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 中品·卷第二 (3)
中品·卷第二 (3)
1. 秦艽
味辛,微溫,無毒。治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生飛烏。二月、八月採根,曝乾。(菖蒲為之使。)
《本經》原文:秦艽,味苦,平。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
白話文:
秦艽味辛微溫,無毒。能治療風寒痺痛,無論病程久暫,都能緩解全身肌肉拘攣。它生長在山坡上,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即可入藥,菖蒲可以增強其藥效。
《本經》記載:秦艽味苦性平,能治療寒熱邪氣,寒濕風痺引起的肢體疼痛,水腫,以及小便不利。生長在山谷中。
2. 黃耆
無毒。主治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氣,利陰氣。生白水者冷,補。其莖、葉,治渴及筋攣,癰腫,疽瘡。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禾呈糸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惡龜甲。)
《本經》原文:黃耆,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生山谷。
白話文:
黃耆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子宮內風寒邪氣,驅除五臟內的瘀血,補充男性因勞損導致的虛弱、消瘦,止渴,治療腹痛、腹瀉,增強體力,滋養陰氣。生長在白水地區的黃耆性寒,具有補益作用。它的莖葉可以治療口渴、筋攣、癰腫、疽瘡等。黃耆別名戴椹、獨椹、禾呈糸草、蜀脂、百本,生長在蜀郡、白水、漢中地區。二月和十月採收,陰乾保存。(忌與龜甲同用)
《本經》記載:黃耆味甘,性微溫。主治癰疽久不癒合的瘡瘍,能排出膿液止痛,治療大風、癩疾、五痔、鼠瘻等症,以及補虛,治療小兒百病。又名戴糝。生長在山谷。
3. 吳茱萸
大熱,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療白癬。生上谷及宛朐。九月九日採,陰乾。(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本經》原文: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一名藙。生山谷。
白話文:
吳茱萸性味辛熱,略帶小毒。能溫中散寒,治療痰飲、腹痛、寒邪凝滯、消化不良、中暑、心腹疼痛、呃逆、調理五臟。其根部的白皮,可以殺死蛔蟲,治療喉嚨腫痛、咳嗽氣逆、腹瀉、消化不良,以及婦女產後瘀血、白癬等症。吳茱萸生長在山谷和宛朐(地名)。最佳採收時間是農曆九月九日,採收後陰乾保存。 它與蓼實(一種藥材)相配伍,忌與丹參、硝石、白堊同用,畏紫石英。
(《本經》記載:吳茱萸味辛性溫,能溫暖中焦、降逆氣、止痛、緩解咳嗽氣逆、寒熱交加等症狀,還能去除濕邪、血瘀、痺證,驅散風邪,疏通肌膚腠理。其根部能殺死三種寄生蟲。吳茱萸又名藙,生長在山谷。)
4. 黃芩
大寒,無毒。主治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妒婦。其子,主腸澼膿血。生秭歸及宛朐。三月三日採根,陰乾。(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治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參、牡丹、藜蘆。)
《本經》原文: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一名腐腸。生川穀。
白話文:
黃芩性寒,無毒。主要治療痰熱、胃熱、小腹絞痛、消化不良、促進小腸排泄、女性月經閉止、白帶異常、子宮出血,以及小兒腹痛等症狀。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空腸、內虛、黃文、經芩、妒婦。黃芩的果實則能治療腸道膿血。黃芩生長在秭歸和宛朐地區,應在三月三日採收根部,陰乾後使用。與厚朴、黃連搭配能止腹痛;與五味子、牡蒙、牡蠣搭配則能促進生育。與黃耆、白蘞、赤小豆搭配能治療鼠瘻(一種皮膚病)。山茱萸、龍骨是它的引導藥物,忌諱與蔥白同用,也應避免與丹參、牡丹、藜蘆同用。
《本經》記載:黃芩味苦,性平。能治療各種熱症引起的黃疸、腸道膿血和腹瀉、利水消腫、治療月經閉止和出血,以及惡瘡、疽、蝕、火瘍等症。也稱作腐腸,生長在山谷。
5. 黃連
微寒,無毒。主治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生巫陽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採。(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經》原文:黃連,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川穀。
白話文:
黃連性微寒,無毒。能治療五臟寒熱不調,久瀉不止、帶膿血的症狀,可止渴、安神定驚,利水消腫,強健骨骼,調理脾胃,滋養腸道,益膽,治療口瘡。主要產地在巫陽、蜀郡和太山,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收。黃芩、龍骨、石膏能增強其療效,但忌與菊花、芫花、玄參、白癬同用,畏款冬,能克制烏頭,並能解巴豆毒。
(《本經》原文中提到:黃連味苦,性寒。主治熱邪、眼痛、眼角受傷流淚,明目,腸胃不適、腹痛腹瀉,婦女陰部腫痛。長期服用能增強記憶力。又名王連,生長在山谷。)
6. 五味子
無毒。主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一名會及,一名玄及。生齊山及代郡。八月採實,陰乾。(蓯蓉為之使,惡葳蕤,勝烏頭。)
《本經》原文:五味子,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生山谷。
白話文:
五味子
五味子無毒,能滋養五臟,消除體內熱邪,滋生陰液,強健肌肉。它也叫做會及、玄及,生長在齊山和代郡(古地名)。八月採收果實,陰乾保存。蓯蓉能增強五味子的功效,而葳蕤則與其相剋,五味子能克服烏頭的毒性。
《本經》記載:五味子味酸,性溫。能益氣,治療咳嗽、氣逆、上氣喘促、勞累傷損導致的消瘦等症狀,能補充不足,強壯腎陰,益精。生長在山谷中。
7. 決明子
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治唇口青。生龍門,石決明生豫章。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蓍實為之使,惡大麻子。)
《本經》原文:決明子,味鹹,平。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輕身。生川澤。
白話文:
決明子味甘苦微寒,無毒。可以治療嘴唇和口唇發青。它生長在龍門,石決明則生長在豫章。應在十月十日採收,陰乾一百天。(配伍蓍實,忌與大麻子同用。)
《本經》記載:決明子味鹹性平。主治青盲、目赤腫痛、眼瞼生翳、眼睛紅痛流淚。長期服用能增強目力,使身體輕盈。生長在川澤地區。
8. 芍藥
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倉,一名鋋。生中嶽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乾。(須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本經》原文: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生川穀。
白話文:
芍藥味酸微寒,略帶小毒。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腹部不適,清除瘀血,排出毒血,去除水腫,促進膀胱及大小腸功能,消散腫痛,治療流行性感冒、中暑、腹痛、腰痛等症狀。芍藥別名白木、余容、犁食、解倉、鋋。生長在中嶽山及丘陵地帶。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備用。需用丸劑服用,忌與石斛、芒硝同用,畏避硝石、鱉甲、小薊,與藜蘆相克。
《本經》記載:芍藥味苦性平。能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消除血脈痹阻,消除堅硬腫塊,治療寒熱引起的疝氣和腹部腫塊,止痛,利尿,益氣。生長在山谷中。
9. 桔梗
味苦,有小毒。主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治喉咽痛,下蠱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嵩高及宛朐。二、八月採根,曝乾。(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治恚怒;得硝石、石膏治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
《本經》原文:桔梗,味辛,微溫。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生山谷。
白話文:
桔梗味苦,略帶毒性。能促進五臟六腑和腸胃功能,補益血氣,消除寒熱、風濕痹痛,溫暖脾胃,增進食慾,治療喉嚨痛,以及驅除蠱毒。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利如、房圖、白藥、梗草、薺苨。桔梗生長在嵩山和宛朐地區。農曆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 將其外皮去除後藥效更佳,與牡蠣、遠志搭配使用能治療鬱怒;與硝石、石膏搭配則能治療傷寒。但桔梗畏白芨、龍眼、龍膽。
《本經》記載:桔梗味辛,性微溫。主治胸脅疼痛如刀刺般,腹部脹滿腸鳴如幽幽之聲,以及驚恐、心悸、氣短等症狀。生長在山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