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功按摩秘訣》~ 心脾氣症
心脾氣症
1. 心脾氣症
設有心胃脾病並諸氣脹痛者,可於上脘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行靜功調攝。上脘穴乃任脈之經,在巨闕之下一寸五分,臍上五寸,是其穴也。
設有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者及心脾痛,可於中脘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行靜功。其中脘穴乃任脈之經,在臍上四寸,至鳩尾骨尖之下至臍中,用草心量,折中是其穴也。
設有胃氣不和及脾寒骨熱者,可於食倉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行靜功調攝。其食倉穴乃足少陰腎經,在中脘之兩旁,各開去三寸是其穴也。
設有胃脘痛並諸痰,可於巨闕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靜功。巨闕穴乃在任脈經,在鳩尾下一寸,臍上六寸半陷中是也。更有下脘,乃任脈經,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治同。
設有痞氣,可於章門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靜功。章門穴乃足厥陰肝經,在大橫紋外直季脅肋,去臍上二寸,兩旁橫九寸,側臥,屈上足、手臂,屈中指放耳垂下,肘尖盡是也。
設有胃氣泄痢者,可於天樞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靜功。天樞穴乃足陽明胃經,在臍旁,各開二寸是穴也。或有氣痛,掐、擦巨闕、膻中、中脘、氣海等穴,痞塊亦治。章門、中脘、命門者小腸氣,氣海、歸來、大敦者蟲痛,中脘、食倉者皆宜參用。
白話文:
[心胃脾病症狀]
如果出現心臟、胃或脾臟疾病,以及各種氣脹疼痛,可以在上脘穴進行按壓五到七十次,再摩擦同樣次數,同時配合靜坐功法調整。上脘穴位於人體的任脈上,具體位置在巨闕穴下方約一寸五分,肚臍上方五寸處。
對於脾胃功能減弱,導致食慾不佳的人,或是心脾疼痛,應在中脘穴進行同樣的操作。中脘穴也在任脈上,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從鳩尾骨尖端往下至肚臍中心,取中間點即是穴位。
若胃氣不調,或是脾臟寒冷、骨骼發熱,可在食倉穴進行同樣的按壓與摩擦,再配合靜坐功法。食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位於中脘穴兩側,向外各三寸的地方。
對於胃部疼痛及各種痰疾,可在巨闕穴進行同樣的操作。巨闕穴在鳩尾骨下方一寸,肚臍上方六寸半的凹陷處。另外,下脘穴也在任脈上,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肚臘上方二寸,治療方式相同。
若患有胸腹脹滿的痞氣,可在章門穴進行同樣的操作。章門穴屬於足厥陰肝經,位於大橫紋外側對著季脅肋,離肚臍上方二寸,兩側橫向九寸,側躺時彎曲上方的腿和手臂,將中指放在耳垂下方,肘尖所指的位置即是。
對於胃氣虛弱導致的腹瀉,可在天樞穴進行同樣的操作。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位於肚臍兩側,各向外兩寸的地方。若有氣痛,除了天樞穴,還可以按壓、摩擦巨闕、膻中、中脘、氣海等穴,對於痞塊也有療效。章門、中脘、命門穴對小腸氣有益,氣海、歸來、大敦穴則能緩解蟲痛,中脘、食倉穴都適合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