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涼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涼血
涼血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清熱法之一,指清除血分熱邪的治療方法。此法主要針對熱性病邪深入血分,導致血熱妄行或擾亂心神等病證。
臨床應用
涼血法適用於熱入血分之證,其特徵為熱邪熾盛,迫血妄行,或擾動心神。常見症狀包括:
- 出血症:如吐血、衄血(鼻出血)、便血、尿血,或皮膚出現紫斑(紫癜)。
- 神志異常:熱擾心神時,可見神昏譵語(胡言亂語)、煩躁不安。
- 舌脈表現:舌質絳紅(深紅)、苔少或無苔,脈象數而有力。
病因病機
血分熱邪多由外感溫熱病邪內傳,或情志化火、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熱邪熾盛於血分,灼傷脈絡,則血不循經而外溢;若熱擾心神,則見神志異常。
常用藥物與方劑
涼血法常用清熱涼血之品,其藥性多寒涼,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代表性藥物包括:
- 生地黃:甘寒質潤,清熱涼血兼養陰生津。
- 玄參:苦鹹寒,清熱解毒,涼血滋陰。
- 丹皮(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 赤芍:苦微寒,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用):鹹寒,清心涼血,解毒定驚。
經典方劑如犀角地黃湯(現多稱「水牛角地黃湯」),以犀角(水牛角)、生地黃為主藥,配伍丹皮、赤芍,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效,主治熱入血分證。
辨證要點
運用涼血法時,需辨明熱邪是否已完全入血分。若氣分熱未清,宜配合清氣分熱之藥;若兼見陰傷,則需佐以養陰之品。此外,血熱易致瘀滯,故涼血方中常配伍活血藥,以防留瘀。
涼血法體現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清解血分熱毒,恢復血液的正常循行與心神安定,廣泛應用於溫病、血證及皮膚病等範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