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 中品·卷第二 (4)
中品·卷第二 (4)
1. 芎藭
無毒。主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一名胡窮,一名香果。其葉名蘼蕪。生武功、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根,曝乾。(白芷為之使,惡黃連。)
《本經》原文:芎藭,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生川穀。
白話文:
沒有毒。主治腦部受到寒氣侵襲,導致臉部忽冷忽熱,雙眼流淚,口水鼻涕多,頭暈目眩如醉,各種寒氣造成的疾病,心腹疼痛,中風,突然出現急性的腫痛,脅肋部位因寒氣引起疼痛,溫暖身體內部的寒氣。別名又叫胡窮、香果。它的葉子叫蘼蕪。生長在武功、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挖它的根,曬乾後備用。(以白芷為佐藥,忌用黃連。)
2. 藁本
味苦、微溫、微寒,無毒。主闢霧露潤澤,治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風流四肢。一名微莖。生崇山。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惡䕡茹。)
白話文:
味道苦,性質微溫或微寒,無毒。
功效:
- 去除霧氣和露水,濕潤肌膚。
- 治療風寒引起的發熱、肌肉痠痛。
- 治療金瘡。
- 可以作為洗髮水或面霜。
- 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手腳痹痛。
**別名:**微莖
生長環境: 生長在高山上。
採集時間: 正月、二月採挖根部。
製作方法: 曬乾,30天後即可使用。
禁忌: 不宜與䕡茹一起食用。
《本經》原文:藁本,味辛,溫。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一名鬼卿,一名地新。生山谷。
白話文:
《本經》原文:藁本,味辛,溫。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一名鬼卿,一名地新。生山谷。
藁本,味道辛辣,性溫和。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疝氣和癥瘕,陰部的寒冷、腫脹和疼痛,腹部緊張感,消除風邪引起的頭痛,促進肌肉的生長,使皮膚光澤,改善面色。又名「鬼卿」、「地新」。生長在山間谷地。
3. 麻黃
微溫,無毒。主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痛,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一名卑相,一名卑鹽。生晉地及河東。立秋採莖,陰乾令青。(厚朴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白話文:
微溫,無毒。主要治療五臟邪氣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疼痛,脇肋疼痛,產後乳汁淤積,止口臭,疏通腠理,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解除肌肉疼痛,排出病氣,消散赤色或黑色的斑點毒素。不能多服用,會使人虛弱。別名卑相,卑鹽。產於晉地和河東。立秋時採摘莖部,陰乾後保持青綠顏色。(厚朴為其相使藥,不宜與辛夷、石葦同用。)
《本經》原文: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一名龍沙。
白話文:
麻黃,味道苦,性質溫和。主治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溫熱型瘧疾,發散風寒,使汗排出,祛除邪熱之氣,止咳逆上氣,消除寒熱,破除腫堅積聚。又名龍沙。
4. 葛根
無毒。主治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傷寒壯熱。白葛,燒以粉瘡,止痛斷血。葉,主金瘡,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鹿藿,一名黃斤。生汶山。五月採根,曝乾。(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白話文:
無毒。主要治療傷寒中風引起的頭痛,能發汗解肌,疏通毛孔,治療金瘡,止痛,肋部風濕疼痛。生葛根汁,性大寒,治療消渴症,傷寒高熱。白葛,燒成粉末敷在瘡口上,能止痛和止血。葛葉,主治金瘡,止血;葛花,主治酒醉。別名:鹿藿、黃斤。生長在汶山。五月採摘根部,曬乾。(能解除野葛、巴豆、百藥的毒性。)
《本經》原文: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以上。一名雞齊根。生川穀。
白話文:
葛根:味道甘,性平。主治口渴、身體發熱、嘔吐、各種關節痛,能升發陽氣,解各種毒。
葛谷:主治十歲以上腹瀉。又名雞齊根。生長於山川田野中。
5.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
白話文:
藥味苦,性微寒,沒有毒性。主治痰氣積聚,胸脅中脘阻塞,心腹氣結,風寒頭痛,祛除頑痰,降氣。治療傷風感冒,新陳代謝,明目,補虛。每年二月、八月採集根部,曬乾。(半夏為引藥,與皁莢相剋,畏忌藜蘆。)
6. 知母
無毒。主治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沈燔,一名𧂇。生河內。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性味:無毒。
功效:主治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以及風汗內疸。長期服用會導致腹瀉。
別名: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沈燔、𧂇。
生長地:產於河內。
採收季節:二月、八月採收根部,曬乾備用。
《本經》原文: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一名蚳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毋,一名蝭母。生川穀。
白話文:
知母,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口渴、身體發熱,清除邪氣,四肢腫脹,利尿,補虛,益氣。其他別名有: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毋、蝭母。生長在山谷中。
7. 大青
味苦,大寒,無毒。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三月、四月採莖,陰乾。
白話文:
味道苦,性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時令引起的頭痛、高熱和口腔潰瘍。在三月和四月間採集莖部,在陰涼處晾乾。
8. 貝母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藥實,一名苦華,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一名𤙛。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椒、礜石、莽草,反烏頭。)
《本經》原文:貝母,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風痙。一名空草。
白話文:
苦寒無毒。治療腹中有硬塊,胸悶不舒,驅除風寒,治療頭暈、頸部僵直,化解咳嗽和上逆,止熱渴,發汗,調和五臟,強健骨髓。別名有藥實、苦華、苦菜、商草、勒母、𤙛。生長於山西一帶。十月採集根部,曬乾備用。(以厚朴、白薇為引經藥,忌諱桃花,畏懼秦椒、礜石、莽草,與烏頭相剋。)
9. 栝蔞根
無毒。主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澤姑。實,名黃瓜,治胸痹,悅澤人面。莖葉,治中熱傷暑。生洪農及山陰地,入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本經》原文:栝蔞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一名地蔞。生川穀。
白話文:
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腸胃中的慢性熱症,八種黃疸,身體和麪部發黃,嘴脣乾燥、口乾,氣促,打通月經,止小便。別名分別為果裸、天瓜、澤姑。果實叫黃瓜,可以治療胸痹,使人容光煥發。莖葉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熱症。生長在洪農和山陰地區,埋得深的品質較好。長在鹽鹼地中的有毒。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晾乾,三個月後即可使用。(使用時以枸杞為引子,忌用乾薑,與牛膝、乾漆相剋,與烏頭相沖。)
10. 丹參
無毒。主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及太山。五月採根,曝乾。(畏鹹水,反藜蘆。)
白話文:
沒有毒性。主要功能是補血,去除心腹部的慢性疾病和氣結,強壯腰椎,治療腳部麻痺,驅除風邪和熱氣。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別名為赤參或木羊乳。生長在桐柏山和太山。在五月採集其根部,曬乾後使用。(忌用鹹水,與藜蘆相剋。)
《本經》原文:丹參,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一名郄蟬草。生川穀。
白話文:
丹參味苦微寒,可以治療心腹邪氣、腸鳴如流水、寒熱積聚,能破症除瘕,止煩滿,並能益氣。又名郄蟬草,生長於川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