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濕溫
濕溫
1. 濕溫
葉子雨曰:濕溫之因有三,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此先受暑,後中濕,乃暑邪蒸濕者是也。證見兩脛冷,腹滿,又胸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由先傷於脾,因而中暍,濕熱相搏者是也。
脈濡弱,舌苔白或絳底,嘔逆口乾,不能湯飲,胸滿悶,身潮熱,汗出稍涼,少頃又熱,此春分後,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加以天氣熱下降,地氣濕上騰,由口鼻吸受,著於脾胃者是也。誤治變證,非一端所能盡。夫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潮熱,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應,宜宣通氣分。
若冒雨霧,濕留太陰,肌表發熱,自汗,不渴,不飲,舌苔灰白,黏膩,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者,宜解肌和表。論證不清,鮮有不僨事者。
白話文:
葉子雨說:濕溫的病因有三種,第一種是陽脈摸起來軟弱無力,陰脈則細小而急促,這是先受到暑邪侵襲,後來又感受濕邪,也就是暑邪挾帶濕邪的狀況。症狀會出現兩條小腿發冷,腹部脹滿,還有胸部、頭部和眼睛疼痛,胡言亂語,治療重點在足太陰脾經,不可以發汗。第二種是因為先傷到脾胃,然後中暑,導致濕熱互相搏擊的狀況。
脈象軟弱無力,舌苔呈現白色或紅色,且舌底有苔,會出現嘔吐、口渴,但無法喝下水,胸口悶脹,身體發熱且有濕熱感,流汗後稍微涼快,但不久又發熱,這是春分之後到秋分之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和太陰濕土這三種氣同時運行,加上天氣炎熱下降,地氣濕氣上升,從口鼻吸入,停留在脾胃所造成的。如果誤診誤治,產生的變化非常多,無法一一說盡。濕邪如果從外部侵入,首先侵犯上焦的氣分,會出現發熱、自汗,用發汗的方式無法解除,用清熱的方式也沒有效果,應該要用宣通氣分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是冒雨或霧,濕邪停留在太陰脾經,會出現肌膚表面發熱、自汗、不覺得口渴、不想喝水,舌苔呈現灰白色且黏膩,雖然身體發熱,卻不想脫掉衣服被子,這應該用解肌和表的方式來治療。如果對證型不清楚,很少有不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