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耳鳴
耳鳴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自覺耳中鳴響,或如蟬鳴,或如潮聲,其病因病機可分虛實兩類。歷代醫家對耳鳴之論述甚詳,如《素問·脈解》云:「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指出陽氣上亢可致耳鳴;《靈樞·海論》則言:「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強調腎精虧虛、髓海失養亦為耳鳴之因。
辨證分型與治療
-
肝火上擾型
- 證候:耳鳴聲大如雷,突發驟作,伴目赤口苦、煩躁易怒、頭痛眩暈。
- 病機:肝鬱化火,循經上擾耳竅。
- 治法:清瀉肝火。
-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可酌加石決明、鉤藤以平肝潛陽。
-
痰火鬱結型
- 證候:耳鳴如潮,胸悶脘痞,痰多黏稠,舌紅苔黃膩。
- 病機:痰濕內蘊,鬱久化火,壅塞耳竅。
- 治法:清熱化痰、開鬱通竅。
- 方藥:清氣降痰丸加減,或溫膽湯合黃芩、梔子以增強清熱之效。
-
氣滯血瘀型
- 證候:耳鳴如刺,持續不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
- 病機:氣血瘀阻,耳竅經絡不通。
-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開竅。
-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可配合丹參、赤芍以增強化瘀之力。
-
腎陰虧虛型
- 證候:耳鳴聲細如蟬,夜間尤甚,伴腰膝酸軟、眩暈健忘。
- 病機:腎精不足,耳竅失養。
- 治法:滋陰補腎。
-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若陰虛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黃丸。
-
中氣不足型
- 證候:耳鳴時輕時重,勞累後加重,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 病機:脾胃虛弱,清陽不升,耳竅失煦。
- 治法:補中益氣、升舉清陽。
-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可佐葛根、升麻以助升提。
-
外傷瘀阻型
- 證候:耳鳴伴聽力驟降,或有耳部外傷史。
- 病機:外力損傷,經絡瘀滯。
- 治法:活血通絡,視證配合針灸或外治之法。
虛實辨證要點
- 實證耳鳴:多暴發,鳴聲宏大,按之愈響,常見於肝火、痰火、血瘀等證。
- 虛證耳鳴:多漸起,鳴聲微弱,按之減輕,常見於腎虛、氣虛等證。
歷代醫家如張景嶽、《醫貫》均強調耳鳴虛實之辨,臨床需結合四診,細審病因,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