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附:遊藝志略 (6)
附:遊藝志略 (6)
1. 附:遊藝志略
至標本之傳變,《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言邃旨深,殊難明曉,故自王太僕以下,皆未通其意,及張戴人始闡發火濕二字,介賓張氏又從而引伸之,厥義益顯,說具《類經圖翼》中。略謂少陽太陰從本,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
其不言從中,少陽中見木,太陰中見土,木火共化,土金相生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亦不言從中,少陰之中水,太陽之中火,同本則異標,同標則異本也。若陽明厥陰,其不從標本,從乎中氣者,以陽明中濕土,是濕從燥化矣。
厥陰中相火,是木從火化矣。故不從標本,從中氣也。傳變則勝復,盛衰之道生焉。從其化則為常,然後生不息。逆其化則為變,必致災害起。如木從火化,木具生氣,遇火盛而化為炭,反無鑽火之功,此太過也。木失其化,木朽火衰,亦少出火之質,此不及也。燥從濕化,物雖感濕生,乾物含濕必黴壞,遂非本性,此亦太過也。
土失其化,地薄土濕,則五金不能蘊,此亦不及也。皆標本傳變之理,當隨其衰王以消息之。是以經言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又曰人有客氣,有同氣。
有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經言如此,要必明知勝復,而知百病之害矣。經絡之起止者,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少澤,至頭之聽宮。手陽明起於次指,至頭之迎香。手少陽起於四指關衝,至頭之絲竹空。
各長五尺,六陽經共長三丈。手太陰之脈起於胸中中府,至大指少商。手少陰脈起於胸中極泉,至小指少衝。手厥陰起於胸中天池,至中指中衝。各長三尺五寸,六陰經共長二丈一尺。足太陽之脈起於頭之精明,至小指至陰。足陽明起於頭之頭維,至次指厲兌。足少陽起於頭之瞳子髎,至四指竅陰。
各長八尺,六陽經共長四丈八尺。足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隱白,至胸中大包。足少陰起於足心湧泉,至胸中俞府。足厥陰起足大指大敦,至胸中期門。各長六尺五寸,六陰經共長三丈九尺。督脈起於尾閭長強,至內唇齦交。任脈起於毛際會陰,至下唇承漿。各長四尺五寸,共長九尺。
蹺脈從足至目內眥,各長七尺五寸,左右共長一丈五尺。都合一十六丈二尺也。衝脈起於氣街,至胸中而散。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維絡於身。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二脈皆無尺寸之可稽,經絡起止盡於是矣。
白話文:
關於疾病根本與表象的傳變,《至真要大論》提到:少陽和太陰這兩種經脈,病變會從其根本開始;少陰和太陽則會從其表象開始;陽明和厥陰不會從根本或表象開始,而是從中間的氣機變化開始。這些話的含義深奧,很難理解,所以從王太僕以來,沒有人真正了解它的意思,直到張戴人提出「火」和「濕」這兩個概念才開始闡明,後來張介賓又加以引申,使它的意義更加明顯,詳細的解釋在《類經圖翼》中有記載。
簡單來說,少陽和太陰從根本開始,是因為少陽的根本屬火,而表象屬陽;太陰的根本屬濕,而表象屬陰,它們的根本和表象的性質相同,所以病變會從根本開始。
它們沒有說從中間開始,是因為少陽的中間是木,太陰的中間是土,木能生火,土能生金。少陰和太陽會從根本或表象開始,是因為少陰的根本屬熱,而表象屬陰;太陽的根本屬寒,而表象屬陽,它們的根本和表象性質不同,所以病變有時會從根本開始,有時會從表象開始。它們也沒有說從中間開始,是因為少陰的中間是水,太陽的中間是火,如果根本相同,則表象會不同;如果表象相同,則根本會不同。而陽明和厥陰這兩種經脈,病變不從根本或表象開始,而是從中間的氣機變化開始,是因為陽明的中間是濕土,濕能轉化為燥;厥陰的中間是相火,木能轉化為火。所以它們不從根本或表象開始,而是從中間的氣機開始變化。
疾病的傳變會產生勝復、盛衰的變化。如果順應其變化就會正常,生命才能持續;如果逆反其變化就會產生變異,必定會導致疾病發生。例如,木能轉化為火,木本身有生機,但遇到火過旺就會化為炭,反而失去了生火的作用,這是火太過了。木失去轉化為火的能力,木會腐朽,火也會衰弱,這樣也無法產生足夠的火,這是火不足。燥能轉化為濕,東西雖然會因為潮濕而生長,但乾燥的東西如果過於潮濕一定會發霉腐爛,就不是原來的性質了,這也是濕太過了。
土失去轉化為其他物質的能力,土地貧瘠潮濕,金屬就無法蘊藏,這也是土不足。以上都是根本和表象傳變的道理,應該根據它們的盛衰來衡量。所以經書說,疾病的產生,有的從根本開始,有的從表象開始,有的從中間的氣機變化開始。有的通過治療根本而痊癒,有的通過治療表象而痊癒,有的通過治療中間的氣機而痊癒,有的通過治療根本和表象而痊癒,有的治療方式是逆反的,有的治療方式是順應的,逆和正就是順和逆的關係。又說人體有客氣和同氣。
如果疾病輕微卻在表象,就不適合治療表象;如果疾病輕微卻在根本,就適合治療根本。如果疾病發作時表現為有餘,要先治療根本,再治療表象;如果疾病發作時表現為不足,要先治療表象,再治療根本。經書就是這樣說的,一定要明白勝復的道理,才能了解各種疾病的危害。經絡的起始和終點是這樣的:手太陽經脈起於小指的少澤穴,到頭部的聽宮穴;手陽明經脈起於食指,到頭部的迎香穴;手少陽經脈起於無名指的關衝穴,到頭部的絲竹空穴。
每條經脈長五尺,六條陽經總共長三丈。手太陰經脈起於胸部的中府穴,到拇指的少商穴;手少陰經脈起於胸部的極泉穴,到小指的少衝穴;手厥陰經脈起於胸部的天池穴,到中指的中衝穴。每條經脈長三尺五寸,六條陰經總共長二丈一尺。足太陽經脈起於頭部的精明穴,到小趾的至陰穴;足陽明經脈起於頭部的頭維穴,到次趾的厲兌穴;足少陽經脈起於頭部的瞳子髎穴,到無名指的竅陰穴。
每條經脈長八尺,六條陽經總共長四丈八尺。足太陰經脈起於足大指的隱白穴,到胸部的大包穴;足少陰經脈起於足心的湧泉穴,到胸部的俞府穴;足厥陰經脈起於足大指的大敦穴,到胸部的期門穴。每條經脈長六尺五寸,六條陰經總共長三丈九尺。督脈起於尾椎骨的長強穴,到上唇的齦交穴;任脈起於陰毛邊緣的會陰穴,到下唇的承漿穴。每條經脈長四尺五寸,兩條經脈總共長九尺。
蹺脈從足部到眼睛內眥,每條長七尺五寸,左右兩條總共長一丈五尺。總共合計十六丈二尺。衝脈起於氣街穴,到胸中後散開;帶脈起於脅肋,環繞身體一周;維絡分布全身。陽維脈與所有陽經會合,陰維脈與所有陰經會合。這兩條經脈沒有尺寸可以考證,經絡的起始和終點就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