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舌白苔,黃苔,黑苔

此皆胃家邪實,內結氣閉,急下之,氣通則已。

頭脹,頭脹痛,頭汗,頭痛如破

此皆胃有邪實,氣不下降,急下之,脹痛立止。頭汗亦宜下之,則熱越而遍身汗出矣。

譫語,發狂,蓄血如狂

此胃家實,陽邪勝也,急下之。有氣血兩虛,躁煩如狂者,不可下,須辨之。

溫疹

治法不外清散,增損雙解散加紫萍。

小便閉

此大便秘,氣結不舒,因而小便不通也。急下之,大便行,小便立解。

大便燥結,轉屎氣極臭

此下之無辭。但有血液枯竭者,無表裡證,虛燥不可下,宜六味地黃丸料加麥冬、五味,煎成入人乳,減半飲之。一方用白菜自然汁、大麻仁汁、生芝麻汁等份,入蜜和服自通。或用蜜煎導法。

大便膠閉

其人平日大便不實,一遇溫邪便蒸作極臭,狀如黏膠,愈蒸愈黏,愈黏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溫毒無自而出,不下即死。若得黏膠一去,無不愈者。

協熱下利

其人大便素或不調,邪熱乘胃,便作煩渴。一如素日泄瀉稀糞而色不敗,其敗色但焦黃而已。午後潮熱,便作瀉泄,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不作潮熱,利亦止,為病愈。若潮熱復作,利不止者,以增損大柴胡湯撤其餘邪,而利自止。

熱結旁流

此胃家實,邪熱壅閉,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五度,或十數度,急以加味六一順氣湯下之,得結糞而利自止。服藥後不得結糞,仍稀水旁流,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仍以前湯更下之,或用解毒承氣湯。如虛並加入參。無參,以熟地一兩,歸身七錢,山藥五錢煎湯,入前藥煎服,累效。

蓋血不亡,氣亦不散耳。

脈厥,體厥

脈厥,沉伏欲絕。體厥,四肢逆冷,涼過肘膝,半死半生,通身如冰,九死一生。此邪火壅閉,陽氣不能四布於外,胃家實也,急以解毒承氣湯大清大下之。下後而鬱熱已解,脈和體溫,此為病愈。若下後而鬱熱已盡反見厥者,為虛脫,宜補。若下後鬱熱未盡,仍見厥者,更下之,厥不回者死。

按:溫病厥逆皆下證,傷寒厥逆多兼下利,則陽熱變為陰寒者十之五。蓋木盛則胃土受克,水穀奔迫,胃陽發露,能食則為除中。木盛則腎水暗虧,汲取無休,腎陽發露,面赤則為戴陽。戴陽尚多可救,除中十不救一。所以溫之灸之,以回其陽,仍不出少陰之成法也。但厥而下利,陰陽之機甚微,不可不辨也。

下後脈反浮

里證下後,宜脈靜身涼。今脈浮,身微熱,口渴,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溢於肌表,里無大留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若大下後,或數下後,脈空浮而虛,按之豁然如無,宜玉女煎加人參,覆杯則汗解。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他病先虧,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復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

白話文:

舌白苔、黃苔、黑苔:這些都是胃部邪氣積聚、氣機阻滯的表現,應該立即服用瀉下藥物,氣機通暢後即可痊癒。

頭脹、頭痛、頭汗:這些都是胃部邪氣積聚,氣機不能下降的表現,應該立即服用瀉下藥物,脹痛就會立刻停止。頭汗也應該服用瀉下藥物,這樣體內的熱氣就會散發出來,全身出汗。

譫語、發狂:這些是胃部實熱,陽邪盛行的表現,應該立即服用瀉下藥物。但如果患者同時伴有氣血兩虛,躁狂不安,則不能服用瀉下藥物,需要仔細辨別。

溫疹: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解表散風為主,可以用增損雙解散加紫萍。

小便閉:這是因為大便秘結,氣機不通暢,導致小便不通。應該立即服用瀉下藥物,大便通暢後,小便也會立刻通暢。

大便燥結、屎氣極臭:這情況必須立即服用瀉下藥物。但如果患者血液枯竭,沒有表裡證候,屬於虛燥的情況,則不能服用瀉下藥物,宜服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用水煎服,加入人乳,減半服用。另一方可以用白菜汁、大麻仁汁、生芝麻汁等量混合,加入蜂蜜服用,以通便。或者用蜂蜜煎熬導滯。

大便膠閉:這種情況多見於患者平日大便不調,遇到溫邪後,大便如黏膠般,臭氣熏天,而且越黏越閉,導致胃氣不能下降,溫毒無法排出,如果不瀉下,就會危及生命。如果能將黏膠狀大便排出,則很快就能痊癒。

協熱下利:患者平日大便可能不調,邪熱侵犯胃部,導致煩渴。大便稀溏,但顏色沒有明顯變化,只是焦黃而已。午後潮熱,大便次數增多,子時後熱退,大便次數減少,次日不發熱,大便也正常,則表示病情痊癒。如果潮熱再次出現,大便仍然稀溏不止,則應該服用增損大柴胡湯以清除餘邪,大便自然會恢復正常。

熱結旁流:這是胃部實熱,邪熱壅塞的表現,會出現下利清稀臭水,完全沒有糞便,一日三五次甚至十幾次,應該立即服用加味六一順氣湯瀉下,排出積結的糞便,大便自然會恢復正常。服用藥物後,如果仍然沒有排出糞便,仍然是稀水樣下利,而且服用的湯藥也隨之排出,說明大腸邪氣盛行,失去了傳送功能,邪氣仍然存在,病情也不會減輕,應該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或者服用解毒承氣湯。如果患者體虛,可以加入人參;沒有人參,可以用熟地、當歸、山藥煎湯,加入之前的藥物一起服用,療效累積可見。

總之,只要血液不損失,氣機也不會散失。

脈厥、體厥:脈厥是指脈象沉伏欲絕;體厥是指四肢冰冷,冷感超過肘膝關節,身體冰冷如冰,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這是邪火壅塞,陽氣不能佈散於體表的表現,屬於胃部實證,應該立即服用解毒承氣湯,大清大瀉。瀉下後,鬱熱消除,脈象和緩,體溫恢復正常,則表示病情痊癒。如果瀉下後鬱熱已盡,反而出現厥症,則屬於虛脫,應該補益。如果瀉下後鬱熱未盡,仍然出現厥症,則應該再次瀉下,如果厥症仍然不能恢復,則預後不良。

溫病的厥逆大多是下焦證,傷寒的厥逆大多伴有下利,這是陽熱轉化為陰寒的表現,佔五成。這是因為肝木過旺,克制脾土,水穀不能消化吸收,胃陽外泄,能吃則表示脾胃功能尚好;肝木過旺還會導致腎水虧虛,腎陽外泄,面色潮紅,這稱為戴陽。戴陽尚多可救,而能吃則十不救一。所以溫病治療要溫灸,以回陽氣,這也是少陰病治療的原則。但是厥逆伴有下利的病情,陰陽的變化非常微妙,不能不仔細辨別。

下後脈反浮:里證瀉下後,應該脈象平和,身體涼爽。如果脈象浮,身體微熱,口渴,精神不振,這是邪熱溢於肌表的表現,裡證已經沒有大的阻滯。即使沒有汗,也應該服用白虎湯。如果瀉下多次後,脈象空虛浮大,按之空虛,則應該服用玉女煎加人參,覆蓋杯子,則汗出而解。因為患者可能長期腹瀉,或者其他疾病導致體虛,或者疾病久治不愈,或者反复瀉下,導致周身血液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