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輝

《醫醫小草》~ 附:遊藝志略 (2)

回本書目錄

附:遊藝志略 (2)

1. 附:遊藝志略

故絡脈中之氣血,行陰絡者多。是皆奉心化赤之血,從經脈而行孫絡,從孫絡而入絡脈,一氣運行,循環不息耳。然經以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此中界限,分劃甚嚴。蓋脈管之血色紅,既出三焦氣街,入孫絡色即兼紫,挾陽明悍氣之毒故也。入絡脈其紫色較重,必待入心出肺,呼出此毒氣,吸入生氣,其血復變為赤,落心左房,而入脈管,是脈管中運行之血氣,為營,清而無毒也。孫絡絡脈中之氣血為衛,濁而有毒也。

學者當知同一榮養百骸之氣血,而涇渭分明,不容紊亂也明矣。其治病大法,亦當從茲悟入。風寒由毛竅襲入者,宜達表。由口鼻吸受者,宜攻裡。沙瘴一證,刮則瀉孫絡中之熱毒,刺則瀉絡脈中之熱毒,故刺出之血紫病輕,深紫病重,色黑則危。蓋暑穢之毒,隨陽明悍氣,至總脈管,入心,入心則死矣,凡百傷寒溫暑,從可類推也。

若夫《歲露篇》所謂衛氣之行,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九日而上出缺盆,與一日一夜,五十度,周於身之行度,遲速不侔者,蓋出三焦氣街,入孫絡之氣血,纏布周身,如日繞天之外,故其行遲。經脈陰陽逆順偕行絡脈中之氣血,如月行地之中,故其行速。或謂江河窄處水流急,寬處水流緩,何以脈管闊處血行速,而出氣街之氣血,挾陽明慓悍之氣,何以行遲?斯說亦頗近理,江河窄處其流急是矣。

若支派分流,則細港淺渠,其泄亦迂緩,陽明悍慓之氣滑疾是矣,若散漫不收其氣,亦力弱行遲。況億萬分派之微絲血管乎?勢分行緩,理勢然也。雖然,此猶日月運行,陰陽造化自然之理,非知力所能臆度者也。《衛氣篇》黃帝所云: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其斯之謂歟。

外感重病,因四時之有伏氣也。伏氣不明,何療外感?張隱菴非不知也,惜於反覆

辨論中,多有詞不達意者,繼而王孟英議吳鞠通略伏氣,而自強侈談,毫無實際,願聞其說。

答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重陽必陰,重陰必陽,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四時伏氣之機,尤重在「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八字,以明陰陽互根之義也。何以言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風為陽邪,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此重陽必陰也。濕為陰邪,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重陰必陽也。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冬至一陽漸生,人身之陽熱內盛,被嚴寒之氣,折伏於肌髓之間,至春陽氣盛長,伏邪淺者,亦可隨春陽之氣漸散,伏邪深者,或因風寒所遏,或為嗜欲所傷,伏結之陽氣,遇天氣之陽熱,兩熱相干,發為溫病,此重陰必陽也。

白話文:

血液在脈絡中的運行,多數是走陰絡。這些血液都是心臟轉化而來的紅色血液,它們先從經脈流向孫絡,再從孫絡進入絡脈。整個過程氣血運行,循環不止。經脈中比較清澈的叫做營氣,比較混濁的叫做衛氣,它們之間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脈管裡的血是紅色的,當它從三焦氣街出來,進入孫絡時,顏色會帶點紫色,這是因為挾帶著陽明經的強烈熱氣的緣故。進入絡脈後,紫色會更深,必須要經過心臟和肺,呼出這種毒氣,吸入新鮮的氣體,血液才會再次變成紅色,回到心臟左心房,然後進入脈管。這時,在脈管中運行的血液是營氣,清澈且沒有毒素。而孫絡和絡脈中的氣血屬於衛氣,比較混濁而且帶有毒素。

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明白,雖然都是滋養身體的氣血,但營氣和衛氣的區別是很明顯的,不能混淆。這個道理弄明白了,對於治療疾病也會有所啟發。風寒從毛孔侵入身體的,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從口鼻吸入的,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像沙瘴這種病,刮痧可以洩掉孫絡中的熱毒,針刺可以洩掉絡脈中的熱毒。所以,刺出來的血顏色是紫色的,病情就比較輕;深紫色的,病情就比較重;如果是黑色的,那就很危險了。因為暑天的污穢毒氣,會隨著陽明經的熱氣到達總脈管,然後進入心臟,一旦入心就會死亡。凡是各種傷寒、溫病、暑病,都可以這樣類推來理解。

《歲露篇》裡說的衛氣運行,一天一夜會在風府穴匯合,每天往下一節,九天後會到達缺盆穴,與一天一夜周流全身五十次的運行速度不一樣。這是因為從三焦氣街出來,進入孫絡的氣血,遍布全身,就像太陽環繞天空一樣,所以運行比較慢。經脈中的氣血是陰陽順逆一起運行的,而絡脈中的氣血就像月亮在地上運行一樣,所以運行比較快。有人說,就像河流窄的地方水流湍急,寬的地方水流緩慢一樣,為什麼脈管寬的地方血流反而快,而從三焦氣街出來的氣血,夾帶著陽明經的強烈熱氣,反而運行比較慢?這個說法也有些道理,河流窄的地方水流湍急確實是這樣。

但如果分支分流,那麼像細小的港灣和淺水渠,水流就會比較迂迴緩慢。而陽明經的強烈熱氣就如同水流滑動速度很快一樣,如果散開不凝聚,力量就會減弱,運行也會變慢。何況是像億萬條細小的毛細血管呢?氣勢分散開來,運行緩慢,也是理所當然的。雖然如此,這就像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一樣,並不是人的智慧可以隨意揣測的。《衛氣篇》黃帝說:氣的運行非常均勻和諧,誰能徹底了解它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外感重病,是因為一年四季有潛伏的邪氣。如果對潛伏的邪氣不了解,怎麼治療外感病呢?張隱菴並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只是可惜他在反覆辯論中,很多時候表達得不太清楚。接著王孟英批評吳鞠通忽略了潛伏的邪氣,而自己卻大談空話,沒有實際的內容,很想聽聽他怎麼解釋。

回答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氣盛到極點就會轉化為陰氣,陰氣盛到極點就會轉化為陽氣。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生溫病;春天受風,夏天會發生飧泄;夏天受暑,秋天會得瘧疾;秋天受濕,冬天會生咳嗽。這就是四時潛伏邪氣的規律,尤其要重視“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這八個字,以說明陰陽互根的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受風邪侵襲,通常是身體上部先受病;受濕邪侵襲,通常是身體下部先受病。

風是陽邪,陽病是向上運行到極點之後就會向下,所以春天受風,夏天會發生飧泄,這就是陽盛到極點轉化為陰。濕是陰邪,陰病是向下運行到極點之後就會向上,所以秋天受濕,冬天會發生咳嗽,這就是陰盛到極點轉化為陽。冬天受寒,春天會生溫病,是因為冬至時陽氣開始逐漸產生,人體的陽熱內盛,被嚴寒之氣壓伏在肌肉和骨髓之間,到了春天陽氣旺盛,潛伏的邪氣比較淺的,也可以隨著春天的陽氣慢慢散去。潛伏的邪氣比較深的,有的因為被風寒遏制,有的因為受不良嗜好的傷害,積結的陽氣,遇到天氣的陽熱,兩者相互干擾,就會爆發為溫病。這就是陰盛到極點轉化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