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功按摩秘訣
清朝醫家汪啟聖、汪啟賢所著的《動功按摩秘訣》,是一部闡述獨特養生療法的經典著作。此書立足於傳統中醫理論,核心概念在於結合「動功」與「按摩」這兩種方法,旨在透過外在的身體鍛鍊與手部技巧,達成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標。不同於純粹的藥物治療,本書提出了一種更為主動、更注重身體自身調節能力的健康維護途徑,是清代中醫外治療法與養生實踐的重要文獻。
根據書籍的基本介紹,《動功按摩秘訣》結構可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應著重於理論根基,探討動功按摩的淵源、分類及其廣泛的功效;下卷則深入實踐層面,指導讀者如何具體操作。從書名可見,「動」與「按」並重是其顯著特色。「動功」泛指透過身體運動來疏導氣機、活動筋骨,如書介補充提及的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強調的是動態的鍛鍊;「按摩」則側重於運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或穴位進行推、拿、按、摩、掐、擦等,以刺激經絡、改善局部循環。本書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形成一套內外兼修、動靜相宜的養生體系。從提供的具體章節內容來看,主要呈現的是「按摩」手法結合「靜功」來治療具體病症的實踐部分,這構成了書名「按摩秘訣」及「動功」(在此可能指廣義的非靜止狀態下的養生,或需配合其他動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供的章節內容,清晰地展示了本書實踐部分的特色與方法論。其核心模式是:針對特定的病症或不適,本書列出相應的關鍵穴位,並指導讀者運用「掐」、「擦」(或「搓」、「摩」)等手法,以「五、七十度」(意即五十至七十次)的頻率進行操作,同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強調「兼行靜功調攝」。這種格式條理分明,具有很強的操作指導性,直接面向讀者的實際應用需求。
書中所涵蓋的病症範圍廣泛,幾乎涵蓋了人體多個系統和部位的常見問題。例如,針對神經系統相關疾病,詳述了中風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等症的穴位與手法,如取印堂、人中、承漿、地倉、神門、頰車、合谷、肩髃、曲池、環跳、風市、居窌、丘墟等穴。對於虛損性疾病(勞傷諸症),則指出了膏肓、百帶、俞府、氣海、關元、心俞、三里、長強等穴,用於治療骨蒸、虛汗、盜汗、吐血、衄血、五勞七傷、遺精、下元虛等症。消化系統方面,列舉了建里、水分、水道、中脘、氣海、上脘、脾俞等穴,用於膨脹、氣喘、腹痛、水腫、翻胃吐食、脾胃虛弱等症。五官科疾病也有涉及,眼目症取攢竹、睛明、肝俞、青靈、合谷等穴,耳症取翳風、頰車、聽會等穴,咽喉口齒症則運用少商、大陵、合谷、呂細等穴。此外,還詳細列出了針對肩、背、手、指疼痛或功能障礙的穴位與手法,如至陽、陽池、外關、肩髃、曲池、曲澤、勞宮等。這種廣泛性體現了動功按摩療法在古人眼中的普適性,認為許多疾患都能從經絡氣血的調理中獲益。
在穴位選取上,本書精準地指出了治療各症所需的主穴,並常提及該穴所屬的經絡(如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足厥陰心包絡經、手陽明大腸經等)。更為實用的是,書中附帶了簡略的穴位定位描述,通常是以骨骼標誌(如鼻柱下、眉心、耳後尖角、膝蓋下、尾骶骨尖上、椎骨下)或身體比例(如臍下幾寸、旁開幾寸)來指示,並結合特定姿勢(如開口、俯首、平身坐、伸肘、屈手、舉臂)來輔助取穴。例如,對膏肓穴的描述「在背四椎骨下,五椎骨上,兩旁各開三寸,去飯匙骨可容側指,平身坐,手按兩膝頭,開肩骨陷穴自見也」,雖然不如現代腧穴定位精確到寸,但生動地結合了多個標誌和操作,顯示了古人傳承實踐經驗的方式。儘管定位描述相對簡要,但對於具備一定基礎或在師傅指導下的讀者而言,足以提供指導。
所用的按摩手法主要為「掐」與「擦」(或其他相似的詞如「搓」、「摩」),並在少數情況下提及「熨」(如熨睛明穴)。「掐」通常是指點壓或捏掐穴位,力度相對集中,旨在刺激穴位經氣;「擦」則多指較大面積的來回摩擦,可能旨在溫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或發熱散瘀。「熨」則是用溫熱的方法,常與特定介質(如用掌心擦熱)結合。書中強調的「五、七十度」提供了具體的量化標準,指示了操作的頻率或時間,使得指導更加明確,避免了隨意性,增加了療法的可重複性。這種對手法、部位和頻次的具體規定,是本書作為「秘訣」的實用體現。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幾乎所有的治療方法都要求「兼行靜功調攝」。這表明作者認為單純的外部手法不足以達成最佳效果,必須與內在的修養結合。靜功通常指通過調身(如打坐、調整姿勢)、調息(調整呼吸)、調心(集中意念、排除雜念)來使身心進入寧靜狀態。在中醫和養生理論中,靜功有助於氣血的歸位、精神的安寧、內臟功能的協調,從而鞏固和提升按摩的療效,甚至具有獨立的養生治病作用。這種動(按摩手法)靜(靜功)結合、內外兼修的理念,是本書區別於純粹推拿或體操類著作的重要特徵。它提示讀者,養生治病不僅是物理操作,更是身心整體的調整過程。這種理念與傳統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是一致的。
《動功按摩秘訣》作為清代的中醫著作,其價值在於系統地整理和呈現了一套以特定手法作用於特定穴位,並配合靜功來治療多種疾病的實用技術。它為後世提供了古代醫家在非藥物療法領域的寶貴經驗,尤其是在使用外治法調理內科及雜病方面的思路和具體方法。書中對穴位選擇和手法頻次的規定,顯示出古人實踐經驗的積累和規範化嘗試。其詳盡的穴位按摩指導與配合靜功的要求,構成了本書「按摩秘訣」部分的核心,展現了清代醫家在探索非藥物治療領域的智慧與經驗。
然而,從提供的有限內容來看,本書雖詳述了按摩配靜功的具體操作,但對於書名中的「動功」本身的具體形式和操作方法並未詳細闡述,只在書介補充部分泛指了太極拳等。同時,書中對「靜功」的具體內容和練習步驟也僅是提及配合進行,未提供具體指導。這可能意味著完整的本書在上卷應包含理論闡釋及動功詳解,而下卷則偏重於按摩應用;或是作者假設讀者已具備一定的動功或靜功基礎,本書主要提供的是在此基礎上的按摩應用「秘訣」。
總體而言,《動功按摩秘訣》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傳統中醫外治類著作。它將按摩、穴位與靜功巧妙結合,提供了一套針對多種常見病症的具體治療方案。其獨特的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理念,對今天的養生及康復醫學仍具有啟示意義。儘管未見完整的動功內容,但其詳盡的穴位按摩指導與配合靜功的要求,已經構成了書名的「按摩秘訣」部分的核心,展現了清代醫家在探索非藥物治療領域的智慧與經驗。對於研究中醫外治法、經絡腧穴應用以及傳統養生實踐的讀者來說,本書提供了豐富且具體的第一手資料。它不僅是一本操作手冊,更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身心整體調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