名重臺。生川穀。

白話文:

玄參,味道苦,性質微寒。主要治療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後奶水過剩的問題,還能補腎氣,使人眼睛明亮。另一個名字是重臺。生長在山川穀地。

6. 沙參

無毒。主治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及宛朐、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惡防己,反藜蘆。)

白話文:

無毒。主治胃部疾病、心腹疼痛、高熱、邪氣、頭痛、皮膚熱疹,能安撫五臟六腑,補益中氣。又名苦心、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生長在河內、宛朐和般陽續山。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注意:不宜與防己和雷公藤同用。

《本經》原文:沙參,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

白話文:

沙參,味道苦,性質微寒。主要用於治療血積引起的驚悸,消除寒熱,補益中氣,增強肺氣。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別名知母。生長在山谷。

7. 苦參

無毒。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治惡瘡,下部慝,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驕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岑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曝乾。(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反藜蘆。)

白話文:

無毒。

功效:滋養肝膽氣血,安定五臟,安撫情緒,益補精氣,通利九竅,去除身體熱毒,緩解腸胃積滯,止渴,醒酒,治療小便發黃、發紅,治療惡性瘡瘍,治療下半身不適,調和胃氣,令人食慾增進,身體輕盈。

別名: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

生長地:汝南地區和農田野地。

採集時間:三月、八月、十月。

採收部位:根部。

炮製方法:曬乾。

注意:玄參為相配藥材。

禁止與貝母、漏蘆、菟絲子同時使用。

反藜蘆。

《本經》原文:苦參,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𧄹。生山谷及田野。

白話文:

苦參,味道苦,屬寒性。主治心腹脹氣、腫塊瘀滯、黃疸、小便淋漓不淨,還可以利水消腫、消除癰腫,補益體質,明目止淚。別名水槐或苦蕨。生長在山谷和田野中。

8. 續斷

味辛,無毒。主治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七月、八月採,陰乾。(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白話文:

味道辛辣,無毒。

主治:

  • 崩漏出血
  • 內部創傷出血
  • 止痛
  • 生肌
  • 跌打損傷
  • 瘀血
  • 腰痛
  • 關節不適

別名:

  • 接骨草
  • 南草

生長在山區。

採收期:7 月、8 月

曬乾後儲存。(與地黃一起使用,忌雷丸。)

《本經》原文:續斷,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創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生山谷。

白話文:

續斷

味道: 苦,微溫。

功效:

  • 治療傷寒。
  • 補充不足。
  • 治療刀傷、膿腫、骨折、跌打損傷。
  • 接續筋骨,治療婦女生育困難。

長期服用: 可以增強體力。

別名: 龍豆,屬折。

生長環境: 山谷中。

9. 枳實

味酸,微寒,無毒。主除胸脅淡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河內。九月、十月採,陰乾。

白話文:

味道是酸的,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胸脅部的脹滿疼痛,排除積水,化解硬塊,消除脹滿,緩解心下急痛、痞痛、逆氣、肋骨脹痛,調和胃氣、止瀉,明目。生長在河內地區。在九月、十月採收,在陰涼處晾乾。

《本經》原文: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生川澤。

白話文:

《本草經》記載:枳實,味道苦,性寒。主治皮膚大風, 症狀如綠豆般大小的苦癢,能消散寒熱凝結,止瀉,長肌肉,有益於五臟,增強氣力,減輕體重。生長在水澤地區。

10. 山茱萸

微溫、無毒。主治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腦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長年。一名雞足,一名思益,一名寇實。生漢中及琅琊、宛朐、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白話文:

微溫,無毒。主治腸胃受風邪,寒熱,疝氣,頭部中風,四處遊走的中風,鼻塞,黃疸,耳聾,粉刺,溫暖脾胃,止呃逆,發汗,壯陽,補腎,安神,通竅,止遺精。長期服用可以明目,強身,延年益壽。別名:雞足,思益,寇實。生長於漢中、琅琊、宛朐、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收,陰乾保存。(蓼實為其引導藥,忌用桔梗、防風、防己。)

《本經》原文: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生山谷。

白話文:

山茱萸,味道是酸的,性平。主要治療心臟以下的寒氣和熱氣所產生的疾病,溫暖中焦(脾胃),驅逐寒氣濕氣引起的痹症,消除寄生蟲。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又稱蜀棗。生長在山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