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附:遊藝志略 (3)
附:遊藝志略 (3)
1. 附:遊藝志略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者,夏至一陰漸生,人身之陰氣內盛,暑乃陽邪,陽氣外熾,則裡氣虛寒,加以貪涼飲冷,損其真陽,至秋陰氣之時,內伏陰邪欲出,外襲陽暑欲入,陰陽相持,故發為往來寒熱之痎瘧,此重陽必陰也。是即伏氣是即外感之源也。再求精詳,自有子雨之《伏氣解》在。
生氣通天論云:其生五,其氣三。何謂也?
答曰:天地陰陽一氣而已,自太虛而有太乙之生,氣由是動靜焉。而陰陽分,陰陽分而五行具,是五行之生,不離夫陰陽之一氣也。而經曰其生五,其氣三。且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氣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請試明之。太極無形,靜則為陰,動則為陽。易曰「一陰一陽之為道」。
此一陰一陽,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一也。惟其合一,乃能各一,則是其本一而已。有三氣存乎其間矣,是故動與靜各一也。而所以能動靜者,又一也。由此觀之,太乙之所施生,造化之所鼓鑄,必得三而始能成。物氣不得三則無以布於五,而五非得三,又不能各致夫一也。
三者一之用,五者三之成也,故三而成天。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天總陰陽,而又積陽以自剛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地致柔剛,而又積陰以自奠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理以宰氣,而氣以宰理,故人之成也。本乎氣交,稟天之陽動為氣,本地之陰靜為精,而有神存乎其間,以立性命之基。
是精氣神三者,合而不離,所謂三而成人也。且太極用此三氣以生五行,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氣。試就人之五臟言之。心為太陽而主血脈,是合陰陽而自為陽也。腎為太陰,而涵命門真火,是合水火而本為陰也。肺主制節,而水出高源,是合金木水以行氣也。肝為血海,而生一陽,以升太衝,是合水木火而總於厥陰也。
脾上承火,下涵水以奠乎中,火以腐熟,水以滋灌,而土以歸藏,是合水火土而養四臟也。故知陰陽之致,相待為用,陰陽之根,互藏其舍。而五行之變化,皆非一氣偏至之所成,蓋一有偏至,而合三則無偏至,一無鼓動,而合三則能鼓動,人徒知為三,而不知合三而後致夫一也。從知生於一,而不知用於三,而後全夫生也。
自軒岐指出三氣,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與一,太上之玄閫,養生奧關也。
《三十二難》有曰:肺白象金,肝青象木,金得水則沉,木得水則浮,何以肺浮肝沉?樂
火樂金,其合化之道,可得聞乎?
答曰:十干合臟腑,甲陽木應膽,乙陰木應肝,丙陽火應小腸,丁陰火應心,戊陽土應胃,己陰土應脾,庚陽金應大腸,辛陰金應肺,壬陽水應膀胱,癸陰水應腎。若以五音配五行,營土,商金,角木,徵火,羽水。各因十干之陰陽、而分太少也。肝屬乙,木得水當浮,何以反沉?然肝雖乙木,乙與庚合,庚為陽金,金性本沉,婦當從夫,其意樂金,而失木之本性,故得水反沉也。
白話文:
附:遊藝志略
夏天因為暑氣而受傷,秋天一定會發瘧疾,是因為夏至時陰氣開始慢慢產生,人體內的陰氣也逐漸增強。暑氣是陽邪,陽氣向外過於旺盛,導致體內虛寒。如果又貪圖涼快、喝冷飲,就會損耗體內的陽氣。到了秋天陰氣旺盛的時候,體內潛伏的陰邪想要發出來,而外來的陽暑也想侵入,陰陽互相抗衡,所以就發作成了忽冷忽熱的瘧疾。這就是陽氣過盛後必然會轉化為陰邪的道理。這也是潛伏的病氣,也是外感疾病的根源。想要更深入了解,可以參考子雨的《伏氣解》。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它的生成有五個方面,它的氣有三個方面。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天地之間只有陰陽一氣而已。從虛無之中產生了太乙之氣,氣由此而開始運動。然後陰陽分開,陰陽分開後五行就齊備了。這五行的產生,都是離不開陰陽這一氣的。而《黃帝內經》說生成有五個方面,氣有三個方面。並且說三個方面成就了天,三個方面成就了地,三個方面成就了人。這三種氣是天地人的本源。我來試著說明一下。太極是無形的,靜止時就是陰,運動時就是陽。《易經》說:「一陰一陽就叫做道。」
這一陰一陽,不是各自分開的一,而是道的神奇作用,是融合為一的一。正因為融合為一,才能各自獨立成一,所以它們的本質是一個整體。有三種氣存在於其中,所以動和靜各自獨立為一,而之所以能夠有動有靜,又是另一個一。由此來看,太乙之氣的施展生成,造化的運作,都必須得到三個方面才能夠形成。物體的氣沒有三個方面就不能夠散布於五行,而五行如果沒有三個方面,也不能各自發揮它們的作用。
三是根本一的作用,五是通過三形成的。所以說三個方面形成了天。建立天道,就是陰和陽。天包含了陰陽,而且不斷積累陽氣來使自身剛健。建立地道,就是柔和剛。地包含了柔和剛,而且不斷積累陰氣來奠定自身基礎。建立人道,就是仁和義。理智統領著氣,而氣又統領著理智,所以人的形成,根源於陰陽之氣的交合,稟承了天的陽氣活動成為氣,稟承了地的陰氣靜止成為精,並且有神存在於其中,來建立生命與天性的基礎。
這精、氣、神三者,合在一起而不可分離,這就是所謂的三個方面成就了人。而且太極運用這三種氣來生成五行,而五行的生成,也都各自運用這三種氣。試著從人體的五臟來說明。心為太陽,主管血脈,是陰陽結合而偏向陽的。腎為太陰,內藏命門真火,是水火結合而偏向陰的。肺主管調節,水流出高處,是金木水結合來運行氣的。肝為血海,產生一陽,使陽氣上升,是水木火結合而屬於厥陰的。
脾接受來自火的溫暖,向下涵養水來奠定中焦,用火來腐熟食物,用水來滋潤灌溉,用土來儲藏食物,是水火土結合來養護四臟的。所以知道陰陽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的,陰陽的根源是互相包含的。而五行的變化,都不是一種氣的偏頗所能造成的,如果有偏頗,而結合三者就能不偏頗,如果沒有運動,而結合三者就能夠運動。人們只知道有三個方面,而不知道要結合三者之後才能夠達到一。只知道生命起源於一,而不知道要運用三者,才能夠完善生命。
從黃帝、岐伯指出三氣之後,造化的奧妙才開始顯現。所以三、五與一,是最高深的奧秘,是養生的關鍵。
《難經·三十二難》說:肺的白色象徵金,肝的青色象徵木,金遇到水就會下沉,木遇到水就會漂浮,為什麼肺是浮的而肝是沉的呢?
火喜歡金,它們的合化之道,可以說來聽聽嗎?
回答:十天干對應五臟六腑,甲是陽木對應膽,乙是陰木對應肝,丙是陽火對應小腸,丁是陰火對應心,戊是陽土對應胃,己是陰土對應脾,庚是陽金對應大腸,辛是陰金對應肺,壬是陽水對應膀胱,癸是陰水對應腎。如果用五音來搭配五行,宮屬土,商屬金,角屬木,徵屬火,羽屬水。各自根據十天干的陰陽,來區分太少。肝屬於乙,木遇到水應該漂浮,為什麼反而下沉呢?雖然肝屬於乙木,但是乙和庚相合,庚是陽金,金的性質本來是下沉的,就像妻子應當跟隨丈夫一樣,它喜歡金,而失去了木的本性,所以遇到水反而下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