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小草》~ 三證合參
三證合參
1. 三證合參
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惡寒,體疼,嘔逆,脈寸尺俱緊者,名曰傷寒。此風寒脈證之提綱也,分言之六經,各有專證,各有異脈。太陽受病,寸尺俱浮。陽明受病,寸尺俱長。少陽受病,寸尺俱弦。太陰受病,寸尺俱細。少陰受病,寸尺俱弱。厥陰受病,寸尺俱微而緩,故曰脈異。
太陽汗不出名傷寒,汗自出名中風。陽明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傷寒。少陽耳聾,目赤,胸滿,心煩,為中風;頭痛,發熱,而脈弦細,為傷寒。太陰中風,手足自溫,傷寒自利,不渴。少陰中風,自利而渴,傷寒欲吐欲寐。厥陰中風,舌卷囊縮,傷寒飢不欲食。故曰證專在三陽,脈則浮,三陰脈則沉,其緩緊遲細則一。
若浮不緩,不緊,而滑數,沉不細,不遲,而濡急,則即風溫與濕溫之脈。再審其證,庶無錯誤。至於陽證見陰脈,陰證見陽脈,舍從兩難,乃系疫證,與寒溫異治矣。
寒本陰邪,何以傷寒證中又有中風?溫乃陽邪,何以溫證之中,又有濕溫?要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寒證中傷寒是主,中風是賓。溫證中風溫是主,濕溫是賓。濕溫與傷寒相對待,風溫與中風相對待。而疫則有寒有溫,溫疫是其常,寒疫是其變。知常知變,知對待,知賓主,可與言陰陽互根之理矣!彼囿於一偏者,不肆用寒涼,即概用溫補。曾亦思偏寒偏熱之證,不多見耶。
白話文:
發燒、出汗、怕風、脈搏緩慢的,叫做中風。怕冷、身體疼痛、想吐、脈搏寸關尺都緊的,叫做傷寒。這就是風寒病脈象和症狀的總綱。分開來說,六經各有專屬的症狀和不同的脈象。太陽經受病,寸關尺的脈象都浮在表面。陽明經受病,寸關尺的脈象都顯得長。少陽經受病,寸關尺的脈象都像琴弦一樣。太陰經受病,寸關尺的脈象都細小。少陰經受病,寸關尺的脈象都虛弱。厥陰經受病,寸關尺的脈象都微弱而緩慢,所以說脈象不同。
太陽經的病,沒有出汗的是傷寒,自己出汗的是中風。陽明經的病,能吃東西的是中風,不能吃東西的是傷寒。少陽經的病,耳朵聽不清、眼睛紅、胸悶、心煩,是中風;頭痛、發燒、脈象像琴弦一樣細小,是傷寒。太陰經的中風,手腳自己是溫熱的;傷寒是自己拉肚子,而且不覺得口渴。少陰經的中風,自己拉肚子而且口渴;傷寒是想吐又想睡。厥陰經的中風,舌頭捲縮、陰囊收縮;傷寒是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所以說症狀專屬於三陽經的,脈象就浮在表面;三陰經的脈象就沉在裡面,至於脈象的緩急遲細都是一樣的。
如果脈象浮而沒有緩或緊的感覺,反而滑溜且跳動快;脈象沉而沒有細或遲的感覺,反而濕潤且跳動快,那就是風溫或濕溫的脈象。再仔細審視症狀,大概就不會出錯。至於陽性症狀出現陰性脈象,陰性症狀出現陽性脈象,難以分辨該如何處理,那就是屬於疫病,與一般的寒病和溫病治療方法不同了。
寒本來是陰邪,為什麼傷寒的病症中又有中風呢?溫本來是陽邪,為什麼溫病的病症中,又有濕溫呢?要知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寒病中傷寒是主要的,中風是次要的。溫病中風溫是主要的,濕溫是次要的。濕溫和傷寒相對待,風溫和中風相對待。而疫病有寒有溫,溫疫是常態,寒疫是變態。了解常態、了解變態,了解相對待,了解主次,就可以談論陰陽互根的道理了!那些固守於片面的人,不是不敢用寒涼藥,就是一概使用溫補藥。他們有沒有想過偏寒偏熱的病症,並不多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