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耳中穴
定位與取穴
耳中穴為經外奇穴之一,其定位歷代醫籍略有差異。據《千金要方》記載,此穴位於「耳門孔上橫梁」處;而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則進一步明確其位置在「耳輪腳之中點」。臨床取穴時,可於耳廓前側耳輪腳的中央凹陷處觸按,此處多為敏感點。
主治功能
耳中穴在中醫理論中主要用於調理與「濕熱毒邪」相關的病症。依《千金要方》所述,此穴可治「馬黃黃疸」,即泛指黃疸類疾病,與肝膽濕熱、氣機鬱滯相關;另對「寒暑疫毒」亦有效,意指外感暑熱或寒邪夾雜疫癘之氣所引發的熱病。此外,耳中穴亦能疏通耳部經氣,間接改善耳鳴、耳脹等局部不適。
刺灸法
此穴針刺時多採用直刺法,進針深度約0.1-0.2寸(約1-2毫米),以得氣為度。因耳廓皮膚薄且軟骨組織敏感,手法需輕緩。古籍未載灸法,然現代臨床偶用艾條溫和灸,以溫通耳部氣血。
理論基礎
耳中穴雖屬經外奇穴,然其作用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耳廓為「宗脈之所聚」(《靈樞·口問》),手足三陽經均循行於耳周,而耳輪腳區域與少陽經、陽明經氣相通。刺激耳中穴可調節少陽樞機,疏泄肝膽鬱熱,並助陽明經氣降濁,故對濕熱蘊結之證尤具效果。
現代應用
當代耳針療法常將耳中穴納入「耳輪部反應點」系統,用於輔助治療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如脘痞、噯氣)及代謝異常(如濕熱型肥胖)。其機理或與耳穴的迷走神經反射調節相關,然此說法仍需結合中醫辨證論治。
文獻考據
除《千金要方》外,此穴亦見於《針灸集成》,列為「耳孔上橫梁穴」,並補充其可療「目赤生翳」。後世醫家多承襲孫思邈之說,而近代研究則側重於耳穴的系統性歸類與實證應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