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血

在中醫理論中,肝血為肝臟所貯藏之血液,屬人體陰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滋養肝臟、調節全身氣血運行及維持生理功能之作用。其功能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肝臟儲血作用雖有部分相似,但中醫更強調其在整體氣血平衡及臟腑協調中的角色。

肝血的生理功能

  1. 濡養肝體,涵斂肝陽
    肝血屬陰,能滋養肝臟本體,並制約肝陽(肝之功能活動),防止其過度亢盛。若肝血充足,則肝氣調達,情緒穩定;反之,肝血不足易致肝陽上亢,出現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症狀。
  2. 調節全身血量
    中醫認為「肝藏血」,具有調節血液分布之功能。活動時,肝血輸布至四肢百骸以供應需求;靜臥時,部分血液回歸肝臟貯藏。此機制與「人臥血歸於肝」之說相符,亦解釋為何長期熬夜或過勞易耗傷肝血。
  3. 滋養筋脈與官竅

    • 筋脈:肝主筋,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關節活動靈活;若肝血虧虛,筋失所養,可致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則手足震顫。
    • 目竅:「肝開竅於目」,肝血上注於目則視物清明。肝血不足時,常見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或夜盲。

肝血不足的病理表現

肝血虛損多因慢性耗傷(如思慮過度、久視傷血)、失血過多,或脾胃虛弱導致生化不足所致,常見以下證候:

  • 血虛徵象: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淡白、頭暈心悸。
  • 筋脈失養:肌肉瞤動、肢體拘急(如小腿抽筋)、關節活動不靈。
  • 目竅失潤:眼睛乾澀、視力減退,或飛蚊症。
  • 衝任失調(女性):月經量少、經期延後,甚則閉經。

肝血與其他臟腑的關係

  • 與腎精互化:肝血與腎精同源互生,肝血不足日久可累及腎精,形成「肝腎陰虛」。
  • 依賴脾土生化: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肝血乏源,故調補脾胃為治肝血虛之重要環節。

中醫臨床常以「四物湯」、「補肝湯」等方劑滋養肝血,並配合針灸(如肝俞、太衝等穴)以促進氣血調和。肝血之盈虧不僅影響肝臟本身,更與全身生理狀態密切相關,體現中醫「整體觀」之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