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醫經補正
醫經補正
1. 醫經補正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浮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脈浮緊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杏甘石湯。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里證者,越婢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小陷胸湯亦可用。
傷寒身黃髮熱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梔子柏皮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傷寒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汗,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當鬚髮汗,宜桂枝湯。苦頭痛者必衄。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故也。病人不惡寒而但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其不可下者,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痞者,誤下故也。
金匱云:陽毒咽痛吐膿血,面赤斑如錦紋,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面青如藍靛,身痛如被杖,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主之。
金匱云:病微飲,短氣,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象仍然是浮大,就照原來的桂枝湯方子再服用。如果病情像瘧疾一樣,一天內反覆發作,出汗後就會好轉,可以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如果脈象是浮緊的,表示病在體表,可以發汗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如果脈象浮而快,也可以發汗,適合使用麻杏甘石湯。
如果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但感覺沉重,有時會稍微輕鬆一點,沒有少陰證的症狀,適合使用越婢湯。
如果傷寒脈象浮滑,表示體表有熱,體內有寒,適合使用白虎加桂枝湯。
如果寒邪實症結聚在胸部,沒有發熱的症狀,可以服用三物白散,也可以使用小陷胸湯。
如果傷寒導致身體發黃、發熱,適合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如果傷寒導致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適合使用梔子柏皮湯。
如果傷寒導致心下有水氣,咳嗽、稍微喘,發熱但不口渴,適合使用小青龍湯。如果服藥後感到口渴,表示寒邪正在消退,快要痊癒了。
如果傷寒脈象浮緊、沒有出汗,發熱、身體疼痛,經過八九天沒有好轉,表證仍然存在,這時應當發汗,適合使用麻黃湯。如果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病人開始出汗,眼睛感到非常昏眩,這時可能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就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比較旺盛的緣故。
如果傷寒導致六七天不大便,而且頭痛發熱,適合使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不在體內,應當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如果頭痛劇烈,可能會有流鼻血的現象。
如果是太陽病,脈象寸部緩,關部浮,尺部弱,病人發熱出汗,又怕冷,不嘔吐,只是心下痞悶,這是因為醫生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所導致的。如果病人不畏寒反而感到口渴,表示病情轉移到陽明經。如果這種情況不適合使用瀉下治療,如果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會變硬,即使十天沒有大便,也不會有什麼不適。如果口渴,適合使用五苓散,如果口渴想喝水,要少量給予。
如果病原本是屬於陽證,卻反而使用瀉下治療,熱邪就會內陷,形成結胸。如果病原本是屬於陰證,卻反而使用瀉下治療,就會形成痞證。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太早使用瀉下治療的緣故。之所以會形成痞證,是因為誤用了瀉下治療。
《金匱要略》記載:陽毒導致咽喉腫痛、吐出膿血,臉色赤紅,出現像錦紋一樣的斑點,適合使用升麻鱉甲湯。陰毒導致臉色發青像藍靛,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過一樣,適合使用升麻鱉甲湯,但要去除雄黃和蜀椒。
《金匱要略》記載:如果患有輕微的飲邪,導致氣短,適合使用苓桂朮甘湯,也可以使用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