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清末醫家寶輝所撰的《醫醫小草》,是一部深入探討醫理、旨在矯正時弊的醫論著作。此書成於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時值清末,中醫學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各家學說紛呈,但也因此產生了流弊與偏頗。寶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察到當時醫界存在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各執一端的治療傾向,因此發憤著書,期能為後世醫者提供一個更為全面、無偏的醫學視角。
從書前的多篇序言及寶輝的自序中,可見其著書的發心與抱負。友人及師長讚揚寶輝「能發前人之所未發,補古人之所不逮」,其學術根基深厚,能洞察醫理的奧秘。其中一位序者更提到,寶輝放棄科舉功名,專注於醫學,是出於對「庸醫殺人」現象的痛心,以及希望「化庸醫為明醫」的崇高志向。寶輝在自序中直陳醫學之難,在於「無偏」,認為自張仲景之後,鮮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特別是金元時期的諸家,如劉完素、朱丹溪等,雖然各有理論與建樹,但在臨床應用上卻往往趨於偏頗,或偏於攻伐,或偏於溫補,或偏於寒涼。寶輝認為這種「入主出奴」的態度,使得醫學越發「愈趨愈下」,導致許多醫者泥古不化,執一家之言,對於寒、溫、疫等重要病證的治法產生了嚴重的偏見。
《醫醫小草》的核心內容,正是圍繞寶輝對於寒、溫、疫這三類疾病治療原則的深刻體悟與辨析。他認為,這三者是理解外感病的關鍵,甚至許多其他病症,如霍亂、瘧痢、吐血、咳嗽等,其發病機制也常常包含寒、溫、疫的性質。因此,明辨寒、溫、疫,是掌握諸多外感病治療的基礎。寶輝在書中指出,金元諸家對這三病的治療存在偏頗,例如金元醫家劉完素主張以溫熱藥治療寒病(應為主張寒涼),而朱丹溪主張以寒涼藥治療溫病(應為主張滋陰),這並非錯誤,但若不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便會產生流弊。寶輝強調,治法絕非一概而論,必須「細心體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他提出了對於寒、溫、疫三病的基本治療原則:寒病多因寒邪傷陽,應以溫熱藥扶助陽氣;溫病多因溫邪耗損陰液,應以寒涼藥滋陰降火;疫病多因疫毒傷及正氣,應以清熱解毒藥為主,並兼顧扶助正氣。然而,這僅是原則,寶輝更重視的是在這些原則基礎上,根據病程階段、邪正關係、個體差異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細緻的辨別與靈活的施治。他反覆強調,「不辨證施治,就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速人之死」。這反映了他對臨床實踐中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警惕,以及對辨證論治這一中醫核心思想的堅守。
根據書目介紹,《醫醫小草》全書應有三卷結構,第一卷集中論述寒、溫、疫,第二卷擴展至一般外感病,第三卷則論述內傷病。這顯示了寶輝的論述體系是循序漸進的,從最具代表性的外感急重病入手,逐步推廣到其他外感病,最終涉及複雜多樣的內傷病。雖然提供的內容未能完全展示後兩卷的具體細節,但可以推斷,寶輝在論述這些病證時,同樣會貫徹他無偏、辨證施治的核心理念,並將其對寒、溫、疫的體悟融入到對更廣泛病證的理解之中。
書中附錄的《游藝志略》,據其自序,是寶輝與其師友(如朱爻生、周潛初、葉子雨等)之間的醫理問答和心得記錄。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示了寶輝的學習歷程和知識來源,也體現了他在醫學探索道路上的開放態度和交流精神。「游藝」二字,以及「持藝以遊,遊愈遠而藝愈進」的說法,寄託了寶輝不斷學習、不斷精進的願望。而「救弊補偏」的目標,也再次印證了《醫醫小草》一書旨在糾正醫界偏頗、完善醫學理論與實踐的宗旨。《游藝志略》中的內容,如對營衛、三焦重要性的強調,以及對勞瘵、蠱脹、霍亂、消渴等病證常見誤診的分析,都與寶輝在《醫醫小草》正文中對辨證精細化的要求相呼應。例如,他指出勞瘵不僅是虛,也可能有實;蠱脹不僅是實,也可能有虛;霍亂消渴不僅是寒熱,更要看到其中的寒熱虛實變化。這都是對「偏」的具體批判,並引導讀者從更全面的角度認識疾病。
書中名為「精義匯通」的部分,則可以視為寶輝將其辨證無偏的思想落實到具體藥物應用層面的體現。他列舉了幾類具有代表性藥性的藥物(如滋膩、剛烈、辛熱、溫補、苦寒、鹹寒),並深入剖析了它們在不恰當使用時可能帶來的危害。例如,「滋膩妨中運」,因為脾土喜燥惡濕;「剛烈動內風」,因為肝木喜水憎火。又如「辛熱耗營液」,辛散之品過用容易耗傷陰液而導致痙厥;「溫補實遂絡」,溫補之品過用可能壅滯氣機而形成藥癖。他甚至引用張仲景三黃瀉心湯的例子,說明苦寒藥在特定情況下(如心氣不足而見熱)反而能「培生氣而堅臟」,以此反駁一些醫者只知苦寒「倒胃」的片面認識。這部分內容極具臨床指導意義,提醒醫者在使用藥物時,不僅要了解藥性,更要結合具體證候、體質以及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綜合考慮,避免因用藥偏頗而加重病情或產生新的病變。
總體而言,《醫醫小草》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寶輝以其對醫理的獨到體悟,直陳時弊,力倡無偏的辨證施治。他對寒、溫、疫三病治法的深入辨析,挑戰了當時醫學界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學派偏見,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儘管篇幅相對「小草」,但其提出的核心思想——超越學派偏見,回歸辨證論治的靈活性與整體性,以及將這一思想貫徹到對藥物應用的精細考量中,對於後世乃至當今的中醫臨床與學術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此書被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也印證了其作為一部有價值的醫學文獻的地位。對於有志於深入鑽研中醫學,特別是希望擺脫學派束縛、提升臨證應變能力的讀者而言,《醫醫小草》無疑是一部值得細讀與體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