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脈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脈象乃中醫診斷學核心術語,指醫師切診時,手指感知患者脈搏跳動所呈現的動態形象。其內涵豐富,包含六大要素:一是至數快慢(如遲數),二是節律勻整(如促結代),三是脈管充盈度(如虛實),四是氣血流暢度(如滑澀),五是脈勢強弱(如洪微),六是波動幅度(如長短)。此六者相互交融,形成千變萬化的脈象圖譜。

脈象生成機理深植於臟腑氣血系統。《黃帝內經》明示:「脈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脈,為脈象形成之本源,心陽推動、心陰濡潤,共同維繫脈道充盈;肺朝百脈,宗氣貫注脈中,影響脈之浮沉;脾統攝血液,關係脈道緩急;肝主疏泄,調節脈象弦柔;腎精化血,決定脈根深淺。五臟協同,方能使脈象「和緩有力,從容有節」。

歷代醫家對脈象分類頗有建樹。西晉王叔和於《脈經》首創二十四脈分類法,奠定脈學基礎;元代滑壽在《診家樞要》擴展為三十脈,增入「牢」「革」等變脈;明代李時珍《瀕湖脈學》刪繁就簡,確立浮沉遲數等二十七脈體系;至李中梓《診家正眼》補入「疾脈」,終成二十八脈標準,後世奉為圭臬。此二十八脈可分六大類:

一、脈位深淺類: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主表證)、沉脈(重按始得,主裡證)、伏脈(著骨乃見,主邪閉厥逆)

二、脈率快慢類:遲脈(一息三至,主寒證)、數脈(一息六至,主熱證)、疾脈(一息七至以上,主陽極陰竭)

三、脈力強弱類:虛脈(三部舉按皆無力)、實脈(三部舉按皆有力)、微脈(極細極軟,似有若無)

四、脈形特異類:洪脈(來盛去衰,如波濤湧)、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五、脈律失常類:促脈(數而時止)、結脈(緩而時止)、代脈(止有定數)

六、複合特徵類: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澀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

脈象辨識需把握「胃、神、根」三大要素。胃氣脈指從容和緩之象,示脾胃功能健旺;有神之脈謂節律勻整、應指有力,反映心神安定;脈根體現尺部沉取有力,標誌腎氣充足。臨證時尤須注意相兼脈,如浮數主風熱表證,沉細數多見陰虛內熱,弦滑數常見肝火挾痰。

《難經·六十一難》云:「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脈象實為氣血運行的鏡像,透過寸關尺三部分候,上焦(寸部)可察心肺,中焦(關部)可觀脾胃,下焦(尺部)可測肝腎。如左寸脈浮數多見心火亢盛,右關脈濡緩常示脾虛濕困。善診者必先靜息凝神,以三指腹側敏感處體察脈象細微變化,方能「知內者按而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