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Èr(ěr,yīněr)」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耳衄(èr),病證名。指耳內出血。見《紅爐點雪·痰火失血》。臨床上以肝經火熱為多見,亦可見於腎肝陰虛虛火上炎者。《證治準繩·雜病》:「耳中出血,以龍骨吹入即止。左關脈弦洪,柴胡清肝散;尺脈或躁或弱,六味地黃丸。」或可用知柏地黃湯龍膽瀉肝丸加減。參見耳衄條。

耳衄,又稱耳出血、耳流血,是指耳內出血的一種病證。耳衄多由肝經火熱、腎肝陰虛虛火上炎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耳內出血,耳痛耳鳴,聽力下降,舌質紅,苔薄,脈弦。治療上可根據病因辨證施治,肝經火熱者可用龍膽瀉肝湯柴胡清肝散等;腎肝陰虛者可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湯等。

耳衄的病因病機

1.肝經火熱

肝經火熱是耳衄最常見的原因。肝開竅於目,耳與肝相通,肝火上炎,可導致耳內出血。臨床表現為耳內出血,耳痛,耳鳴,聽力下降,舌質紅,苔薄,脈弦。

2.腎肝陰虛

腎肝陰虛也是耳衄的常見原因。腎藏精肝藏血腎精不足,肝血虧虛,可導致耳內出血。臨床表現為耳內出血,耳鳴,聽力下降,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3.虛火上炎

虛火上炎也是耳衄的常見原因。虛火上炎,可導致耳內出血。臨床表現為耳內出血,耳鳴,聽力下降,口乾咽燥,舌質紅,苔薄,脈細數。

耳衄的診斷

耳衄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耳內出血,耳痛,耳鳴,聽力下降等。此外,還可以根據患者的舌質、苔色、脈象等進行辨證。

耳衄的治療

耳衄的治療以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為主。常用方藥有龍膽瀉肝湯、柴胡清肝散、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湯等。

耳衄的預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酗酒、抽菸等不良習慣。

2.注意飲食調理,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4.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