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損傷回生集

《跌打損傷回生集》是一部清代由胡青崑編輯及補充內容的醫學著作,於西元1859年重新整理付梓。此書專注於中醫傳統療法中處理因外力造成的跌打損傷,旨在為普羅大眾提供實用有效的治療與預防知識。從提供的內容片段來看,本書不僅是一本治療方藥的集合,更蘊含了對跌打損傷病機的認識、診斷預後的方法,以及具體的治療步驟和技巧,是一部兼具理論指導與臨床實踐價值的著作。

書卷的序言部分,開宗明義闡述了編撰此書的動機與其在當時醫學領域的獨特性。作者胡青崑感嘆天地有好生之德,仁者懷救人之心,醫藥即是救人之術。然而,傳統醫學著作雖多,唯獨關於「打藥」(即跌打損傷治療)的專門書籍稀少,且許多方藥秘訣常被醫者私藏,不願公諸於世,以圖趁人之危、牟取私利。這種知識的壟斷導致百姓在遭遇跌打重傷時,往往難以迅速找到名醫或因延遲、誤治而遺憾終生。即使能請到名醫,高昂的診金和藥費也常使貧困家庭難以負擔,即便病癒也已家徒四壁。

胡青崑的先父胡位卿公,早年受叔祖啟萬公的啟發與傳授,獲得了這部集叔祖數十年採訪異授而成的跌打損傷手抄本。先父深知此書「論說詳明,按圖用藥,計日成功,真有起死回生之妙」,立志將其公之於世,但因家境貧困未能付梓。先父逝世後,胡青崑繼承遺志,歷經困頓,最終於咸豐丙辰年(1856年,與1859年的重新編輯補充相近,或許是初版年份或編撰完成年份)在諸友的資助下得以將此書刊刻發行。序言強調,此舉不僅是為了完成祖輩的心願,更是為了讓後世受傷者能「開卷瞭然,不致受欺子醫,亦可成功於己」,具有極高的道德與社會意義。這段序言為全書定下了基調:這是一部來之不易、匯集精華、旨在普惠世人的珍貴醫書。

「跌打損傷小引」作為卷一的開端,為讀者提供了關於跌打損傷的基本概念和治療原則。它首先區分了「傷」(見血)和「損」(骨疼),強調治療應「權變」(靈活變通),並區分了「跌」(先傷後驚)和「打」(先驚後傷)在初步處理上的差異(跌先治患後鎮驚,打先鎮驚後治患)。接著,小引根據損傷的不同性質提出了治療要點:肌膚破傷以止血祛風為主;筋骨損斷以活血止痛為要,並強調整接敷夾的重要性;對伴隨的全身症狀如潮熱(表邪)、便閉、焮腫、腹脹等,提出了相應的發散、疏利、破氣活血、和榮理衛等治法。文中也特別指出老年體弱和年少力壯患者在用藥上的區別,強調避免過度克伐或過早滋補,以免貽誤病情。此外,小引還引入了脈診在預後判斷中的應用,如出血與否、脈象強弱對生死的提示。最後,小引列舉了書中即將詳細介紹的一些重要方藥名稱,並簡要說明其主治,如桃花三寶散用於止血、桂蕊一陽丹用於活血續筋、消風散用於祛風熱、住痛散用於止痛等,預示了後續內容的豐富性。

「看傷有治無治之論」是書中極具臨床實用價值和警世意義的一章。跌打損傷瞬息萬變,能否治療、預後如何是患者和醫者最關心的問題。本章直白地列舉了在作者時代經驗下,哪些情況屬於「不治」或「難治」,哪些情況屬於「可治」,強調了快速準確判斷損傷嚴重程度的重要性。例如,氣喉管斷、食管斷入骨、耳珠下受傷、心口受傷紅色裹心、正腰受傷自笑、小肚受傷伴吐糞、氣出不收眼睜開、腎子受傷入小腹、囟門出髓等都被列為不治之症。而食飽受傷三日不死、偏心受傷青色未裹心、男子兩乳受傷、小腹受傷未傷膜、孕婦尾結骨受傷、腎子受傷未入小腹、兩乳或兩腿兩腳受傷等則屬於可治或需用心調治。這一章體現了中醫跌打損傷科在面對急重症時的務實態度,即認識到醫學的局限性,避免無謂的治療,同時也提醒醫者在可治範圍內必須及時救治、細心調理。書末強調「亦在人活變看驗」,說明診斷並非死板教條,仍需醫者臨證靈活判斷。

「秘傳下手口訣」則從診斷與治療的大原則轉向了具體的臨床操作流程,特別是針對筋骨損斷等較複雜的損傷。這一章以「口訣」的形式,列出了處理這類損傷的十三個步驟,雖然文字簡潔,但概括了從準備(煎藥水)、評估(相度損處)、手法操作(拔伸、用力取大骨)、用藥(用神聖散、瞑口白金散、乳香尋痛散、辛香散)、固定(夾縛)、到後續的重複用藥和固定等一系列環節。這體現了傳統跌打損傷治療中手法復位、藥物敷貼、器械固定的綜合應用,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導意義。這些口訣很可能是師徒相傳的核心技巧,在此首次以文字形式公佈,呼應了序言中破除秘傳、公之於世的宗旨。

最後,「治周身口訣」進一步細化了針對不同部位和不同症狀的具體治療方案。它列舉了多種特殊情況下的應急處理和用藥方法,例如:頭部損傷導致不省人事時,如何運用燈火灸刺特定穴位(眉心、囟門、太陽等)或傷處出血點,並配合內服藥;四肢傷重氣血攻心,不能言語時的急救灌藥;如何根據損傷部位(上身或下身)在基礎方中加減藥物;針對牛角或樹枝掛出腎子、小便不通、大便不通、腦漿震動不能言、咳噎不止等具體症狀,提供了具體的穴位應用、外部敷貼方或內部服用方。這一章節提供了大量具體的方藥和操作細節,補充了前面原則性的論述,使本書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跌打損傷治療手冊。其中提到的方藥名稱如和氣散、消風散、將軍勻氣散、通關散以及各種單味藥或簡單組合,顯示了清代跌打損傷醫學在辨證施治基礎上,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方。

綜合來看,《跌打損傷回生集》是一部價值深厚的中醫跌打損傷專著。它不僅整理了清代中期成熟的跌打損傷診療體系,包括對病因病機的認識、診斷預後的判斷標準、以及多種內服外用方藥、手法復位、物理療法(如灸法、敷貼、熨法)的應用。更為重要的是,本書的付梓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傳統醫學知識傳承中的公益精神,旨在打破技術壁壘,使重要的救命知識得以廣泛傳播。書中內容從宏觀的治療原則到微觀的具體步驟和方藥,層層深入,實用性強,是研究中國古代跌打損傷醫學寶庫的一扇重要窗口,也為後世中醫骨傷科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積累。本書的重新編輯和出版,無疑在當時對於提升民間處理跌打損傷的能力、減少因誤治或失治造成的遺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