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附:遊藝志略 (7)
附:遊藝志略 (7)
1. 附:遊藝志略
八脈者,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沖,任,督,帶也。蹺者蹺於何經何絡,維者維
於何經何絡,其有形無形,可實指其所在乎?周氏所論,病機體用治法,是耶非耶?
答曰:夫十二經脈,相為表裡,陰陽斯偶,前賢論之詳矣。顧有偶即有奇,大易之象也。是故復有奇經者焉。沖往督三脈之行。經文班班可考。帶脈回身一周,已可考見。惟蹺維二脈,起止難詳,謹述所得於下焉。蹺,履也。蹺起於足跟,故曰蹺。維,綱也。維絡於一身,故曰維。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一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蓋陽蹺為足太陽之別,故始申脈。陰蹺為足少陰之別,故始少海。
二蹺既有行道,則不得謂之無形,乃絡脈中之氣血,行身之左右,與少陽厥陰同行,諸筋所主。然其行不同,皆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陰陽交互,蹺自下而榮於上,大會於目,此蹺脈有形之證也。惟既屬絡脈,則豈若正經有一定循行之路?其不用丈尺計者,以此耳。
維則越人明言,灌溉諸經,亦不能究其行度,是本非一脈,故難悉數。雖不曰無形,而未可實指所在,與蹺脈有行道可考者異也。陽維主皮膚之氣,行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裡。而陽維以維於諸陽,陰維以維諸陰。諸陽會,諸陰交者。督脈,陽脈之海也。衝脈,陰脈之海也。
陰陽維即起於是。何則?飲食入胃,有無數微絲血管,吸其精汁,至領會管,過肺入心。由心下房,出總脈管,以達於督脈,陽維者當起於是。沖為血海,騰精氣而上積於胸中,為宗氣,人之五味雜投,奚能無毒?谷入於胃,其精者固化血液,而陽明之悍氣,不隨精者,俱化聚於宗氣之區,然後散布周身,陰維者當起於是。斯皆二維之脈,即孫絡,故更無行度可計也。
況蹺脈為病目不瞑,諸脈者皆屬於目,蹺脈上屬目內眥,則蹺脈為絡脈不可證耶!維脈為病,發寒熱,邪在皮膚,寒熱乃生。經絡居內,不當復病寒熱,則維為孫絡,不又可證耶?至周氏所論,體用病機,治法委曲詳盡,先得我心。其論桂枝湯之治維病,不徇入太陽經之謬說,尤卓識也。
或謂昔人皆有二維脈起止之度,如陽維起於少陰,而至太陽,陰維起於少陽,而至厥陰,瀕湖李氏載之甚詳,何可遽謂孫絡乎?斯皆誤會叔和微旨也。從少陰斜至太陽。少陰,心也,太陽,膀胱也。由心生血,行於孫絡,孫絡纏布周身,膀胱主一身之表,故以太陽少陰候陽維之脈也。
從少陽斜至厥陰。少陽,三焦也。厥陰,心包也。三焦為腹包膜,血挾陽明之悍氣,出諸氣街,而遍周包膜,返還入總脈管,從心包復歸於心,故以少陽厥陰,候陰維之脈也。且脈絡論列所主病多肌肉痹癢,汗出惡風等證,雖所刺有陽谷、金門、僕參、客主人、承山,分肉、築賓穴,究非一經所主,豈一脈而交貫四五經耶?《素問》陽維之脈,肉裡之脈者,脈氣與太陽少陽相合。陽維維諸陽.故取太陽少陽泄其邪也,即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
白話文:
八脈指的是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所謂的「蹺」,是依附在哪條經脈或絡脈上?所謂的「維」,又是維繫在哪條經脈或絡脈上?這些脈絡是有形還是無形?真的可以明確指出它們的位置嗎?周氏所論述的病機、體用和治療方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答覆是:十二經脈彼此互為表裡,陰陽相對應,前人們已經詳細論述過了。但是,有偶數相對應,就會有奇數出現,這是《易經》的道理。所以,才會有奇經八脈的存在。衝脈、任脈、督脈的循行路線,在經書上都有明確記載。帶脈環繞身體一周,也可以清楚看見。只有蹺脈和維脈,它們的起點和終點難以詳述,我僅僅根據我所了解的,簡述如下:所謂的「蹺」,就是「腳跟」。蹺脈起於足跟,所以稱之為「蹺」。所謂的「維」,就是「綱領」。維脈維繫全身,所以稱之為「維」。
《難經‧二十八難》說:「陽蹺脈,起於腳跟的中部,沿著外踝向上行走,進入風池穴。陰蹺脈,也起於腳跟的中部,沿著內踝向上行走,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陽維脈和陰維脈,維繫全身,氣血溢出蓄積,不能循環流動,只能灌溉各條經脈。所以,陽維脈起於各陽經匯合之處,陰維脈起於各陰經交會之處。陽蹺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所以起於申脈穴。陰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所以起於照海穴。」
既然蹺脈有循行的路線,就不能說它是無形的,它屬於絡脈中的氣血,運行於身體左右兩側,與少陽經和厥陰經同行,主管各條筋脈。然而,它們的循行路線不同,都是陰氣外出轉為陽氣,與足太陽經交會,陽氣進入轉為陰氣,與足少陰經交會。陰陽交互,蹺脈從下向上滋養,最終在眼睛處匯合。這就是蹺脈有形的證據。只是因為它屬於絡脈,所以不像正經一樣有固定的循行路線,這也就是為什麼不用丈尺來計算的原因。
至於維脈,越人(秦越人,即扁鵲)明確說過,它們灌溉各條經脈,但也不能窮盡它們的運行軌跡,說明它本來就不是單一的一條脈絡,所以難以詳細說明。雖然不能說它是無形的,但也不能明確指出它所在的位置,這與蹺脈有循行路線可以考證的情況不同。陽維脈主管皮膚的氣,運行於身體表面。陰維脈主管脂肪膜的氣,運行於身體內部。陽維脈維繫各陽經,陰維脈維繫各陰經。所謂的各陽經匯合處,各陰經交會處,督脈是陽脈的海洋,衝脈是陰脈的海洋。
陰陽維脈的產生也與它們有關。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飲食進入胃中,有無數細微的血管吸收其精華,到達領會管,經過肺進入心臟。從心臟下腔室出來,進入總脈管,到達督脈,陽維脈應該就是從這裡產生的。衝脈是血的海洋,它將精氣向上輸送,積聚於胸中,形成宗氣。人們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怎麼可能沒有毒素呢?食物進入胃後,其精華部分固化成血液,而陽明經的悍氣,沒有隨著精華部分進入血液的,都聚集在宗氣的區域,然後散布到全身。陰維脈應該就是從這裡產生的。這些都是二維脈,也就是孫絡,所以更沒有固定的循行路線可以計算。
而且,蹺脈的病症表現為眼睛不能閉合。各條經脈都與眼睛有關,蹺脈向上連通到眼睛的內眼角,這不就證明蹺脈是絡脈嗎!維脈的病症表現為發冷發熱,因為邪氣在皮膚,所以會產生寒熱。經絡位於體內,不應該再出現寒熱的病症,這不就證明維脈是孫絡嗎?至於周氏所論述的體用、病機和治療方法,詳細周到,非常符合我的想法。他論述桂枝湯治療維脈的疾病,沒有盲從將病歸入太陽經的謬論,尤其見解卓越。
或許有人會說,古人都有關於二維脈起止的說法,例如陽維脈起於少陰經,而止於太陽經;陰維脈起於少陽經,而止於厥陰經。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也有詳細記載,怎麼能輕易地說它們是孫絡呢?這些都是誤解了叔和(王叔和)的微旨。所謂的從少陰經斜行至太陽經,少陰經是心經,太陽經是膀胱經。由心臟產生血液,運行於孫絡,孫絡遍布全身,膀胱主一身之表,所以用太陽經和少陰經來觀察陽維脈。
所謂的從少陽經斜行至厥陰經,少陽經是三焦經,厥陰經是心包經。三焦是腹部的包膜,血液挾帶著陽明經的悍氣,從各氣街散發出來,遍布包膜,再返回總脈管,從心包回到心臟,所以用少陽經和厥陰經來觀察陰維脈。而且,關於脈絡的論述,所主治的病症多為肌肉麻木、癢痛、出汗、怕風等症狀。雖然所刺的穴位有陽谷穴、金門穴、僕參穴、客主人穴、承山穴、分肉穴、築賓穴,但它們並不是一條經脈所主管的穴位,難道會有一條脈絡貫穿四五條經脈嗎?《素問》說:「陽維脈,是肌肉內部的脈絡」,脈氣與太陽經和少陽經相合。陽維脈維繫各陽經,所以取太陽經和少陽經來疏泄邪氣。即使服用桂枝湯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仍然不能解除,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