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六 (4)
卷六 (4)
1. 熱劑類
附子(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中其毒者以犀角、黃連、甘草、黑豆煮湯解之,是其所畏者也。),生者味辛甘,醃者味辛鹹,性大熱,有大毒,陽中之陽。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除表裡沉寒,厥逆口噤,仲景有四逆湯。且能引火歸原,制伏龍火,(仲景有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善助參、耆成功,尤贊地、萸建效。無論表裡,但虛寒脈細無神者,皆當急用。(仲景有附子湯。)孕婦切忌之。川烏頭即春間所採附子之嫩小者,主中風洒洒出汗。(烏頭、梔子等份,鹽水煎服。治疝氣,內鬱熱而外束寒者。)側子,即附子旁出小顆,其性輕揚,主發散,為風疹及四肢發散要藥,反、惡、性味相類。辨附子製法:稽之古人,有單用童便煮者,有用薑汁、鹽水煮者,有用黃連、甘草湯煮者,有數味兼用制之者,其中宜否,最要詳辨。夫附子之性熱而剛急,走而不守,土人以鹽醃之,故其味鹹而性降。今人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熱性,以固元陽,以補脾胃,以行參、耆、地、萸等功。若制以黃連,則何以助其回陽?若制以鹽水,則更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則非唯更助其降,而脾胃大虛者,尿臭一入,極易動嘔,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令沉降尤速,何以達脾?唯薑汁一制,直中陰寒者用之最良。若常用而欲得其補性者,又不必用此。余意總不如用甘草,酌附子之多少對用,煮極濃湯,先浸三二日,剝去皮臍,切為四塊,再易甘草濃湯,浸三二日,捻之軟透,切為薄片,入鍋文火炒至將干,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乾,則過熟而無辣味,其熱性全失而無用矣。其所以必用甘草者,蓋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榮衛。此無他,不過濟之以仁而成其勇耳。若急用,則以麵裹而火炮者亦可。直中陰寒厥逆將危,緩不及待,則單用炮附,不必更用他法。夫天下之製毒者莫如火,火之製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氣遇火則失其氣,以味遇火則失其味,剛者革其剛,柔者革其柔。如但煮之極熟,全失辣味,狀若蘿蔔之可食矣,尚何補益之有?今人只知附子之畏,而不知過熟之無用也。
白話文:
附子(相反應: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斂)中毒者可用犀角、黃連、甘草、黑豆煮湯解毒,這些是附子所畏懼的藥物。
生附子味辛甘,醃製後味辛鹹,藥性大熱,有大毒性,是陽中至陽之藥。其藥性既浮揚又沉降,走而不守,能去除表裡沉寒、厥逆口噤等證。張仲景有「四逆湯」方。
附子還能引火歸原,制伏龍火(張仲景有「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方)。善於助補人參、黃耆,尤能發揮地黃、山茱萸的功效。不論表裡證,只要是脈細無神、虛寒證型,都應當緊急使用(張仲景有「附子湯」方)。孕婦應忌用。
四川烏頭即春季採收的附子的嫩芽,主治中風、灑灑出汗(烏頭、梔子等分,用鹽水煎服。治療疝氣,內鬱熱而外束寒)。
側子即附子旁生的小顆,其藥性輕揚,主發散,是治療風疹及四肢發散的要藥,反應、禁忌、藥性與附子相似。
附子的炮製方法:
稽考古人,有單用童便煮的,有用薑汁、鹽水煮的,有用黃連、甘草湯煮的,有用數味藥材合用來炮製的。其中是否適宜,最重要的是詳細辨別。
附子的藥性熱而剛烈,走而不守。土人用鹽醃漬,所以其味鹹而藥性下降。今人使用附子,正是需要它的熱性,來固護元陽,補益脾胃,發揮參、耆、地、萸等藥物的功效。如果用黃連炮製,如何能助附子回陽?如果用鹽水炮製,反而會助附子降性。如果用童便炮製,不僅會助附子降性,而且脾胃大虛之人,尿臭一入,極易引起嘔吐,藥物還沒入口就先受到其害,而且令附子沉降得更快,無法到達脾臟。
只有薑汁炮製,對於直中陰寒者最為適用。如果經常使用附子,想要得到它的補益作用,又不必用薑汁炮製。
我認為,總體而言,不如用甘草。酌情配伍附子,煮成極濃的湯藥,先浸泡三二日,剝去皮臍,切成四塊。再換用甘草濃湯,浸泡三二日,捻之軟透,切成薄片。放入鍋中用文火炒至將幹,口嚼仍有辣味,這樣纔算合適。如果炒得太乾,則過熟而無辣味,其熱性全失,就沒有用了。
之所以必須用甘草,是因為附子的藥性急,配伍甘草後才能緩和;附子的藥性有毒,配伍甘草後才能解毒;附子的藥性走,配伍甘草後才能益心脾;附子的藥性散,配伍甘草後才能調和榮衛。這沒有別的道理,不過是用甘草的仁厚來成就附子的剛烈而已。
如果需要急用,可用麵粉包裹附子後火炮。對於直中陰寒、厥逆將危,緩不及待的證型,則單用炮附,不必再用其他方法。
天下間最能去除毒性的就是火,用火去除毒性,是因為火能改變事物的性質。所以氣遇火則失去其氣,味遇火則失去其味,剛烈的變緩和,柔弱的變剛強。如果單純將附子煮得很熟,完全失去辣味,形狀像蘿蔔一樣可以食用,那還會有什麼補益作用呢?如今的人只知道附子的禁忌,卻不知道過熟的附子沒有用處。
肉桂,味辛甘,性大熱,陽中之陽。氣味沉重,專補命火,引火歸原。桂為木中王,故平肝,味甘故補脾生血。凡木勝剋土而無大熱者,用之極良。與參、附、地、萸同用,最降虛火,治元陽虧乏,陰虛發熱。(黃耆湯加肉桂為虛勞聖藥,二味加人參、甘草是也。)但善於動血墜胎,觀仲景治蓄血證,桃仁承氣湯用肉桂可知矣。桂枝味辛甘。氣輕故能走表,調和榮衛故能發汗,又能止汗,四肢有寒疾非此不能達。(仲景桂枝,治冬月中風,頭疼發熱汗出脈緩者,此千古良方也,治病多多矣。)
白話文:
肉桂: 味道辛辣甘甜,性質極熱,是陽中之陽。氣味沉重,專門補益生命之火,引導陽氣歸回原位。桂樹是樹中的王者,因此能夠平息肝氣,味道甘甜能夠補益脾氣生血。凡是木克土而不產生大熱的,用它治療效果非常好。與參、附、地、萸同用,特別適於降低虛火,治療元陽虧乏、陰虛發熱。(黃耆湯加入肉桂為治療虛勞的聖藥,二味加上人參、甘草。)但是容易引起動血墮胎,看仲景治療蓄血的證例,桃仁承氣湯使用肉桂就可以知道了。 桂枝: 味道辛辣甘甜。氣味輕浮所以可以行於體表,調和營衛所以可以發汗,同時也能止汗,四肢有寒疾非此不能治療。(仲景的桂枝,治療冬季中風,頭痛發熱出汗脈搏緩慢的人,這是千古良方,治療疾病非常多。)
乾薑,味辛,大熱。生用發汗,炮熟溫中調脾,通神明去穢惡。凡脾寒而為嘔吐者,鮮者煨熟用之;凡虛冷而為腹疼瀉泄者,乾者炒黃色用之;(仲景理中湯皆治之。)產後虛熱者,炒黃黑色用之;虛火盛而吐血痢血者,炒黑灰用之。按:乾薑炒為黑灰,已將失其性矣。其亦可以止血者,取血色屬火,黑色屬水之義,亦取姜灰性澀之義耳。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原而上見血者,仍留性為妙,汗多者忌之。丁香純陽,泄肺溫胃,療腎虛,壯陽暖陰,去胃冷脹嘔呃忒。
白話文:
乾薑與丁香的功效說明
乾薑,味辛,性大熱。生用可發汗,炮熟後溫中調脾,通神明去穢惡。
- 脾寒而嘔吐者,可用新鮮乾薑煨熟後食用。
- 虛冷而腹疼瀉泄者,可用乾薑炒至黃色後食用。(仲景的理中湯皆可用來治療此類症狀。)
- 產後虛熱者,可用乾薑炒至黃黑色後食用。
- 虛火盛而吐血痢血者,可用乾薑炒至黑灰後食用。
註解: 乾薑炒成黑灰後,其性已失。之所以仍可用於止血,是取其「血色屬火,黑色屬水」的五行相克之義,以及乾薑灰性澀的特性。但若陰盛格陽,火不歸原而上見血者,仍以保留乾薑原性為妙。汗多者忌用乾薑。
丁香,性純陽,可泄肺溫胃,療腎虛,壯陽暖陰,去胃冷脹嘔呃忒。
益智子(鹽炒。),味辛,氣溫。入心、腎。主君相二火,以補脾胃之不足,治遺精崩漏泄瀉,小便餘瀝。(同烏藥酒煮,山藥丸,名縮泉丸。)開鬱散寒,建中攝涎,合六君子湯。按:益智辛溫,善逐脾胃之寒邪,而土得所勝,則腎水無冷克之虞矣。
破故紙(鹽炒。),味苦辛,氣大熱,性燥而降。壯元陽,暖水臟,治命火不足而精流帶濁,脾腎虛冷而溏瀉滑痢。以其補陽,故暖腰膝痠疼;以其性降,故能納氣定喘,然氣微宜避之。(古方補骨脂丸,益元氣,壯筋骨,治下元虛敗,手足沉重,夜多盜汗,此恣欲所致也。破故紙四兩,菟絲餅四兩,胡桃仁一兩,沉香一錢五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水溫酒按時令送下,自夏至起冬至止。唐·張壽知廣州得方於南番,詩云:三年時節向邊隅,人信方知藥力殊,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鬚。)淫羊藿辛香甘溫。入肝、腎、命門。治絕陽不生,絕陰不成。
白話文:
益智子(用鹽炒過)
- 味道:辛辣
- 性質:溫熱
- 歸經:心經、腎經
- 功效:
- 補益脾胃
- 治療遺精、崩漏、腹瀉、小便餘瀝
- 常與烏藥酒、山藥丸合用,稱作「縮泉丸」
- 益智辛溫,能驅除脾胃的寒邪,補益脾胃後,腎水也不會受到寒邪的剋制
破故紙(用鹽炒過)
- 味道:苦、辛
- 性質:大熱、乾燥而下行
- 歸經:腎經、脾經
- 功效:
- 壯陽
- 溫暖腎臟
- 治療命火不足導致遺精帶濁、脾腎虛冷導致腹瀉
- 由於破故紙具有補陽的作用,因此可以改善腰膝痠痛;由於其性降,因此可以斂氣平喘,但氣虛的人不宜服用
- 古方「補骨脂丸」中含有破故紙,具有益元氣、壯筋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元陽虧虛、手足沉重、夜間盜汗等症狀,這是縱慾過度所引起的
- 製法:破故紙 4 兩、菟絲餅 4 兩、胡桃仁 1 兩、沉香 1 錢 5 分,研成細末,用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30 丸,用鹽水或溫酒送服,從夏至服用到冬至。此方是唐代張壽知在廣州從南方番族獲得的,詩云:「三年邊隅探奇方,神藥治病效非凡,春光重現掌中握,莫笑白鬚與黑顏。」
淫羊藿
- 味道:辛、香、甘、溫
- 歸經:肝經、腎經、命門
- 功效:
- 治療陰陽不和導致的不孕不育
石硫黃(番舶者良。),味酸,性大熱,陽中之陽,有毒。(與大黃並號將軍。)補命門真火,桂、附不如也。性雖熱而能疏利大腸,與燥澀者不同。如元陽暴絕,脾胃虛冷,久患泄瀉、寒澼、遺漏、精滑者,用之大有起死回生之功。古謂熱劑兼補,此類是也。(古方玉真丸:石硫黃二兩,(硫黃入豬大腸頭內,爛煮三時,取出曬乾為末,蒸餅和丸,名來復丹。補命門真火大有功效。——眉批)半夏、石膏、硝石一兩,為末,薑汁糊丸,治寒厥頭疼,與仲景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義同。)○(古方花蕊石散:石硫黃五錢,花蕊石二兩為末服,下胞衣惡血。)
白話文:
中藥名: 石硫黃
來源: 優良的石硫黃來自番舶貿易。
性味: 酸味,大熱性,屬陽中之陽,有毒。
功效:
- 補命門真火,效果比肉桂、附子還強。
- 性質雖熱,但能疏利大腸,不同於燥澀藥物。
- 適用於元陽虛衰、脾胃虛寒、長期腹瀉、寒濕、遺尿、精液滑洩等症狀,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 古語云:「熱劑兼補」,石硫黃屬於此類。
古方:
- 玉真丸:石硫黃二兩(將硫黃放入豬大腸內煮三小時,取出曬乾磨成粉,與蒸餅和丸成丹,稱為「來復丹」),對補命門真火有顯著效果。(眉批)
- 寒厥頭疼散:石硫黃、半夏、石膏、硝石各一兩,磨成粉,用薑汁糊丸服用,與仲景的「白通湯」加上人尿、豬膽汁的功效相同。
其他用途:
- 花蕊石散:石硫黃五錢,花蕊石二兩,磨成散服用,可下胞衣惡血。
米酒,味甘、辛、苦。大冰凝海,唯酒不凍,陽中之陽,過則傷人,少則養氣和血,大有補益。入口下咽,上至天下至泉,內臟腑外皮毛,無處不到,能引諸涼藥至熱所,驅逐邪氣外散,尤為溫病聖藥。《易》曰火就燥是也。
白話文:
米酒的功效與應用
米酒,味甘、辛、苦。在大寒的天氣中,冰雪凝結,海水也會結冰,唯獨酒不會凍結,可見其陽氣之盛,屬陽中之陽。但若過量飲用,則會傷身;適量飲用則能滋養氣血,具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米酒入口下咽,能迅速到達身體各處,從頭頂到腳底,從內臟到毛髮,無處不到。它能引導寒涼藥物到達身體熱處,驅除邪氣,使之從體表散出,尤其適用於治療溫病。
正如《易經》中所言:「火就燥是也。」米酒性溫燥,能驅除寒濕,溫暖身體,故為溫病之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