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聖,汪啟賢

《動功按摩秘訣》~ 手訣 (2)

回本書目錄

手訣 (2)

1. 手訣

有掐手面者,一掐心經,二掐勞宮,推上為熱,諸臟有疾引孔間竅。又一掐肺經,二掐離宮,離上缺,乾上正中間輕,兩起上處重,治肺家嗽。又一掐大腸側,推到虎口,推上為補,小兒泄瀉退下主泄瀉也。又一掐腎經,二掐小橫紋、退六府,治小兒便赤澀滯。又一掐脾土,曲肘左轉為補,直指推之為瀉,治兒虛弱之症,乳食少進。

又一掐腎水下節,二掐腎水大橫紋,退六府為涼,退潮。又一掐總筋,清天河水,退熱,又一掐小天心,治天吊驚風,又能生腎水。又一推𦙀門,治小兒氣促、氣攻。此掐手面九法也。

有掐手背者,一掐威靈穴,專治急驚風。又一掐扇門,兒已死掐此穴,如有聲尚可治,無聲難治。又一掐兩扇門,治小兒急驚、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輕。又治熱不退,汗不來。又一掐精靈穴,治痰湧氣促、氣急不退。又一掐二人上馬穴,治小兒便赤澀,清熱補腎水。

又一掐後谿穴,推上為清,推下為補,小便赤能清,腎精虧能補。又一掐外勞宮,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疼泄瀉。內外齊掐,止瘧疾。又一掐陽池穴,治風痰之症。又一掐一窩風,治小兒久病腹痛或慢驚。又一掐五指節,治小兒被嚇,掐之可蘇人事不省。又一掐龜尾穴並揉臍,治小兒水瀉、痢疾。

又治烏沙脹臍風、盤腸急慢等驚之症。(揉臍法:以左手大指按小兒臍下丹田,以右手大指周迴擦摩之)。又一掐𦙒肘下曲筋池上總筋,治急驚風。此掐手背十二穴也。

又有止小兒吐瀉者,又於橫門刮至中指尖掐之,治吐瀉,主一節處掐。又法:在於𦙀門推上橫紋,橫紋推至中指尖止掐,又中指一節上推至橫紋,橫紋推至𦙀門掐,止吐。又法:提手背四指內頂橫紋,還上掐,止吐。又手背刮至中指一節處掐,主瀉。中指尖第一外節掐,止瀉。

橫紋推向𦙀門,主止瀉。𦙀門推向橫紋,主止瀉。退外脾,瀉法;推外脾,補虛止瀉。如被水驚,𦙀門大冷;如被風驚,𦙀門大熱;如被驚嚇,又熱又跳,先探五指,要辨冷熱,如瀉黃尿熱,如瀉青尿冷。此行吐瀉、止吐瀉諸法也。

又有掐手六經者,皆從大指邊向里數也。第一赤筋,乃浮陽屬火,以應心與腸,主霍亂,外通舌;反則燥熱,卻向乾位掐之,則陽自然散也。又於橫門下本筋掐之,下五筋仿此。第二青筋,乃陽屬木,以應肝、膽,主濕和外通兩目;反則赤澀多汗,卻向坎掐之;兩目則自然明也。

第三總筋,居中屬土,總五行以應脾胃,主溫暖,外通四大𦙀門;反則主腸鳴、霍亂吐瀉、痢症,卻向中界掐之,則四肢舒暢也。第四筋赤淡黃筋,居中,分界火土,兼修以應三焦,主半寒半熱,外通四大𦙀門,周流一身;反則主壅塞之症,卻向中宮掐之,則元氣周流,通壅塞之患也。

白話文:

手訣

掐手掌的方法有九種:

  1. 心經和勞宮穴:掐心經、勞宮穴,向上推則散熱,適用於各種臟腑疾病引起的孔竅不通。
  2. 肺經和離宮穴:掐肺經、離宮穴,離宮穴上方少掐,乾位(手掌正中央)輕掐,兩側上方重掐,治療肺部咳嗽。
  3. 大腸經:掐大腸經外側,推至虎口,向上推為補,向下推為瀉,治療小兒腹瀉。
  4. 腎經和小橫紋:掐腎經、小橫紋,向下推至六腑處,治療小兒小便赤澀滯留。
  5. 脾經:掐脾經,曲肘左手轉動為補,直線推動為瀉,治療小兒虛弱、少吃奶或食物。
  6. 腎經下節和大橫紋:掐腎經下節、大橫紋,向下推至六腑處,具有清熱、退潮的作用。
  7. 總筋和少天心:掐總筋(清天河水)退熱,掐少天心穴治療驚風,並能滋補腎水。
  8. 𦙀門:推𦙀門穴治療小兒氣促、氣憋。

掐手背的方法有十二種:

  1. 威靈穴:專治急驚風。
  2. 扇門穴:小兒已停止呼吸時,掐此穴,若還有呼吸聲則可治療,無呼吸聲則難治。
  3. 兩扇門穴:治療小兒急驚、口眼歪斜,左向右重掐,右向左輕掐,也用於治療高熱不退、不出汗。
  4. 精靈穴:治療痰多氣促、氣急。
  5. 二人上馬穴:治療小兒小便赤澀,清熱補腎。
  6. 後谿穴:向上推為清熱,向下推為補腎,治療小便赤和腎精虧虛。
  7. 外勞宮穴:治療大便色白、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內外勞宮穴同時掐按,可治療瘧疾。
  8. 陽池穴:治療風痰引起的疾病。
  9. 一窩風穴:治療小兒久病腹痛或慢驚風。
  10. 五指節:治療小兒受驚嚇後神志不清。
  11. 龜尾穴:掐龜尾穴並揉臍,治療小兒水瀉、痢疾和烏沙脹臍風、盤腸急慢驚等症狀。(揉臍方法:左手大拇指按住小兒肚臍下丹田,右手大拇指順時針旋轉摩擦。)
  12. 曲肘下曲筋池上總筋:治療急驚風。

治療小兒吐瀉的方法:

  1. 橫門刮至中指尖掐按,治療吐瀉,主要掐按中指第一節。
  2. 𦙀門穴向上推至橫紋,再從橫紋推至中指尖掐按,或從中指第一節向上推至橫紋,再從橫紋推至𦙀門掐按,均可止吐。
  3. 提起手背四指內側的橫紋,然後向上掐按,止吐。
  4. 手背刮至中指第一節掐按,止瀉。掐按中指尖外側第一節,止瀉。
  5. 橫紋推向𦙀門,止瀉。𦙀門推向橫紋,止瀉。
  6. 推外脾穴補虛止瀉,退外脾穴瀉法。
  7. 若因水驚嚇到,𦙀門處會感到很冷;若因風驚嚇到,𦙀門處會感到很熱;若因驚嚇,𦙀門處會又熱又跳。需先觀察五指,判斷冷熱,若尿液發黃則為熱症,若尿液發青則為寒症。

掐手六經的方法:

從大拇指邊緣向內數:

  1. 赤筋(浮陽屬火,與心、小腸經相應):主治霍亂,外通舌頭;反之則燥熱,需向乾位掐按以散熱。在橫紋下本筋掐按,下五筋亦同此法。
  2. 青筋(陽屬木,與肝、膽經相應):主治濕邪,外通雙眼;反之則眼赤澀、多汗,需向坎位掐按,使眼睛明亮。
  3. 總筋(居中屬土,與脾胃經相應):主治溫暖,外通四大𦙀門;反之則腸鳴、霍亂吐瀉、痢疾,需向中位掐按,使四肢舒暢。
  4. 赤淡黃筋(居中,介於火土之間,與三焦經相應):主治寒熱夾雜,外通四大𦙀門,周流全身;反之則氣機壅塞,需向中宮掐按,使元氣流通,解除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