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吐膿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吐膿血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口中吐出膿血,或鼻中流出膿血。其病因多為外感風熱或內傷熱毒,導致肺、胃、肝等臟腑熱盛,津液化火,或痰熱互結,阻塞於肺胃,從而引起吐膿血。

吐膿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吐出膿血,或鼻中流出膿血。
  • 痰中帶血,或咯血。
  • 口乾咽燥,口苦,咽痛。
  • 咳嗽,胸悶,氣短,心煩,失眠。
  • 舌紅,苔黃,脈數。

吐膿血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常用方藥有:

  • 大青龍湯:適用於外感風熱,肺熱盛者。
  • 黃連解毒湯:適用於內傷熱毒,肝火熾盛者。
  • 涼膈散:適用於痰熱互結,阻塞於肺胃者。

吐膿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平時可以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 一旦出現吐膿血的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本經疏證》:「或問「『酒客不喜甘,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則嘔吐者不可用桂枝湯矣。又『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又『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乃五苓散證、烏梅丸證、桂枝芍藥知母湯證、茯苓澤藛湯證皆有嘔吐,皆用桂枝。何故?」夫用藥,當審病之大端。大端當用,則不得顧小小禁忌。
  • 2.《千金翼方》:「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 3.《祖劑》:「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又云:酒客不可與桂枝湯。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外臺云:桂枝下咽,表和則斃,承氣入胃裡平,以亡此表裡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仁者鑑此,可不慎歟?
  • 4.《古今醫統大全》:「《活人書》云:服麻黃湯發煩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頭痛發熱,無汗惡風,宜麻黃湯,是應解表而用麻黃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是應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為解散,正分輕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
  • 5.《顧松園醫鏡》:「此湯本為解肌,但取微汗,不使太過,太過則邪未入而先擾其營,甚則汗不止而亡陽,不及則邪欲出而尚閉其門,必至病不除而生變。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傷寒誤用白芍,則寒邪無出路,當須識此,勿令誤也。凡服桂枝湯吐者,以濕熱素盛,其後必吐膿血也。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本經疏證》:「或問「『酒客不喜甘,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則嘔吐者不可用桂枝湯矣。又『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又『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乃五苓散證、烏梅丸證、桂枝芍藥知母湯證、茯苓澤藛湯證皆有嘔吐,皆用桂枝。何故?」夫用藥,當審病之大端。大端當用,則不得顧小小禁忌。

桂枝芍藥知母湯

  • 1.《本經疏證》:「或問「『酒客不喜甘,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則嘔吐者不可用桂枝湯矣。又『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又『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乃五苓散證、烏梅丸證、桂枝芍藥知母湯證、茯苓澤藛湯證皆有嘔吐,皆用桂枝。何故?」夫用藥,當審病之大端。大端當用,則不得顧小小禁忌。

烏梅丸

  • 1.《本經疏證》:「或問「『酒客不喜甘,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則嘔吐者不可用桂枝湯矣。又『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又『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乃五苓散證、烏梅丸證、桂枝芍藥知母湯證、茯苓澤藛湯證皆有嘔吐,皆用桂枝。何故?」夫用藥,當審病之大端。大端當用,則不得顧小小禁忌。

麻黃升麻湯

  • 1.《長沙方歌括》:「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 2.《醫學入門》:「又有腎傷寒一證,乃非時暴寒伏於腎經,初起頭痛腰痛咽痛,次即下利,脈微弱者,先用半桂湯,次用四逆湯主之。傷寒六七日,大下後,脈遲不至,咽痛吐膿血,厥冷利不止者死,麻黃升麻湯救之。
  • 3.《傷寒括要》:「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傷寒六七日。邪傳厥陰之時也。大下後。下焦氣虛。陽氣內陷。寸脈遲而手足厥。下部脈不至。厥陰之脈貫膈循喉嚨。故咽喉不利而吐膿血也。此肝家雷火燥金。
  • 4.《醫學綱目》:「溫其上,(義見前條。)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必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下不止者,為難治,宜,麻黃升麻湯,。
  • 5.《古今醫統大全》:「如雲:傷寒脈滑而厥者,白虎湯主之之類是也。有熱上傳心肺者,治宜清上為主。如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眠者,黃連阿膠湯主之。又厥陰條云:傷寒六七日,大下後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吐膿血者,麻黃升麻湯主之之類。此其為裡熱之治,主乎胃也。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活人書》云:服麻黃湯發煩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頭痛發熱,無汗惡風,宜麻黃湯,是應解表而用麻黃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是應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為解散,正分輕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

消風散

  • 1.《不居集》:「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若吐膿血,狀如肺癰,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飲調下,兩服可除。
  • 2.《外科心法》:「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飲下。兩服可除。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凡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治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湯下,兩服除根。
  • 4.《醫學正傳》:「有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無病男子發灰,清米飲調下,可二服而愈。
  • 5.《瘍醫大全》:「王肯堂曰:治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荊芥、川芎、羌活、人參、茯苓、防風、藿香、蟬退各二錢,厚朴、陳皮各五錢,為末是也。)入男子發灰研細,入和之,清米湯下,可除根,只兩服,亦治吐血。(《準繩》)

排膿散

  • 1.《沈氏尊生書》:「急安之(宜寧肺桔梗湯。)或已吐膿血,必以去膿補氣為要(宜排膿散,)勿論已成末成,
  • 2.《先哲醫話》:「胃脘癰疑似肺癰而不止肺部,痛亦連少腹,吐膿血也,治法宜排膿散、桔梗白散。小兒發解顱者,其初必發熱,牙關緊急天吊,宜先其時治之。葛根加朮附湯兼紫丸,為得矣。若解顱證已具,多不治。

桔梗湯

  • 1.《經方實驗錄》:「故桔梗湯條既曰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葶藶大棗湯二條即但言肺癰,而隱含吐膿血於其中矣。又曰:「《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按煩滿,讀如煩懣。煩懣者,肺中微熱之初生,似尚未灼爍肺津為腥臭之濁唾也。故葦莖湯所主之候,還在桔梗湯之前。
  • 2.《醫碥》:「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 3.《張氏醫通》:「葶藶薏苡瀉肺湯,治肺癰初潰。吐膿血。
  • 4.《丹溪手鏡》:「_桔梗湯_,治咳胸滿,唾如米粥,當吐膿血。
  • 5.《醫學綱目》:「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亦治喉痹。《三因》甘草倍之,每四錢,名四聖散。《千金》亦名桔梗湯,用桔梗三兩,甘草二兩,服後,必吐膿血。
▼ 展開更多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升麻鱉甲湯

  • 1.《傷寒括要》:「主陽毒。面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觀其陰陽二毒。並用一方。已可異矣。及陽毒宜行涼劑。反用雄黃蜀椒溫熱之藥。陰毒宜行溫劑。反去雄黃蜀椒溫熱之藥。則知此症感天地惡毒之異氣。非傷寒余疾。昭然可見。乃後賢不察。卻以大寒治陽毒。以大熱治陰毒。於仲景之旨。
  • 2.《醫醫小草》:「金匱云:陽毒咽痛吐膿血,面赤斑如錦紋,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面青如藍靛,身痛如被杖,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主之。
  • 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4.《金匱懸解》:「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眉批:諸家皆以此為溫疫時病。
  • 5.《傷寒瘟疫條辨》:「《傷寒論》曰: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展開更多

葦莖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當以吐膿血臭痰為目的。然非多日多服,則難見效,且每過七日十日,用白散或梅肉丸取吐下為佳。瓜瓣,今用冬瓜子。胸中甲錯者,胸膈之肌膚枯蠟,血液不滋也。」
  • 2.《備急千金要方》:「上四味㕮咀,納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有所見吐膿血。

補肺湯

  • 1.《景岳全書》:「_參耆補肺湯_(三十)治肺證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 2.《不居集》:「_參耆補肺湯_,治肺腎不足,虛火上炎,痰壅,或吐膿血。

陽和湯

  • 1.《外科證治全書》:「)敷之。若誤投陽和湯,小金丹等甘熱之藥,輕則嘔吐膿血,重則神昏發狂,成痙不救。此證從前未經發明,余歷視頗多,特表揭於此。毫釐千里,生死攸關,業醫者細心審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