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二 (5)
卷二 (5)
1. 表裡兼證
表裡俱見之證,疑似之間最宜詳析。蓋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今既兩證相兼,如欲汗之,則里證已急,欲下之則表證尚在。在傷寒,自表傳裡,通宜大柴胡湯兩解之。在溫病,自里達表,輕則增損大柴胡湯,重則加味六一順氣湯主之。
白話文:
當病症同時出現在表徵和內裡,這種情況在判斷上最需細緻分析。因為在外表的病症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而內裡的問題則應使用瀉下的方法。如今兩種症狀同時存在,如果想用發汗來治,但內裡的病症已十分嚴重;若想用瀉下來治,外表的病症卻仍存在。在傷寒的情況下,病症由表轉裡,通常會使用大柴胡湯來雙向調理。而在溫病的情況下,病症從內裡轉向外表,若病情較輕,則會調整大柴胡湯的成分來治療,若是病情嚴重,則會使用添加成分的六一順氣湯來處理。
2. 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腹中硬滿脹痛,大便燥結或膠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舌黃或黑,舌卷或裂,煩滿囊縮而厥,脈洪而滑,或沉實,或伏數,此里證之大略也。溫病與傷寒表證實不同,里證無大異,亦須辨明治之。
按:傷寒有表證,自當汗之。然脈有忌汗者七條,證有忌汗者十一條。有里證,自當下之。然脈有忌下者十四條,證有忌下者二十二條,此尤不可不知也。《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詳且盡矣。兼以諸家闡發元余,觀之自明,何須余贅。是集特辨溫病根源脈證治方與傷寒大異,令業醫者分別清楚,不以傷寒混治溫病,是則余之志也已。
又按:訒庵云:汗、吐、下、和,古人治病之四法。景岳云:若無邪氣在上不可輕吐,亦無多法,梔子豉湯吐無形之虛煩,瓜蒂散吐有形之實邪。一法以萊菔子為末,溫水調服一錢,;良久即吐。和解,、小柴胡湯加減足矣。二法之外,最切於病,無過汗下。正傷寒之當汗當下者,已逐條分析矣。溫病無正發汗之理,惟下證最多,特為指明,莫厭其煩。
面黃,身黃(以下共計溫病溫下證五十二條)
黃者土色也,脾胃於五行屬上,陽明之脈榮於面,黃則濕熱鬱於脾胃之中,熏灼上蒸於面,甚則身黃如橘子色,此大熱之象。並宜茵陳蒿湯合升降散,再酌病情合三承氣湯下之。下後熱退,汗自出,黃自消矣。或以溫酒洗之。
《內經》曰:能合脈色,可以萬全。《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故看病者,先要察色,然後審證切脈,參合以決吉凶也。如肝熱則左頰先赤,肺熱則右頰先赤,心熱則額先赤,腎熱則頤先赤,脾胃熱則滿面通赤也。又面色黃為溫為熱,白為氣不調,青為風寒,黑為陰寒也。
自準頭、年壽、命宮、法令、人中,皆有氣色可驗。又若傷寒陰寒內盛,逼其浮陽之火行於面,亦發赤色,非熱證也,此為戴陽,四逆湯加蔥白。夫陽已戴於頭面,不知者更用表藥,則孤陽飛越,危殆立見,可不慎哉。溫病無陰證。
目暗不明,目赤,目黃,目瞑,目直視,目反折
目者至陰也,五臟六腑精華之所繫,水足則明察秋毫,如常而了了者,里元邪也。至於目暗不明,乃邪熱居內焚灼,腎水枯涸,不能朗照。若赤,若黃,若瞑,若直視,若反折,邪俱在裡也。若不急下,則邪愈熾矣。並宜加味涼嗝散加龍膽草。
薛氏曰:凡開目而欲見人者,陽證也;閉目而不欲見人者,陰證也。目中不了了,目睛不和,色赤,熱甚於內也。目瞑者,必將衄也。目睛黃者,將發身黃也。或瞪目直視,或戴跟反折,或目胞陷下,(內多虛證。)或睛暗而不知人者,(亦有虛證。)皆難治也。
白話文:
[裏證]
不畏寒反而怕熱,手掌和腋下持續冒汗,腹部感覺硬、滿、脹痛,大便乾燥難解或者膠著不通,或是熱度導致排泄物旁邊流出。也可能會有高燒下瀉的情況,出現胡言亂語、精神失常,口渴喉嚨乾燥,舌苔呈黃色或黑色,舌頭可能捲曲或裂開,感到煩躁、陰囊縮小甚至四肢厥冷,脈搏強烈滑順,或是沉實有力,或者是隱藏快速,這些都是裏證的主要症狀。溫病和傷寒的表面症狀雖然不同,但裏證的表現並無太大差異,治療時也必須辨別清楚。
傷寒如果出現表面症狀,自然應該發汗治療。然而有些脈象和症狀是不宜發汗的。同樣地,如果出現裏證,通常應採用攻下治療,但也有特定脈象和症狀不適合這樣做。《傷寒論》詳細列舉397種治療方法,113種藥方,內容詳盡。各家學說對此有進一步的闡釋,只要仔細研究,自能明白,無需我在此多作解釋。本書專門辨析溫病的根源、脈象、症狀和治療方法與傷寒的不同,目的是讓醫者能夠清楚區分,避免將兩者混淆治療。
再者,訒庵先生指出:發汗、催吐、攻下、和解,是古人的四大治病法則。景嶽先生認為,若非上部有邪氣,不可輕易使用催吐,也無太多方法,梔子豉湯可用來吐出無形的虛煩,瓜蒂散則可吐出有形的實邪。另一方法是用萊菔子磨成粉末,溫水調服一錢,不久就會吐出。和解法,小柴胡湯加減就夠了。除了這兩種方法外,對於疾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發汗和攻下。對於傷寒該發汗還是該攻下,已在各條目中詳細分析。溫病並無正當發汗的道理,但攻下的情況較多,特別在此指出,不要嫌棄麻煩。
面色黃,身體黃(以下共計溫病溫下證五十二條)
黃色是土的顏色,在五行中代表脾胃。陽明脈在臉上運行,黃色顯示濕熱困擾在脾胃中,向上蒸騰至臉部,嚴重時全身皮膚也會呈現像橘子般的黃色,這是極度熱象。這種情況適合用茵陳蒿湯結合升降散,再根據病情配合三承氣湯進行攻下。攻下後熱度下降,汗自然會出,黃色也會消退。或者也可以用溫酒清洗。
《內經》說:能結合脈象和麪色判斷,可以萬無一失。《難經》說:光看面色就能知道病情,稱為神醫。因此,看病時首先應觀察面色,再審視症狀,切脈,綜合判斷以決定病情的吉凶。例如,肝熱左臉會先紅,肺熱右臉會先紅,心熱前額會先紅,腎熱下巴會先紅,脾胃熱則整個臉都會紅。另外,面色黃代表溫熱,白色代表氣血不調,青色代表風寒,黑色代表陰寒。
從鼻樑、鼻子、人中等部位,都可以看出氣色。若傷寒陰寒過重,將陽火逼至臉上,也會呈現紅色,但這不是熱症,而是所謂的戴陽,需服用四逆湯加上蔥白。陽火已經聚集在頭部,如果不懂得使用解表藥物,陽火將飄忽不定,危險即刻顯現,不得不小心。溫病並無陰證。
視力模糊,眼睛紅,眼白黃,眼睛閉合,目光直視,眼睛反轉
眼睛是至陰的器官,連結五臟六腑的精華,水分充足時,視力清晰,如同秋毫可見。若是視力模糊,表示邪熱在體內焚燒,腎水枯竭,無法保持明亮。如果眼睛紅,眼白黃,閉合,直視,反轉,都表示邪氣在裡。若不及時攻下,邪氣將更熾烈。這種情況適用加味涼膈散加上龍膽草。
薛氏說:睜眼想見人的,是陽證;閉眼不想見人的,是陰證。眼睛看不清楚,瞳孔不和諧,面色紅,表示體內熱度過高。眼睛閉合,表示即將鼻出血。眼睛呈黃色,表示將發黃疸。瞪眼直視,或是眼睛反轉,或是眼瞼凹陷(內部多虛證),或是視力模糊不知人(也有虛證),都是難以治療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