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輝

《醫醫小草》~ 附:遊藝志略 (4)

回本書目錄

附:遊藝志略 (4)

1. 附:遊藝志略

肺屬辛,金得水當沉,何以反浮?然肺雖辛金,辛與丙合,而為陽火,火性炎上,婦當從夫,其意樂火,而失金之本性,故得水反浮也。生則生氣旺,故能合化。熟則生氣盡,故不能合化。所以肝熟而復浮,肺熟而復沉,乃返本還原也。大而言之,天地之陰陽。小而言之,即人倫之夫婦。

其理一也。夫肝屬足厥陰經,位乎膈下,故行陰道多也。肺屬手太陰經,位乎膈上,故行陽道多也。今舉肝肺類推,則臟腑陰陽之合化,從可會通矣。然陰陽之理,以和為洽。夫婦之道,非脅可成。合化之義,未有明其所以然者,雖張隱菴、高士宗、汪雙池、張翼元諸家,不以翼軫分疏,即用生克定論,似是而非,支離頗多。惟羅淡生《內經博議》,引申《天元玉冊》之義,最為曉暢。

今節錄於下:岐伯述《天元玉冊》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夫肇基化元,而布氣真靈,乃云總統於坤元,是坤元為萬物之母也。坤元既為萬物之母,而總統之,而天亦必先有以用之也。

天之十干,以戊己居中宮,而先用水火,然後成於金木,豈非總統坤元而以土為首之義乎?是以天之御化,首以土為甲,而甲遂為土,仍順布五行於乙丙丁戊之上,而以本氣化之,土生金,金加於乙,金生水,水加丙,水生木,木加丁,木生火,火加戊。五行畢,再傳而土加於己,故甲己合也。

金加庚,故乙庚合也。水加丙,故丙辛合也。木加壬,故丁壬合也。火加癸,故戊癸合也。因合而化,此一定之理,有不可移易者也。然本氣之陰陽,仍有不能從化,而依之以為用者,如加陽干為氣有餘,加陰乾為氣不足,此又因值年以佐用也。

昔賢論三焦一府,紛紛聚訟,莫衷一是,或謂無形,或謂有形,或言是一,或言是二,

甚則云為腎傍之脂者,雖明如張隱菴,亦遊移其詞,不能指為何物,《內經》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豈虛語哉?

答曰:考臟腑之學,西士言之最詳,觀《全體通考》,三焦即所謂腹包膜也。其膜包繞全腹,上通顛頂,下行膀胱,中有脂膜,橫於肝胃之間,惟遮陰道,護子宮,則男女稍異耳。或問復包膜即三焦,亦有證據否?曰觀其包二腸,遮兩腎,正當七節之間,命門部位。命門既藏水中,真火,即為相火之宅,居其位,行其權,此膜即為相火之腑。

考心肺之下,肝胃之上,有膈膜一層,其形薄如細綱,上與心包絡之下面相連,下與此膜之上層黏續,氣脈通貫,則包絡為相火之臟。由膈膜上通腦筋,即經所云「上焦如霧」是也。中有薄膜兩層,包肝裹胃,即經所云「中焦如漚」是也。繞膀胱,遮陰道,以行其氣化,即經所云「下焦如瀆」是也。

白話文:

肺的特性與陰陽變化

肺在五行中屬性為辛金,金遇到水應該下沉,為何反而會浮起來呢?雖然肺屬辛金,但辛金與丙火相合,會轉變成陽火。火的特性是向上升騰,如同婦女嫁給丈夫,會順從丈夫的意願,心性也傾向於火的特性,而失去了金的本性,所以遇到水反而會浮起來。當肺處於生長狀態時,充滿生氣,所以能夠順利轉化。但當肺成熟時,生氣耗盡,就無法轉化。這就是為什麼肝成熟後反而會上浮,而肺成熟後反而會下沉,這是一種回歸本源的現象。從大的方面來說,如同天地間的陰陽變化,從小的地方來說,就如同人倫關係中的夫妻之道,其道理是相同的。

肝臟屬於足厥陰經,位於膈膜之下,所以循行的路徑多偏向陰。肺臟屬於手太陰經,位於膈膜之上,所以循行的路徑多偏向陽。現在以肝肺為例來推論,那麼其他臟腑的陰陽結合轉化,也就可以理解貫通了。然而,陰陽的道理,以和諧為最高境界。夫妻之道,不能用強迫的方式來達成。陰陽結合轉化的意義,還沒有人能明確說明其原理。雖然像張隱菴、高士宗、汪雙池、張翼元等醫家,不是用星宿的方位來解釋,就是用五行相生相剋來定論,都好像是似是而非,有很多牽強附會之處。只有羅淡生的《內經博議》,引申了《天元玉冊》的道理,解釋得最為清晰明瞭。

《天元玉冊》的陰陽合化之理

現在摘錄如下:岐伯在《天元玉冊》中說:「太虛空曠無邊,是化生的基礎,萬物從這裡開始產生,五運運行周天,真氣散布,總管大地萬物。」「化生的基礎」就是指「真氣散布」,並且總管大地,說明大地是萬物之母。大地既然是萬物之母,而且總管萬物,那麼天也必定有運用它的方法。

天干的十個字中,戊己土位於中央,先有水火,然後才有金木,這難道不是總管大地而以土為首的意義嗎?因此,天的運化,首先以土為甲,甲土接著又順著乙丙丁戊,依照五行相生的順序,用五行的本氣來轉化它們:土生金,金加在乙;金生水,水加在丙;水生木,木加在丁;木生火,火加在戊。五行循環一週後,再將土加在己,所以甲己相合。

金加在庚,所以乙庚相合。水加在辛,所以丙辛相合。木加在壬,所以丁壬相合。火加在癸,所以戊癸相合。因為相合而轉化,這是必然的道理,是不可改變的。然而,五行本氣的陰陽,仍然有不能順從轉化,而只能依照它們原來的特性來運用的,例如,陽干加在陽干上就代表氣有餘,陰乾加在陰乾上就代表氣不足,這又要根據當年的情況來輔助運用了。

三焦的探討

過去的醫家討論三焦這個概念,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沒有定論。有人說三焦是無形的,有人說是有形的,有人說三焦是一個,有人說三焦是兩個,甚至有人說三焦是腎臟旁邊的脂肪。即使像張隱菴這樣有名的醫家,也說法不一,不能明確指出三焦到底是什麼。《內經》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難道是隨便說說嗎?

三焦的現代解釋

我的看法是:研究臟腑的學問,西方醫學解釋得最為詳細。根據《全體通考》記載,三焦就是腹膜。腹膜包繞整個腹部,向上通到頭頂,向下到膀胱,中間有脂肪膜,橫跨在肝臟和胃之間,只是遮蔽陰道、保護子宮的部分,男女稍有不同。如果有人問腹膜就是三焦,有證據嗎?我的回答是:觀察腹膜包繞腸道、遮蓋腎臟,正好位於第七節脊椎之間,也就是命門的位置。命門藏有水中的真火,是相火的居所。相火在此運行,執行其職責,而腹膜就是相火的腑。

再觀察心肺的下方、肝胃的上方,有一層膈膜,薄如細網,上方與心包絡的下方相連,下方與腹膜的上層相接,氣脈貫通,所以說心包絡是相火的臟。膈膜向上通到腦筋,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上焦如霧」。中間有兩層薄膜,包繞著肝臟和胃,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中焦如漚」。腹膜包繞膀胱,遮蔽陰道,並執行氣化作用,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下焦如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