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 中品·卷第二 (9)
中品·卷第二 (9)
1. 薺苨
味甘,寒。主解百藥毒。
白話文:
薺苨味甘性寒,能解百種藥物的毒性。
2. 高良薑
大溫,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白話文:
高良薑性味溫熱,主要功效是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腹部冷痛、胃寒嘔逆以及霍亂腹痛。
3. 馬先蒿
味苦,無毒。生南陽。
《本經》原文:馬先蒿,味平。主寒熱鬼注,中風濕痹,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屎蒿。生川澤。
白話文:
馬先蒿味苦,沒有毒性,生長在南陽。
根據《本經》記載,馬先蒿味平,可以治療寒熱往來(指瘧疾等發熱疾病)、中風、濕痺、婦女帶下病和不孕。它也叫做馬屎蒿,生長在川澤地帶。
4. 蜀羊泉
無毒。主治齲齒,女子陰中內傷,皮間實積。一名羊泉,一名羊飴。生蜀郡。
《本經》原文:蜀羊泉,味苦,微寒。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生川穀。
白話文:
蜀羊泉無毒。主要治療蛀牙,以及婦女陰道內部損傷和皮膚下腫塊。它也叫羊泉、羊飴,產於蜀郡。
《本經》記載:蜀羊泉味苦,性微寒。能治療禿頭、惡瘡、熱毒、疥瘡、瘙癢、痂癬和蟲病,生長在川穀地區。
5. 積雪草
無毒。生荊州。
《本經》原文:積雪草,味苦,寒。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生川穀。
白話文:
積雪草
積雪草無毒,生長在荊州。根據《本經》記載,積雪草味苦、性寒,能治療高熱、惡瘡癰疽、皮膚浸淫潮濕發紅、全身發熱等症狀,生長在山谷中。
6. 惡實
味辛,平,無毒。主明目,補中,除風傷。根莖,治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生魯山平澤。又,惡實,一名牛蒡,一名鼠黏草。
白話文:
惡實味辛、性平,無毒。能使眼睛明亮,補益身體,去除風寒所引起的疾病。其根莖可以治療傷寒、寒熱、盜汗、中風、面部腫脹、消渴症(糖尿病)、心火亢盛、水腫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惡實生長在魯山和平澤地區。惡實也叫牛蒡,也叫鼠黏草。
7. 莎草根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鬚眉。一名薃,一名侯莎,其實名緹。生田野,二月、八月採。
白話文:
莎草根味甘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清除胸中鬱熱,滋養皮膚和毛髮。長期服用可以強身健體,益氣,使鬚髮烏黑濃密。莎草根也叫薃、侯莎,其果實則稱為緹。它生長在田野間,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收。
8. 大小薊根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大薊,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採。
白話文:
大小薊根味甘性溫,具有滋養精氣、保護血液的功效。大薊主要治療婦女赤白帶下、安胎,以及止吐血、鼻出血,還能使人身體強健。五月採收。
9. 垣衣
味酸,無毒。主治黃疸,心煩,咳逆,血氣,暴熱在腸胃,金瘡內塞。久服補中益氣,長肌,好顏色。一名昔邪,一名烏韭,一名垣嬴,一名天韭,一名鼠韭。生古垣牆陰或屋上。三月三日採,陰乾。
又,垣衣,主暴風口噤,金瘡、酒漬服之效。
白話文:
垣衣味酸,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黃疸、心煩、咳嗽氣逆、血氣不通、腸胃突然發熱、以及金瘡內部阻塞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補益中氣、增強體力、使肌膚光澤、容顏紅潤。它還有其他名稱,例如昔邪、烏韭、垣嬴、天韭、鼠韭。生長在古老的牆壁陰暗處或屋頂上。在三月三日採收,陰乾後使用。
此外,垣衣還能治療因暴風引起的口噤(嘴巴張不開)、金瘡,飲酒後服用也有療效。
10. 艾葉
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作煎,勿令見風。
又,艾,生寒熟熱。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白話文:
艾葉味苦,性微溫,沒有毒性。能治療各種疾病,可以煎煮服用,能止瀉、止吐血、治療下體濕疹、婦女陰道出血,還能滋陰、生肌、祛風寒,並有助於生育。艾葉又稱冰臺、醫草,生長在田野里。最佳採集時間是三月三日,採集後曬乾。煎煮時,避免接觸到風。
此外,艾葉生時性寒,煮熟後性熱。主治出血、鼻出血、膿血性痢疾等,可以水煮服用,也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
11. 牡蒿
味苦,溫,無毒。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血脈滿盛,不可久服。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白話文:
牡蒿味苦性溫,無毒。能滋養肌膚、增強體力,服用後會使人發胖,血脈充盈,但不可長期服用。它生長在田野裡,可在五月和八月採集。
12. 假蘇
無毒。一名姜芥。生漢中。
《本經》原文:假蘇,味辛,溫。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生川澤。
白話文:
假蘇無毒,也叫姜芥,生長在漢中地區。
根據《本經》記載,假蘇味辛性溫,可以治療寒熱、鼠瘻(一種皮膚病)、瘰癧(淋巴結腫大)、瘡瘍、消除腫塊積氣、排出瘀血,以及去除濕痺(風濕痺痛)。它也叫鼠蓂,生長在川澤(河流沼澤地帶)。
13. 水萍
味酸,無毒。主下氣。以沐浴,生毛髮。一名水白,一名水蘇。生雷澤。三月採,曝乾。
《本經》原文:水萍,味辛,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止消渴。久服輕身。一名水華。生池澤。
白話文:
水萍味酸,無毒,能促進氣的下降。用它沐浴,可以生髮。它也叫水白、水蘇,生長在雷澤,三月採收,曬乾即可。
《本經》記載:水萍味辛,性寒。主治暴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消除水腫,解酒,促進頭髮生長,止渴。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它也叫水華,生長在池澤。
14. 海藻
味鹹,無毒。主治皮間積聚暴㿉,留氣熱結,利小便。一名藫。生東海,七月七日採,曝乾。(反甘草。)
《本經》原文:海藻,味苦,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一名落首。生池澤。
白話文:
海藻味鹹,無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皮膚積聚的腫塊、以及因氣血鬱滯導致發熱的病症,還能利尿。海藻又名藫,生長在東海,農曆七月七日採收,曬乾後使用。(禁忌與甘草同服)。
海藻味苦,性寒。主治甲狀腺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除積聚的氣血、癰腫、腹內腫塊、腹鳴、以及下半身水腫。又名落首,生長在池塘和沼澤。
15. 昆布
味鹹,寒,無毒。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瘻瘡。生東海。
白話文:
昆布味道鹹,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十二種水腫、甲狀腺腫大及腫塊、以及廔管等疾病。昆布生長在東海。
16. 葒草
味鹹,微寒,無毒。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一名鴻䕵。如馬蓼而大,生水傍,五月採實。
白話文:
葒草味鹹性微寒,無毒。能治療消渴症、降火氣、明目、增強體力。它也叫鴻䕵,植株像馬蓼但更大,生長在水邊,五月採收果實。
17. 陟釐
味甘,大溫,無毒。主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泄痢。生江南池澤。
白話文:
陟釐味甘性溫,無毒。能治療心腹冰冷疼痛,溫暖腹部、促進消化、增強胃氣,並能止瀉痢。生長在江南的池沼中。
18. 乾薑
大熱,無毒。主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生薑,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生犍為及荊州、揚州。九月採。(秦椒為之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天鼠矢。)
又,生薑,微溫,辛,歸五臟。去淡,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小志少智,傷心氣。
《本經》原文: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穀。
白話文:
乾薑性味大熱,無毒,能治療腹部冷痛、中暑、霍亂、腹脹、風邪等各種毒邪,以及皮膚下氣滯不通,並能止吐血。
生薑味辛,性微溫,能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氣喘,以及止嘔吐。生薑產於荊州、揚州等地,九月採收。(秦椒是它的配伍藥物,能解半夏、莨菪的毒性。生薑忌與黃芩、老鼠屎同用。)
此外,生薑性微溫,味辛,能行五臟,去除寒濕,降氣,止嘔吐,驅除風邪寒邪。但長期服用會使人志氣低落,智力減退,損傷心氣。
《本經》記載:乾薑味辛,性溫,能治療胸悶、咳嗽氣喘、溫暖脾胃、止血、發汗、驅除風濕痺痛,以及治療腸鳴腹瀉。生薑比乾薑更好。長期服用能去除體臭,使人神志清醒。生薑產於山谷。
19. 薰草
味甘,平,無毒。主治明目,止淚,治泄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痛,上氣,腰痛。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採,陰乾,脫節者良。
白話文:
薰草味甘,性平,無毒。能明目、止淚,治療遺精,去除臭味,以及傷寒引起的頭痛、胸悶氣短和腰痛。薰草也叫蕙草。它生長在低濕的地方,三月採收,陰乾,莖節分離的較好。
20. 船虹
味酸,無毒。主下氣,止煩滿。可作浴湯,藥色黃。生蜀郡,立秋取。
白話文:
船虹味酸,沒有毒性。能幫助下降體內之氣,止住胸腹煩悶。可以做成藥浴,藥液顏色呈黃色。生長在蜀郡,在立秋時節採收。
21. 嬰桃
味辛,平,無毒。主止泄腸澼,除熱,調中,益脾氣,令人好色美志。一名牛桃,一名英豆。實大如麥,多毛。四月採,陰乾。
白話文:
嬰桃味辛,性平,無毒。能止瀉痢,清熱,調理脾胃,增強脾胃功能,使人容光煥發,精神飽滿。也叫牛桃、英豆。果實大小如麥粒,表面多毛。四月採收,陰乾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