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六 (3)
卷六 (3)
1. 寒劑類
元參(反藜蘆。),味甘苦鹹。甘能滋陰,苦能清火。因其味甘故降,性亦緩。《本草》言惟鹹入腎經,不知其尤走肺臟,故退無根浮游虛火,散周身經絡熱壅,逐頸項喉咽痹毒,驅男子傳屍骨蒸,解溫病潮熱晚來,及煩躁懊憹發斑,療婦人產乳余疾,並腸中血瘕蒸堅,補腎水滋陰明目,祛勞嗽痰血渴煩。(腎脈貫肝膈,循喉嚨,系舌本。腎虛則真陰失守,孤陽飛越,此喉痹咽腫,痰嗽吐衄之所由來也。骨蒸潮熱亦本於此。元參壯水以制火,故並治之。元參、麥冬、生地、白芍、丹皮大劑煎湯,磨犀角汁兌飲,治熱嗽痰血甚驗。)
白話文:
元參
(禁忌:藜蘆。)
元參的味道甘苦鹹。甘能滋陰,苦能清火。因為它味甘所以性降,藥性也緩和。
《本草》記載元參只入腎經,卻不知道它更能入肺臟,因此能退散虛浮的無根之火,散去周身經絡的熱氣壅塞,驅逐頸項喉嚨咽喉的痺毒,治療男子傳染性的骨蒸發熱,解溫病的潮熱、傍晚發熱、煩躁、懊惱、發斑,治療婦女生完孩子後留下的疾病,以及腸中血塊、瘕積、堅硬腫塊,補腎水、滋陰明目,治療勞嗽、痰血、口渴煩躁。
(腎經脈貫穿肝臟和膈肌,沿著喉嚨,連接到舌根。腎虛則真陰不能守住,孤陽就會外溢,這就是喉嚨痺痛、咽喉腫脹、痰嗽、吐血的原因。骨蒸潮熱也是源於此。元參能壯水以制火,所以能夠治療這些病症。元參、麥冬、生地、白芍、丹皮大量煎湯,再磨犀角汁兌著喝,治療熱嗽、痰血效果甚好。)
沙參(反藜蘆。),味甘苦,氣薄體輕,性微寒。除邪熱,專清肺,兼益脾、腎,滋養肝血,散遊風瘙癢,消癰瘍瘡腫,療胸痹止頻驚,除疝疼心腹疼。但性緩力微,難勝專任。易老曰: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特以其甘涼而和,補中益氣,故有是論。若言對待人參,相去天淵。(沙參一兩,阿膠五錢,大劑煎飲,治虛勞久嗽肺痿。《局方》沙參五錢水煎,治肺熱咳嗽。)
苦參(反藜蘆。),味苦,性寒,沉也,陰也。入胃、大腸、肝、腎。主腸風下血,及熱痢刮疼難當,療溫病狂亂,致心燥結胸垂死,(酒煎一兩,能吐天行溫毒。)赤癩眉脫,驅風除濕有力,(訒庵云:鄭奠一用苦參、蒺藜,倍胡麻,治大風癩疥屢有愈者。)黃疸食勞,失飢過飽所致,(苦參、龍膽草等份為末,牛膽汁和丸,如桐子大,漸服五、七、九丸,日三次,生大麥芽汁送下,甚驗。)並一切癰瘍風熱斑疹。(皂角四兩,水揉濾汁,入苦參末二兩和丸,溫水送下錢余,治通身風疹痹疼不可忍,即近隱處皆然者,亦多痰涎,夜不能臥,甚驗。)
白話文:
沙參(反藜蘆。)味道甘甜微苦,氣息淡薄,質地輕盈,性質微寒。能去除邪熱,專門清肺,兼益脾、腎,滋養肝血,散發遊走風寒瘙癢,消散腫脹潰瘍和瘡腫,治療胸中憋悶疼痛和頻繁受驚,去除疝痛和心腹疼痛。但是性質緩和、力道微弱,難以承擔專責。易老說:人蔘補五臟之陽,沙蔘補五臟之陰。特別是它的味道甘甜涼爽而協調,補中益氣,因此有這樣的說法。如果說與人蔘相比較,那就天差地別。(沙參一兩,阿膠五錢,大量煎服,治療虛勞久咳肺癆。《局方》沙蔘五錢水煎,治療肺熱咳嗽。)
苦參(反藜蘆。)味道苦,性質寒涼,沉降,屬陰。歸入胃、大腸、肝、腎經。主治腸風下血,以及熱痢絞痛難以忍受,治療溫熱病狂亂,引起心煩燥熱胸部壓悶垂死(用酒煎服一兩,能吐出時行溫熱疫毒。)赤癩脫眉,驅風除溼有力(訒庵說:鄭奠經常用苦參、蒺藜,倍用胡麻,治療大風癩疥,經常治癒。)黃疸和飲食勞累,飢餓過度或飽食引起的(苦參、龍膽草等份研成細末,牛膽汁和丸,如桐子大小,逐漸服用五、七、九丸,一日三次,用生大麥芽汁送服,非常有效。)以及一切腫脹潰瘍的風熱斑疹。(皁角四兩,用水揉搓濾出汁液,加入苦參末二兩和丸,用溫水送服錢餘,治療全身風疹痹痛難以忍受,即使是隱蔽部位也同樣,而且還有痰涎,夜不能寐,非常有效。)
黃連(川出。),味苦,大寒,味厚氣薄。諸涼藥皆潤,而此獨燥,降中微升,陰中微陽,專瀉諸火。(古方有黃連解毒湯。)火在上米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而嘔者薑汁炒,火而伏者鹽水炒。吳茱萸炒止疼,陳壁土炒止瀉。同大黃治溫病邪熱,同枳實除宿食火脹,同花粉消痰熱煩渴,同廣木香治滯下瀉利腹疼,同吳茱萸治肝熱吞吐酸水。(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名左金丸。)清肝涼血,和胃厚腸,涼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散陰戶腫疼,驅食積熱疳,去惡瘡癰腫,除濕熱鬱煩,善消痔漏,亦治火眼。解烏、附、巴豆毒,瀉血氣痰食火。若虛火犯之,反從火化助熱。(仲景諸瀉心湯用之。)
白話文:
黃連(四川道地藥材),味苦、性大寒,藥性濃厚,藥氣薄弱。其他涼性藥物多是潤澤的,而黃連獨自乾澀,降氣略有升提作用,陰性中略帶陽性,專門清瀉各種虛火。(古代有「黃連解毒湯」的方劑。)
虛火在上,用米酒炒黃連;虛火在下,用童便炒黃連;虛火引起嘔吐的,用薑汁炒黃連;虛火隱伏的,用鹽水炒黃連。
吳茱萸炒黃連可止痛,陳壁土炒黃連可止瀉。
黃連和大黃一起使用,可治療溫熱病的邪熱;黃連和枳實一起使用,可去除積食引起的火熱脹滿;黃連和花粉一起使用,可消痰熱煩渴;黃連和廣木香一起使用,可治療腹瀉腹痛;黃連和吳茱萸一起使用,可治療肝熱引起的吐酸水。(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稱為「左金丸」。)
黃連清肝涼血,和胃厚腸,涼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散陰戶腫痛,驅除食積熱疳,消去惡瘡癰腫,去除濕熱鬱煩,善於消除痔漏,也可用於治療火眼。
黃連可解烏頭、附子、巴豆等藥物的毒性,瀉除邪熱痰食之火。但如果虛火侵襲黃連,反而會被火化而助熱。(仲景的各種「瀉心湯」方劑中都使用了黃連。)
胡黃連,味苦,性寒。入肝、膽、心、胃。與黃連同功。治溫病痎瘧,骨蒸勞嗽,三消五痔,五心煩熱,火毒血痢,(同烏梅、伏龍肝等份為末,茶清調服。)明耳目益顏色,療胎蒸虛驚,除五疳蟲熱。(胡黃連、黃連等份,丹砂減半,入豬膽內煮熟,取出,加蘆薈同連數,麝少許,糯米粥丸服。)
黃芩,味苦,氣寒。氣輕於味,降而能升,陰中微陽。枯者入肺,條者入大腸。欲其上酒炒,欲其下生用。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水,定喘止嗽,解溫疫熱毒,退往來寒熱,清咽利膈,尤祛肌表之熱,故治赤眼斑疹,鼠漏瘡瘍;條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大腸秘結,便血漏血。胎因火動不安,酌佐砂仁、白朮。腸因火滯為疼,可加黃連、厚朴。(仲景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白話文:
【胡黃連】,味道苦,性情寒涼。歸入肝、膽、心、胃經。功效與黃連相同。主治溫熱病邪引起的瘧疾、骨蒸勞嗽、三消五痔,五心煩熱,火毒引起的痢疾。(與烏梅、伏龍肝等分研成細末,用茶水調服。)還可以明目益色,治療胎熱虛驚,清除五疳蟲熱。(胡黃連、黃連等分,丹砂減半,放入豬膽中煮熟,取出後,加入蘆薈同黃連數量,麝香少許,糯米粥丸服。)
【黃芩】,味道苦,氣性寒涼。氣輕於味,既能下降又能上昇,是陰中帶有微陽的藥物。乾枯的黃芩歸肺經,條狀的黃芩歸大腸經。想要黃芩的功效向上達,則炒熟後使用;想要黃芩的功效向下走,則生用。乾枯的黃芩能清除上焦之火,消痰利水,定喘止咳,解溫疫熱毒,退除往來寒熱,清咽利膈,尤其能祛除肌表之熱,因此可治療赤眼斑疹,鼠漏瘡瘍;條狀的黃芩能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大腸祕結,便血漏血。若胎因火動不安,可酌情佐配砂仁、白朮。(仲景的黃芩湯用於治療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黃柏,味苦微辛,大寒。陰中微陽,善降三焦之火。但其性多沉,專入足少陰本經,為足太陽、厥陰之引經也。清胃火嘔噦蛔蟲,除伏火骨蒸煩渴,去腸風熱痢下血,逐二便邪火結淋,上可解熱渴口瘡,喉痹癰瘍,下可去足膝濕熱,疼痛痿躄。(黃柏、蒼朮名二炒散,治下焦濕熱。)總之,寒潤降火最速。本草言其制伏龍火,補腎強陰。然吾謂龍火豈沉寒可制,水枯豈苦劣可補?陰枯水涸,得降愈亡,撲滅元陽,莫此為甚。水未枯而火盛者,用以抽薪則可;水既枯而發熱者,用以補陰實難。當局者勿泥柴胡,認為補劑。瀉膀胱邪火,利小便熱結,降下焦濕腫,治痢疾便血。但脾虛胃弱者,宜慎用之。脈滑大有力,鹽水炒用。
白話文:
黃柏具有苦味和微辛味,性大寒。它屬於陰性,但帶有微弱的陽性,能有效降低三焦虛火。然而,黃柏性質偏沉,主要作用於足少陰腎經,同時可以引導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厥陰肝經。它能清胃火,治療嘔吐、呃逆和蛔蟲感染;祛除內伏之火,減輕骨蒸潮熱和口渴;止腸風熱痢,緩解下血;驅除大小便邪火引起的結淋;向上可解熱渴,治療口瘡、喉痹和癰瘍;向下可祛除足膝濕熱,減輕疼痛和痿痺。因此,黃柏、蒼朮並稱為二炒散,可用於治療下焦濕熱。總之,黃柏具有寒潤降火之功效,作用迅速。本草記載其能降伏龍火,補腎強陰。但我認為,龍火豈能被沉寒之性所制,水枯豈能靠苦寒之物補充?陰液枯竭、水液耗損,再用降火之劑只會讓病情惡化,撲滅元陽之火,莫此為甚。如果水液未枯而火氣旺盛,可以使用黃柏抽薪降火;但如果水液已枯而發熱,使用黃柏補陰很難奏效。臨牀上,不要將黃柏誤認為補劑。它能瀉膀胱邪火,利小便熱結,降下焦濕腫,治療痢疾便血。但脾胃虛弱者,應慎用。脈象滑大有力時,可以鹽水炒用黃柏。
知母(酒、鹽水炒。),味苦辛,氣寒,氣味俱薄,性沉而降,陰也。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益氣,漏無根之浮火,退有汗之骨蒸,潤肺解渴,消痰止嗽。治傷寒煩躁,療溫病大熱,利二便,清浮腫。按:本草言其滋陰,又言滋化源者,正因苦寒滅火以救腎水,不致於涸耳。與黃柏略同,非真補腎也。(時珍曰:知母佐黃柏,有金水相生之義,但黃柏入血分,知母入氣分,各一兩,肉桂二錢為末,煉蜜丸,名滋腎丸,治下焦積熱小便不通。此東垣治王善夫方也。)
白話文:
知母性寒味苦辛,藥性沉降,善於清熱瀉火,滋潤肺腎,可治傷寒煩躁、溫病發熱、口渴、咳嗽、浮腫等症。它能滅火以救腎水,與黃柏功效類似,但並非真正補腎。
梔子,味苦,性寒,味厚氣浮。輕飄像肺,色赤入心。瀉心、肺邪熱,屈曲下行,而三焦之鬱火以解,則熱厥心疼以平,吐衄痢血以息,及心煩懊憹不眠,五疸五淋,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疱皶瘡瘍悉除。留皮除熱在肌表,去皮卻熱在心腹。仲景因氣浮而苦,極易動吐,合淡豆豉用為吐藥,以去上焦之滯痰。《本經》謂其治大小腸及胃中熱,丹溪謂其解鬱熱行結氣,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出。(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清而化,膀胱為津液之府,故小便得以出也。)余謂助以佐使,治各不同。加茵陳除濕熱黃疸,加豆豉除煩躁不眠,加厚朴、枳實除煩滿,加陳皮、生薑除嘔噦,加生薑汁除心胃久疼,加延胡索除疼因血結。又止霍亂轉筋,去目赤癰癤。炒黑尤清肝、胃之火,解鬱止血,服末治吐,吹鼻治衄。
白話文:
梔子,味道苦,性質寒冷,氣味濃烈且浮動。其性質輕盈,如肺部般;顏色赤紅,入心經。能瀉除心、肺的邪熱,具有彎曲下行的特點,能疏解三焦的鬱積之火,從而平息熱厥、心痛,緩解吐血、衄血、痢疾等症狀,也能治療心煩、懊惱、失眠、五疸(黃疸、赤疸、黃疸、青疸、黑疸)、五淋(小便不利、小便淋漓、小便灼熱、小便澀痛、小便不通)、口渴、目赤、紫癜、皮膚病、瘡瘍等。保留外皮可清熱於肌表,去皮則清熱於心腹。張仲景認為梔子氣浮而苦,容易引發嘔吐,因此常與淡豆豉搭配使用,作為催吐藥,以清除上焦的痰氣阻滯。《本經》記載梔子能治療大、小腸及胃中的熱症,丹溪稱其能解鬱熱,通結氣,性質彎曲下行,能強力降火,從小便中排出。(不直接利尿,而是清肺。肺部清利化氣後,膀胱作為津液的儲藏所,就能順利排尿。)我認為梔子可輔以佐藥,具備不同療效。加入茵陳能除濕熱黃疸,加入豆豉能除煩躁失眠,加入厚朴、枳實能除煩滿,加入陳皮、生薑能除嘔吐,加入生薑汁能除心胃久痛,加入延胡索能除因血結引起的疼痛。梔子還能止霍亂、轉筋,消除目赤、癰癤。炒黑後尤其能清肝、胃之火,解鬱止血,服用藥末可治吐,吹鼻可治衄血。
連翹(去心。),味苦辛,氣寒,氣味俱薄,輕清升浮,陽中有陰。入手少陰、手足少陽、陽明。瀉心經客熱殊功,降脾胃濕熱神效。去寸白、蛔蟲,通月水五淋。以其味苦輕,故達肌表,散癰毒斑疹,瘡家號為聖藥。以其氣辛散,故走經絡,通血凝氣滯,結聚所不可無。(河間雙解、涼膈俱用之。)
青黛(波斯者良,次則福青。),味甘苦,性寒。入肝、脾。除鬱火,解熱毒,散腫硬,(同馬齒莧搗,敷一切濕熱瘡。)止血痢,療傷寒、溫病發斑,面黃鼻赤耳聾,目直視,治小兒疳瘡蟲瘦,驚癇狂邪稠痰,唇焦渴。(青黛散治發頤,及兩腮腫硬。青黛一錢,甘草、蒲公英二錢,銀花五錢,瓜簍半個,酒煎。)
白話文:
連翹:
去中心。味道苦辛,性寒,氣味都很薄,輕清而容易上升,陽中有陰。歸經入少陰經、手足少陽經、陽明經。瀉清心經的熱邪功效顯著,降解脾胃濕熱特別有效。驅除蛔蟲,通調月經和五淋。因為它味道苦而輕薄,所以能到達肌膚表面,散發癰毒、斑疹。醫治瘡瘍的聖藥。因為它氣味辛散,所以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不可缺少於化解結聚。
青黛:
波斯的最好,其次是福青的。味道甘苦,性寒。歸經入肝經、脾經。清除鬱火,解熱毒,散腫硬。(與馬齒莧搗碎,敷於一切濕熱瘡。)止血痢,治療傷寒、溫病發斑,面色發黃、鼻赤、耳聾,眼睛直視,治療小兒疳瘡蟲瘦,驚風抽搐、狂躁、痰多,嘴脣焦渴。(青黛散治療發頤,以及兩腮腫硬。青黛一錢,甘草、蒲公英各二錢,銀花五錢,瓜簍半個,用酒煎服。)
白頭翁(近根有白茸,得酒良。),味苦,性寒。堅骨涼血,入陽明血分。主火毒血痢,(仲景白頭翁湯。)溫瘧發狂,癥瘕積聚,瘰癧吐衄,齒骨疼痛,男子偏疝,小兒禿膻。
石蓮子(去殼。),味苦,性寒。入心、胃、膀胱。主噤口痢,(濃煎石蓮湯,磨入沉香汁。)及濕熱滲入膀胱,而為遺濁淋瀝,清心除煩,開胃進食。(按:噤口痢由元氣虛脫,大便頻數,心氣與胃不安故也。得石蓮以通心氣,而胃氣自開矣。)
白話文:
白頭翁,根部有白色絨毛,用酒浸泡效果更好,味苦性寒,能堅固骨骼、涼血,作用於陽明經血分。主治火毒血痢(仲景的白頭翁湯),溫瘧發狂,癥瘕積聚,瘰癧吐衄,齒骨疼痛,男子偏疝,小兒禿膻。
石蓮子,去殼食用,味苦性寒,入心、胃、膀胱經。主治噤口痢(濃煎石蓮湯,磨入沉香汁),以及濕熱滲入膀胱,導致遺濁淋瀝,還有清心除煩、開胃進食的作用。
川楝子(漿水煮,去核。),味苦,氣寒,有小毒。舒筋,治臟毒下血,炒末蜜丸,大米飲下。療腎消膏淋,(同茴香炒,等份為末,溫酒調下。)尤導小腸、膀胱之熱,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主藥。(按:疝氣初起,未有不因內虛外襲,留而不行,其病則實。然必先疏泄其氣,所謂通則不滯不疼矣。若驟加補益,入腹攻心,變成危證。古人用五苓散加楝子、橘核、茴香,少加木通、檳榔,立方之工穩極矣。)兼治傷寒、溫病熱厥熱狂,心疼腹疼,療瘍疥,殺三蟲。《夷堅志》曰:楝根白皮濃煎,入麝少許,治消渴有蟲耗其津液者,下其蟲而渴自止。(合烏梅、生薑、使君子,或煎或丸服,諸蟲皆下。)
白話文:
川楝子(用漿水煮,去核。)味道苦,性質寒,有小毒。舒緩筋骨,治療臟腑中毒引起的便血,炒成粉末蜜丸,用大米水送服。治療腎虛引起的消渴症,腫脹,淋證。(和茴香一起炒,等分為粉末,用溫酒調服。)特別能引導小腸和膀胱的熱氣,引導心包裡面的相火下降,通利小便,是治療疝氣的要藥。(註:疝氣開始發作時,沒有不是因為內虛外邪,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積聚而引起,所以它的病屬於實証。但是必須先疏泄氣機,所謂通則不滯不痛。如果突然加用補益藥物,會入腹攻心,導致危急情況。古人用五苓散加上川楝子、橘核、茴香,少加木通、檳榔,這個方子的配伍穩重周全。)兼治傷寒、溫病發熱、神昏、熱狂,心痛、腹痛,治療潰瘍、疥瘡,殺死蛔蟲、蟯蟲、絛蟲。《夷堅志》說:川楝根的樹皮煎濃,加入少許麝香,治療消渴症,是因為有寄生蟲消耗津液引起的,服用後能排出寄生蟲,消渴自然也就好了。(和烏梅、生薑、使君子一起,煎服或製成丸劑服用,各種寄生蟲都能排出。)
牛蒡子(酒蒸。),味苦,氣平,性寒。入十二經絡,主風濕癮疹盈肌,退風熱咽喉不利,散瘰癧瘡瘍諸腫之毒,利手足腰膝凝滯之氣,潤肺止嗽,降氣消痰,其性通散。溫酒調末,每服二錢,祛齒牙蟲疼,消面目浮腫。
青蒿,味微苦,性微寒,氣清香。童便熬膏,退骨蒸勞嗽,治虛勞之聖藥也。世以茵陳蒿代之,大混。(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灰等份,淋汁熬膏點之甚效。)
茵陳蒿,味苦,性寒。入脾、胃、膀胱。利濕清熱,專治疸黃,佐用梔子。黃而濕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乾澀,再加涼潤。惟陰黃一證不治。(黃疸、谷疸、酒疽、黃汗疸、女勞疸。亦有蓄血發黃,不盡脾胃濕熱。女勞疸必屬腎虛。酌用四物、茜紫、六味、知柏壯其水,四君培其氣,隨證加利濕清熱藥自效。)痰火濕熱瀉痢固宜,寒熱痎瘧發黃尤效。(仲景茵陳蒿湯。)
白話文:
牛蒡子(用酒蒸過),味道苦,性質平,寒涼。作用於十二經絡,主治風寒濕疹長在皮上,退散風熱導致咽喉不適,散除瘰癧瘡瘍等腫毒,疏通手足腰膝氣血凝滯,滋潤肺部止咳,消氣化痰,性質能通利散結。用溫熱的酒調服粉末,每次兩錢,能止牙痛,消退臉部浮腫。
青蒿,味道略苦,性質微寒,氣味清香。用童便熬製成膏,能退熱止咳,治療虛勞的良藥。一般用茵陳蒿代替,效果相去甚遠。(鼻中息肉,可用青蒿灰和石灰等分,浸汁熬膏點在患處,效果很好。)
茵陳蒿,味道苦,性質寒涼。作用於脾、胃、膀胱。利濕清熱,專治黃疸,輔助使用梔子。黃疸且濕氣重腫脹,再加入滲利藥;黃疸且乾燥,再加入涼潤藥。只有陰虛導致的黃疸不適用。(黃疸、谷疸、酒疽、黃汗疸、女勞疸。也有因積血導致黃疸,不完全是脾胃濕熱。女勞疸一定是腎虛。酌情使用四物、茜紫、六味、知柏來補腎,四君來補氣,根據症狀加入利濕清熱藥即可見效。)痰火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本就適用,寒熱瘧疾導致的黃疸也尤其有效。(仲景的「茵陳蒿湯」。)
山豆根(廣出者佳。),味苦寒。瀉心火以保肺金,而大腸之風熱亦清。主喉癰喉風,齦疼齒疼,熱咳喘滿,下痢腹疼,療人馬之急黃,治蛇狗之咬傷。(桔梗甘草湯加山豆根、元參、荊芥穗、防風,治咽喉齦齒腫疼甚驗。)
防己(車前草對蒸曬乾,以心花黃色為佳。),味辛苦,氣寒。入十二經。尤善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療風濕手腳攣疼拘急,口眼喎斜,止嗽清痰,利大小便。惟十二經真有濕熱壅閉,及膀胱積熱下注腳氣,誠為要藥。但臭味拂人,妄用令人減食。木、漢二種,木主風,漢主水,為不同。(腳氣乃寒濕鬱而為熱,治以防己為主藥。濕加蒼朮、木瓜,熱加芩、柏,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疼連脅加龍膽,疼連臂加桂枝、靈仙,衝心加檳榔,不可驟補。)
白話文:
山豆根(廣泛生長的較好),性味苦寒。瀉心火以保護肺金,也能清大腸風熱。主治喉嚨發炎腫脹、喉嚨風熱、牙齦疼痛、牙疼、熱咳喘促、胸悶腹脹、下痢腹痛,治療人馬的黃疸,治療蛇狗咬傷。(桔梗甘草湯中加入山豆根、元參、荊芥穗、防風,治療咽喉、牙齦、牙齒腫痛非常有效。)
防己(車前草對著陽光蒸曬至乾燥,以心花呈黃色為佳),性味苦辛,氣性寒。歸十二經。尤其擅長治療腰部以下至足部濕熱腫脹嚴重,治療風濕性手腳抽搐疼痛拘急,口眼歪斜,止咳化痰,利尿通便。只有十二經確實有濕熱瘀阻,以及膀胱積熱下注腳氣,纔是防己的當用之藥。但氣味難聞,亂用會讓人食慾減退。木防己、漢防己兩種,木防己主治風病,漢防己主治水病,使用上有區別。(腳氣是由寒濕鬱結而成熱,以防己為主藥治療。濕氣加蒼朮、木瓜,熱氣加黃芩、柏子仁,風氣加羌活、萆薢,痰氣加竹瀝、南星,活血加四物湯,大便不暢加桃仁、紅花,小便不暢加大牛膝、澤瀉,疼痛連及脅部加龍膽,疼痛連及手臂加桂枝、靈仙,衝心加檳榔,不可貿然補氣。)
石膏,味辛甘,氣大寒,氣味薄,體沉重。生用速,煅用緩,降而能升,陰中有陽。以其寒散清肅,故祛肺胃三焦之火,辛能清肺解肌,最逐溫熱暑濕而除頭疼。甘能緩脾益氣,極善生津止渴而卻煩熱。邪火盛不食,胃火盛多食,皆其所長。陽明熱牙疼,太陰火痰喘,尤當速效。(仲景有白虎湯。景岳玉女煎,滋少陰之水,瀉陽明之火,良方也。)
香薷,味苦、辛,香散氣輕,有徹上徹下之功。療霍亂中脘絞疼,治傷暑小便澀難,清肺熱撥濁四陰,降胃火鬱滯潛解,去口臭水腫,亦消除煩熱。麻黃為冬月發汗要藥,香薷為夏天散暑良劑。(《局方》香薷飲:香薷、白扁豆、厚朴、黃連等份。水煎,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濕加茯苓、木瓜,虛加人參、白朮、陳皮、炙甘草,名十味香薷飲。)
白話文:
石膏:味道辛甘,性大寒,氣味輕薄,性質沉重。生用效果迅速,煅用效果較緩。既能下降,又能上升,性質陰中寓陽。由於其寒涼清肅,所以能清退肺、胃、三焦的火熱。辛能清肺解肌,最能驅除時令溫熱、暑濕,緩解頭痛。甘能緩健脾氣,善於生津止渴,驅除煩熱。邪火過盛時不想吃東西,胃火過盛時反而想吃東西,這些都是石膏的顯著功效。陽明熱造成的牙痛,太陰火造成的痰喘,用石膏治療尤為快速有效。(仲景有「白虎湯」一帖。景嶽的「玉女煎」一帖,滋養少陰之水,瀉除陽明之火,也是良方。)
香薷:味道苦、辛,香氣濃烈,氣味輕散,具有通暢上下的功效。治療霍亂中脘疼痛,治癒中暑引起的小便困難,清肺熱驅除四陰的濁氣,降低胃火,緩解鬱滯,消除口臭水腫,也能消除煩熱。「麻黃」是冬季發汗的要藥,而香薷是夏季解暑的良藥。(《局方》的「香薷飲」一帖:香薷、白扁豆、厚朴、黃連等份。水煎,治療中暑發熱,口乾心煩。如有濕熱,加茯苓、木瓜。如有氣虛,加人參、白朮、陳皮、炙甘草,稱為「十味香薷飲」。)
栝樓實(反烏頭,連皮、子、瓤搗用,單用子誤也。),味甘,氣寒,味厚氣薄,性沉降,陰也。降胸膈結滯痰涎,開脾胃熱鬱氣閉,解消渴,定喘脹,滑大便,療胸痹。(仲景有瓜蔞薤白白酒湯。)本草言其又能補氣治虛勞,恐未必然。天花粉即栝樓根也。酸能生津,甘不傷胃,微苦微寒,降火清金,陰中陽也。大宜虛熱人,最涼心肺渴熱,大降膈上熱痰,消癰腫排膿,散跌僕瘀血,除狂熱雜疾,(雜疾者,雜氣之疾也,即所謂溫病也。)去胃熱黃疸,潤枯燥利水道,止小便數,尤滌胸中鬱熱垢膩,為消渴之聖藥。(古人治消渴多用之。小柴胡湯以天花粉易半夏,仲景治少陽證口渴者。)
白話文:
中藥材「栝樓實」(注意它不能和「烏頭」一起使用,使用時要連皮、籽、肉一起搗碎來用,單獨使用它的籽是不對的)。它的味道是甜的,屬性偏寒,味道濃厚但氣味較淡,性質偏向沉降,屬於陰性。它可以幫助清除胸膈間的積痰,開解脾胃中的熱氣及氣滯,治療口渴症狀,穩定喘息脹滿的情況,使大便通暢,還可以治療胸痛。
張仲景有一個方劑叫做「瓜蔞薤白白酒湯」。另外,有些本草書籍提到它可以補氣、治療虛弱疲勞,但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準確。「天花粉」是栝樓的根部,因為帶有酸味,所以能促進唾液分泌,甜味又不會傷害胃,且略帶苦味和寒性,能降火並清肺,屬於陰中帶陽的特性。非常適合虛熱體質的人,對於心肺燥熱引起的口渴特別有效,能大幅減少膈膜上方的熱痰,消除腫塊並排出膿液,分散跌打損傷所造成的瘀血,去除因各種雜亂病氣引起的熱性疾病(這些熱性疾病就是通常所說的溫病),消除胃熱導致的黃疸,滋潤身體並促進水分代謝,同時還能止住頻繁的小便,特別擅長清除胸中的熱氣及黏膩感,對於治療口渴症有著卓越的效果。
古人在治療口渴症時常常用到天花粉。在「小柴胡湯」這個方劑中,有人會用天花粉來取代「半夏」,這是根據張仲景用來治療少陽經絡問題時伴隨口渴情況的方法。
馬兜鈴,味苦,性寒。陰中之陽,入肺經。主清肺,除咳痰氣喘,療血痔久瘻。按:兜鈴主肺金,何以治痔瘻?蓋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移熱於大腸,故有此證,清其里而表自清矣。(馬兜鈴散治肺熱咳喘痰血,兜鈴錢半,阿膠、元參、生地、麥冬二錢,五味子、桔梗、甘草一錢,水煎服。)根名青木香,下氣甚速,散氣最捷。
枇杷葉(去毛,蜜炙。),味苦,性平。清金和胃而下氣,氣下則火降痰消,而熱咳嘔逆煩渴之證悉平。(訒庵曰:一婦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成癆,用枇杷葉、款冬、紫菀、桑白皮、杏仁、木通等份,大黃減半,煉蜜丸,早晚噙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白話文:
馬兜鈴,味道苦,性寒。它是陰中的陽,進入肺經。主要用於清肺,去除咳嗽、痰、氣喘,治療血痔和久瘻。按:馬兜鈴主要作用於肺部,為何能治療痔瘻呢?因為肺與大腸相互關聯,肺的熱氣會轉移到大腸,因此有這種證狀,清理內部後,外部自然會好。(用馬兜鈴散可以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喘息和痰血,配方是:馬兜鈴半量,阿膠、元參、生地、麥冬各兩錢,五味子、桔梗、甘草各一錢,水煎服用。)根部稱為青木香,能迅速平喘下氣,散氣效果最好。
枇杷葉(去毛,蜜炙後使用),味道苦,性平。能清金、和胃並下氣,氣下則火降,痰消,熱咳、嘔逆、煩渴的症狀都能平息。(訒庵說:有位婦人因為肺熱而經常咳嗽,感覺像被火灼燒,體重減輕,出現消瘦,使用枇杷葉、款冬、紫菀、桑白皮、杏仁、木通等量,將大黃用量減半,製成蜜丸,早晚各含化一丸,未用完就已經痊癒。)
金銀花,味甘,氣寒。白入肺,黃入脾。大益氣血,久服輕身延年。補虛止渴,療水瀉腸澼血痢,(濃煎湯入蜜服,佐他藥兼用最良。兼理風氣,除濕氣,尤主化毒,專治癰疽,銀花五兩,甘草一兩,酒煎,日三服盡,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毒自消矣。)未成則散,拔毒功深,已成則潰,回生力大。此有益無損之藥也,世多忽之。
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入脾、胃、腎。擦牙烏髭發,通淋稱妙品。潰堅腫,消結核,屢著奇功。解食毒,散滯氣,每臻神效。(蒲公英五兩,同金銀花或藤,取汁入酒,日三服盡,治乳癰。)按:蒲公英花黃屬土,質脆,斷之有白津,(塗狐尿剌。)莖如蔥管而細,四時常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稟天地中和之性,故善解毒。又名地丁者,以其消疔毒也。(白汁點之。)
白話文:
金銀花
味道甘甜,性寒。白色入肺,黃色入脾。能大補氣血,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既能補虛止渴,也能治療水瀉、腸炎和血痢。(濃煎其湯水,加入蜂蜜服用,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效果最佳。又能調和風氣,祛除濕氣,尤其擅長解毒,專治癰疽。金銀花五兩,甘草一兩,用酒煎服,每天服用三次,直到大小腸通利,表明藥力已到,毒素會自行消散。)未成膿的膿腫有散毒作用,拔毒能力很強;已經成膿的膿腫有化腐生肌的作用,恢復能力很強。這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藥物,但世人多不重視。
蒲公英
味道甘苦,性寒。入脾、胃、腎經。擦牙能烏髮生鬚,利尿通淋是它的妙用。能消散堅腫、結核,屢建奇功。解食物中毒,散滯氣,效果神奇。(蒲公英五兩,與金銀花或藤一起取汁,加入酒中,每天服用三次,可治療乳癰。)
註:蒲公英花黃色屬土,質地脆弱,斷開後有白色汁液(用於塗抹狐狸尿刺傷)。莖如蔥管般細,四季常開花,花謝後飛絮,絮中有種子,落地後就生長。具有天地中和的性質,所以善於解毒。又名「地丁」,是因為它能消滅疔毒。(用白汁點塗即可。)
龍膽草(甘草湯浸,曬乾。),味苦,性大寒。入肝、膽、膀胱、胃。止瀉痢,去腸中小蟲,卻驚癇,益肝膽二氣,退胃中伏火及溫病發黃,除下焦濕熱,並酒疸黃胖,驅客忤疳氣,療癰疽口瘡。酒浸輔佐柴胡,上治眼目赤疼,胬肉必加,醫瘴通用。(《局方》龍膽瀉肝湯:龍膽、黃芩、梔子、生地俱酒炒,木通、車前子、澤瀉、柴胡、當歸、甘草等份,煎服。利濕清熱瀉肝膽,諸方之準繩也。龍膽為末,以豬膽汁點溫酒,每調服一錢,治傷寒後盜汗。)
白話文:
龍膽草,用甘草湯浸泡後曬乾,味苦性寒,入肝、膽、膀胱、胃經。可以止瀉痢,驅除腸道寄生蟲,治療驚癇,增強肝膽之氣,退除胃中伏火和溫病發黃,清除下焦濕熱,包括酒疸黃胖,驅除客忤疳氣,治療癰疽口瘡。用酒浸泡後輔佐柴胡,可以治療眼目赤痛,胬肉必加,醫治瘴氣也通用。《局方》中的龍膽瀉肝湯,由龍膽、黃芩、梔子、生地(皆酒炒)、木通、車前子、澤瀉、柴胡、當歸、甘草等份組成,煎服。此湯利濕清熱瀉肝膽,是諸方之準繩。龍膽研末,以豬膽汁調溫酒,每次服用一錢,可以治療傷寒後的盜汗。
夏枯草,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主瘰癧癭瘤,療濕痹腳腫,肝虛目珠夜疼,(夏枯草、香附等份,甘草減半,水煎服。)兩眼冷淚羞明,散血破瘕,生肌解毒。按:夏枯草冬至生苗,三月開花,正厥陰風木主令,其為肝經之劑無疑矣。丹溪云:夏至即枯者,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
益母草(紫紅花者佳,白花不堪入藥,去老杆。),味辛苦,氣寒,性滑利。調婦人經胎產諸證,故有益母之名。安生胎,落死胎,生新血,行瘀血,消乳癰,散熱毒,除小兒疳痢,(水煎五錢,入蜜和服。)男婦下血,癮疹作癢,堪作浴湯,且善下水,又能消脹。本草又云:能益精輕身。按:血有瘀滯則胎不安,瘀去新生胎自安矣。故用其滑利之性則可,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益精輕身之說,殆不足信,惟其氣輕不甚消耗,故宜於胎產。若虛寒者宜忌。子名茺蔚,益精明目,行氣消瘀,療血脹血逆,心煩頭疼,但行中有補,較勝於草。(益母草花子一斤,柔桑條三斤,寸斷,慢火同煎濃汁,去粗熬膏,溫酒和服。益血明目,潤皮膚活筋脈,去攣疼瘙癢,男婦皆宜,並治紫、白癜風。)
白話文:
夏枯草
味道微苦、辛辣,性質微寒。歸入肝經。主治瘰癧(淋巴結腫脹)、癭瘤(甲狀腺腫大)、風濕痹痛、腳腫、肝虛導致的夜間眼睛疼痛。(夏枯草、香附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服。)
雙眼流淚畏光,散瘀血、消腫塊,生肌解毒。
**按:**夏枯草冬天至冬至生苗,三月開花,正值厥陰風木主政,無疑是肝經的藥物。丹溪(明代醫家朱震亨)說:夏枯草夏至時枯萎,因為它秉承純陽之氣,碰到陰氣就會枯萎。
益母草
(紫紅色的花好,白色的花不能入藥,去掉老莖。)
味道苦、辛,氣性寒涼,性質滑利。能調節婦女經期、胎產期的各種病證,因此有益母之名。
安穩胎兒,滑動死胎,生新血,活化瘀血,消乳癰,散熱毒,去除小兒疳痢。(水煎五錢,加入蜂蜜和服。)
男女下血、癮疹發作、瘙癢,可作為浴湯,且能利水消腫。
《本草》又說:益母草能益精輕身。
**按:**血瘀滯則胎不安,瘀血去除後新生胎就安了。因此用益母草滑利之性可以,但求其補益之效就不行了。益精輕身的說法,恐怕不足以相信,只有它氣性輕而不至於消耗過度,所以適合於胎產。如果虛寒體質者應忌用。
益母草的種子叫茺蔚,能益精明目,行氣消瘀,治療血脹、血逆,心煩頭痛,但行中有補,比益母草略勝一籌。(益母草花一斤,柔桑條三斤,切成寸段,用文火同煎成濃汁,去渣熬成膏,溫酒和服。益血明目,潤膚活絡,祛除抽搐疼痛、瘙癢,男女皆宜,並治療紫癜、白癜風。)
牡丹皮,味辛苦,氣寒,味薄氣輕,陰中陽也。入心、腎、心包、肝。瀉血中伏火,退無汗骨蒸,除產後滯血寒熱,祛腸胃蓄血堅癥,和血涼血而生血,定神志通月經,止吐衄療瘡癰,治驚癇搐溺,(皆因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隨火湧所致。)下胎胞住疼。本草言其善補而實無補性,但氣味和緩辛涼,善行血滯,滯去則瘀熱解勞蒸退,雖行滯而不峻也。(心藏神,腎藏志,心腎不足,則神馳而志衰。仲景八味丸用丹皮定神志也。)
桑白皮(蜜炙。),味甘辛,氣寒。入肺,升中有降,陽中有陰。辛瀉肺中伏火,甘故緩而不峻。止喘嗽唾血,解煩渴除痰。又水出高源,清肺亦能利水。(古方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水煎服,此瀉肺諸方之準繩也。)桑葉甘寒,入陽明經。燥濕涼血,去風明目,(帶露炒末,米飲下,止盜汗。經霜水煎,早洗眼,去風淚。)代茶治消渴。(扶桑丸:桑葉、黑芝麻等份為末,煉蜜丸。長服補腎養肝,去風勝濕,烏須明目效。)桑枝除風濕潤臟腑,壯筋骨明耳目。(桑枝煎:採桑條柔嫩者寸斷,五兩炒香,水煎日三服盡。治手臂攣疼,散腳氣,潤枯槁,去渴癢。許叔微曰:予病手臂疼數年,諸藥不效,服此數劑,尋愈。)
白話文:
牡丹皮
味苦辛而性寒,氣味清淡,陽氣潛藏於陰中。歸入心、腎、心包、肝經。
能清血中的熱毒,退燒出汗,消除產後血滯發熱,去除腸胃積血造成的堅硬症塊,活血涼血以生血,安定心神通利月經,止血止吐,治療瘡瘍,治驚癇抽搐小便不通(這些症狀皆因陰虛血熱,風火相激,痰隨熱湧所導致),下胎胞止痛。
《本草綱目》記載牡丹皮善於補益,但實際上並無補益作用,但氣味和緩辛涼,能疏通血滯,血滯去除後,瘀熱解除,勞熱退卻,雖能通滯但不峻烈。
(心藏神,腎藏志,心腎不足,則神魂不寧而意志消沉。仲景的「八味丸」使用丹皮來安定心神。)
桑白皮(用蜂蜜炙過)
味甘辛而性寒。歸入肺經,既有提升作用又有下降作用,陽氣中含有陰質。
辛味能清除肺中的熱毒,甘味緩和而不峻烈。止咳喘咯血,解除煩渴化痰。
又因水從高處流下,清肺也能利水。(古方「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水煎服,此方為治療肺熱的諸方準則。)
桑葉
味甘寒,歸入陽明經。
燥濕涼血,祛風明目。(帶露炒後磨成粉,用米湯送服,可止盜汗。經霜後水煎,早晚洗眼,可去風淚。)
代茶飲可治消渴症。(扶桑丸:桑葉、黑芝麻等份磨成粉,煉蜜製丸。長期服用可補腎養肝,祛風勝濕,烏鬚明目有效果。)
桑枝
祛風濕潤臟腑,強健筋骨明目。(「桑枝煎」:採集柔嫩的桑條,切成一寸長,五兩炒香,水煎每日三次,一次喝完。治手臂攣疼,散腳氣,潤澤枯槁,去渴癢。許叔微說:我患手臂疼數年,諸藥無效,服此方幾劑,很快痊癒。)
代赭石(火煅醋淬。),味苦辛寒,沉也,陰中陽也。入心包、肝。養血氣,平血熱。療小兒慢驚風,(冬瓜仁煎湯,調赭石末一錢服,自愈。與急驚實熱不同,若急驚風,則升降、涼膈,證須辨之。)並吐衄崩帶,產難胎動,及心下痞硬噯氣。(仲景代赭旋覆湯,取其重以鎮虛逆,赤以養陰血也。後人用治噎膈,因痰氣阻塞故。)
羚羊角(磨汁。),味苦鹹,性寒。入肝,併入心、肺。療風寒熱在肌膚,溫毒伏在骨間,驚夢狂越,魂魄不安,男女猝熱搐溺,產婦敗血攻衝,清心涼肝,舒筋明目,磨汁消怒菀於上,燒灰主食噎不通。(《本事方》羚羊角散,治妊娠中風,涎潮僵仆,口噤搐掣,名子癇。羚羊角磨汁,入當歸、茯神、黑棗仁、薏仁一錢,杏仁、防風、獨活、川芎六分,木香磨汁,入甘草三分,姜煎。)
白話文:
代赭石(經過火煅後用醋淬。)味道苦而辛辣,性質寒冷,既沉重又含有陽氣。歸經心包、肝。能養血益氣,平息血熱。治療小兒慢性驚風。(用冬瓜仁煎湯,調入代赭石末一錢服用,即可自愈。與急性驚風發熱不同,如果是急性驚風,則需要升降、涼膈,必須辨證。)以及吐血、衄血、崩帶、產難胎動,以及心下痞硬、噯氣。(仲景的代赭旋覆湯,取其沉重以鎮定虛逆,赤色以養陰血。後人用於治療噎膈,是由於痰氣阻塞所致。)
羚羊角(磨成汁。)味道苦而鹹,性質寒冷。歸經肝,同時也歸經心、肺。治療風寒熱在肌膚,溫毒潛伏在骨間,驚夢狂越,魂魄不安,男女猝然發熱、抽搐、小便不通,產婦敗血攻衝,清心涼肝,舒筋明目,磨汁消解胸中鬱怒,燒成灰主治食道梗塞不通。(本事方的羚羊角散,治療妊娠中風,涎液過多、肢體麻木不仁,口不能言、抽搐,名為子癇。用羚羊角磨汁,加入當歸、茯神、黑棗仁、薏仁一錢,杏仁、防風、獨活、川芎六分,木香磨汁,加入甘草三分,姜煎。)
犀角(磨汁。),味苦辛,氣寒,氣味俱輕,陽中陰也。其性走散而升,色黑功力在尖,涼心清肝,除胃中大熱,辟邪解毒,祛風利痰。時珍曰: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干之,飲食藥物必先入之。犀角之精華所聚,直入胃中,能解一切毒,療一切血,並治傷寒、溫病發狂發斑發黃,驚悸瞤惕譫妄之證。故傷寒熱毒表閉而非汗不解者,磨尖攙入發散藥中取汗,速如響應。今人止知犀角能解心胃熱,而不知其涼而升散,尤速於升麻也。《活人書》治吐衄血,用犀角地黃湯,無犀角代以升麻,蓋亦有理,朱二允非之,殊不盡然。但升麻純陽氣浮,有升無降;犀能分水,陽中有陰,升而能降,代治大小便下血則得矣。若吐衄恐血隨氣升,湧出不止,如氣平火不上炎者,亦可代。孕婦切忌之。
白話文:
犀角(研磨成汁使用),味道苦辛,性質寒涼,氣味都輕浮,屬於陽中帶陰之藥。它的藥性發散而上行,顏色黑色,藥力集中在尖端。它能清涼心臟、清肝火,去除胃中高熱、驅邪解毒、祛風化痰。
李時珍說:五臟六腑都從胃氣中攝取能量,外邪熱毒必定首先侵犯胃,飲食藥物也必定先進入胃中。犀角的精華聚集於胃中,能解一切毒、治一切血癥,也能治療傷寒、溫病所致的發狂、出斑、發黃、驚悸、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所以,傷寒熱毒表證閉阻,但不能發汗時,將犀角研磨成尖形,加入發散藥中,服用後能迅速出汗,效果如迅雷般顯著。
現在的人只知道犀角能解心胃之熱,卻不知道它寒涼而發散上行的藥性,比升麻還要迅速。《活人書》中治療吐血衄血,使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這也是有道理的。朱二允反對這種做法,但道理並不完全。因為升麻純屬陽氣浮揚,只有升發沒有下降;犀角能分化水液,陽中有陰,升而能降,用於治療大小便下血則有一定療效。但如果用於吐血衄血,恐怕血液會隨著氣機上行,湧出不止,如果氣平火不旺者,也可以代替使用。孕婦應避免使用。
童便,味鹹,氣寒,沉也,陰也。咸走血,寒涼血,故善清諸血妄行,吐衄能止,陰火自退。定喘促,降痰氣,解煩渴,利大小便,要之非用童便也,實則用本人小便耳。不然,《內經》何以謂之還原湯?《綱目》何以謂之輪迴酒乎?以自己之小便,治自己之病痛,入口下咽,引火下降甚速也。其如愚夫愚婦,執而不用何哉?(煉為秋石。反失其性。)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的文字是關於「童便」這種草藥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簡而言之,它說的是:童便是一種味道偏鹹、屬性較冷的草藥,可以幫助清理血液中的異常狀況,例如出血或熱症等問題;它可以減緩呼吸困難的情況,降低口乾舌燥的感受,並有利尿的效果。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提到的「童便」實際上是指病人自己的小便,而不是其他人的。因為用自己的小便來治療自己的疾病,能夠快速地把身體裡的火氣往下帶動,達到療效。然而有些人可能對這個觀念感到難以接受,因此會選擇不使用此法。另外,如果經過加工製造成秋石,可能會失去原本的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