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輝
《醫醫小草》~ 濕溫
濕溫
1. 濕溫
葉子雨曰:濕溫之因有三,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此先受暑,後中濕,乃暑邪蒸濕者是也。證見兩脛冷,腹滿,又胸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由先傷於脾,因而中暍,濕熱相搏者是也。
脈濡弱,舌苔白或絳底,嘔逆口乾,不能湯飲,胸滿悶,身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此春分後,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加以天氣熱下降,地氣濕上騰,由口鼻吸受,著於脾胃者是也。誤治變證,非一端所能盡。夫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潮熱,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應,宜宣通氣分。
若冒雨霧,濕留太陰,肌表發熱,自汗,不渴,不飲,舌苔灰白,黏膩,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論證不清,鮮有不僨事者。
白話文:
葉子雨說:濕溫病的病因有三種:
- **陽脈濡弱,陰脈小而急:**這是先受暑熱,後受濕邪,導致暑邪蒸灼濕氣所致。症狀表現為兩腿冰冷,腹部脹滿,還會有胸部、頭部、眼睛疼痛,胡言亂語等。治療應著重於足太陰經,不可發汗。
- **先傷於脾,因而中暑,濕熱相搏:**這是先脾氣虛弱,再中暑,濕熱相互搏結所致。
- **脈濡弱,舌苔白或絳底,嘔逆口乾,不能湯飲,胸滿悶,身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這是春分後,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相合,加上天氣炎熱下降,地氣濕氣上升,從口鼻吸入,停留在脾胃所致。
誤治會導致病情變化,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
- 濕邪從外來,上焦氣分受到影響,出現潮熱、自汗,表證未解,清熱藥也無效,應當宣通氣分。
- 若冒雨或霧氣,濕邪停留在太陰經,肌膚表面發熱,自汗,不渴不飲,舌苔灰白黏膩,雖然身體發熱,但不想脫掉衣服被子,應當解肌和表。
如果沒有明確辨證論治,治療很容易失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