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湯

XIE G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程松崖先生眼科》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肺經 16%
脾經 10%
心經 8%
膽經 8%
腎經 5%
胃經 5%
三焦經 5%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柴胡的兩大功效:

一、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入肝經,能疏解肝氣鬱結,使肝氣條達,解除肝鬱所致的胸脅脹痛、口苦咽乾、脅肋脹痛等症狀。瀉肝湯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疾病,而柴胡正是疏肝解鬱的要藥。

二、退熱解表:柴胡具有一定解表退熱的作用,能治療風寒、風熱、濕熱等引起的發熱,以及伴隨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瀉肝湯中加入柴胡,可以起到清熱解表的作用,緩解肝鬱所致的熱症。

總之,柴胡在瀉肝湯中起着疏肝解鬱、退熱解表的重要作用,是治療肝氣鬱結的重要藥物。

瀉肝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肝經喜燥惡濕,若受風邪侵襲,則可導致肝氣鬱滯,出現頭痛、頭暈、面赤、目赤、皮膚瘙癢等症狀。防風可疏散風邪,使肝氣疏通,從而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2. 調和肝氣,促進氣血運行: 防風能通達經絡,調和氣血,促進氣血運行。肝氣鬱滯,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出現各種不適症狀。防風可疏散肝氣,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改善症狀的效果。

綜上所述,防風在瀉肝湯中起到疏散風邪、止痛止癢、調和肝氣、促進氣血運行等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瀉肝湯中加入荊芥,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表之效。肝經風熱上擾,可導致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荊芥能疏散肝經風熱,起到清熱解表的作用。

二、 通鼻竅,止頭痛: 荊芥善於通鼻竅,對於風熱犯肺、鼻塞不通,以及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瀉肝湯常用於治療肝經風熱,伴有鼻塞頭痛的症狀,荊芥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通鼻竅、止頭痛的功效。

瀉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則可導致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川芎能疏解肝鬱,使氣血流通,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2. 活血化瘀: 川芎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肝氣鬱結往往伴隨血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更好地解決肝鬱血瘀的病理變化,提高療效。

因此,瀉肝湯中加入川芎,旨在通過疏肝解鬱和活血化瘀,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的效果。

瀉肝湯中包含當歸尾,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引血下行:當歸尾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引血下行的功效。瀉肝湯主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當歸尾能引火下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使肝火下降,達到治療目的。
  2. 活血止痛:當歸尾亦具活血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肝經瘀滯,減輕疼痛症狀。在瀉肝湯中,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

瀉肝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肝經有熱,可導致肝火上炎,引起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赤芍可以清熱涼血,降肝火,緩解肝熱引起的症狀。同時,赤芍也能活血化瘀,改善肝氣鬱滯,疏通經絡。
  2. 配伍增效: 赤芍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赤芍與柴胡、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可以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瀉肝火;與丹皮、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可以更有效地活血化瘀,疏肝理氣。

因此,瀉肝湯中加入赤芍,可以發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

瀉肝湯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瀉火、平肝明目的功效。肝火上炎可導致目赤腫痛、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菊花能清熱瀉肝火,改善這些症狀。
  2. 疏散風熱:菊花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能解表散風,清熱解毒。肝火上炎常伴有風熱症狀,例如頭痛、發熱、鼻塞等。菊花能疏散風熱,緩解這些症狀。

因此,瀉肝湯中加入菊花,能有效清熱瀉火、疏散風熱,改善肝火上炎所致的各種症狀。

瀉肝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能清泄肝膽實火,尤其善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痛眩暈等症狀。同時,梔子還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所致的黃疸等也有較好療效。

因此,在瀉肝湯中加入梔子,不僅能清泄肝火,還能起到涼血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肝膽實火所致的各種症狀。

瀉肝湯中包含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夠有效緩解。
  2. 降逆止嘔: 青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肝氣鬱結上逆可導致嘔吐,青皮能夠疏肝理氣,使肝氣下降,從而止嘔。

因此,瀉肝湯中加入青皮,可以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瀉肝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瀉肝湯多用於肝火犯肺、濕熱蘊蒸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而車前子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解除濕熱,緩解患者不適。
  2. 利水通淋: 車前子能利水通淋,對於肝火上炎導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瀉肝湯中,車前子的加入有助於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進一步緩解肝火上炎的症狀。

總而言之,車前子的加入,既可清熱利濕,又可利水通淋,與瀉肝湯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肝火犯肺、濕熱蘊蒸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主治功效


瀉肝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瀉肝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膽實火、濕熱等證。以下根據古文內容,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從多篇古文記載可以看出,瀉肝湯主要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 肝火上炎、肝經濕熱:

    • 表現為眼黑珠通紅、眼痛、脅痛、口苦、耳聾、耳鳴、小便赤澀、筋脈拘急、陽痿等。
    • 例如:「凡眼黑珠周圍紅者,肝火也。或痛極,或微痛,宜用瀉肝湯。」,「由於肝膽火盛引起的耳鳴,如經常聽到類似蟬鳴的聲音: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或清膽湯治療。」,「溺澀而莖中痛者,屬肝腎濕熱,龍膽瀉肝湯。」
  2. 情志不遂、肝鬱化火:

    • 表現為情緒激動、易怒、咬牙、叫吼、遺尿、甚至昏厥等。
    • 例如:「怒觸肝火者,咬牙齧舌,叫吼遺尿。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青皮,甚則瀉肝湯。」
  3. 血瘀脅痛:

    • 表現為脅下脹痛,手不可按。
    • 例如:「如脅下脹,手不可按是瘀血,宜去血,用芎歸瀉肝湯」

治療原理

瀉肝湯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瀉肝膽實火、利濕、活血來實現的。

  1. 清瀉肝膽實火:

    • 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等藥物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能夠清除肝膽經的實火。
    • 例如:「濕熱火盛,脅痛筋痿溲血,龍膽瀉肝湯。」,「治肝膽經實火實熱,脅痛耳聾等症。」
  2. 利濕:

    • 方中澤瀉、木通、車前子等藥物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的濕熱。
    • 例如:「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寒熱、脅脹、痰咳等症。」
  3. 活血:

    • 方中當歸尾、川芎、赤芍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改善血瘀引起的脅痛等症狀。
    • 例如:「如脅下脹,手不可按是瘀血,宜去血,用芎歸瀉肝湯」
  4. 疏肝理氣:

    • 方中柴胡、青皮等藥物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夠調節肝氣的運行,對於情志不遂引起的肝鬱化火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例如:「謀慮不遂,膽郁生火。春季目眶紅暈,驚悸,口渴溺黃,見聞錯妄,脈洪疾。用龍膽瀉肝湯去芩、柴、通、澤,加丹皮、白芍、赤苓、生棗仁。」

總結

瀉肝湯是一個清瀉肝膽實火、利濕、活血的有效方劑,適用於肝火上炎、肝經濕熱、情志不遂、肝鬱化火以及血瘀脅痛等 多種病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種藥物的組合,達到清熱、利濕、活血、疏肝等多重功效,從而改善相關症狀。

傳統服藥法


膽草1錢(酒洗) 當歸 黃芩(酒炒) 甘草各1錢 車前子(炒) 木通各八分 澤瀉 生地各七分
退肝火。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肝湯有清肝火、明目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肝火過旺,導致肝功能受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睡眠障礙頭目脹痛月經偏頭痛陰道炎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子宮下垂肛門搔癢陰囊搔癢舌上出血陰道白斑症肋間神經疼痛嗅覺減退喪失雲霧移睛腰部像被繩子緊縛一樣身體消瘦血灌瞳神血尿暈眩嘴中感到黏膩感輪上赤豆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黃耆1兩,大黃1兩,黃芩1兩,知母1兩,芒消1兩,桔梗1兩。 主治:肝虛積熱外障。

瀉肝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黑參1兩,地骨皮1兩,車前子1兩,芒消1兩,大黃1兩半,知母1兩半,茺蔚子2兩。 主治:蟹睛疼痛,外障。

瀉肝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麥門冬1兩,黑參1兩,黃芩1兩,知母1兩,地骨皮1兩,赤芍藥1兩半,茺蔚子1兩半。 主治:瞳仁乾缺外障。

瀉肝湯, 出處:《程松崖先生眼科》。 組成:柴胡8分,防風6分,荊芥6分,川芎6分,歸尾8分,赤芍8分,菊花8分,梔仁8分(酒炒),青皮8分,車前子8分。 主治:肝火上衝,眼黑珠通紅者,或痛極,或微痛。

瀉肝湯, 出處:《良方合璧》卷下。 組成: 瀉肝湯(《良方合璧》卷下。)出處:《良方合璧》卷下。組成:龍膽草2錢,歸尾2錢,金銀花錢半,連翹錢半,天花粉錢半,黃芩錢半,木通1錢,知母1錢,丹皮1錢,防風1錢,生草1錢。主治:瀉肝火。 。 主治:瀉肝火。

瀉肝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當歸梢1錢,赤芍藥1錢,生地黃1錢,龍膽草(酒浸,炒)1錢,防風1錢,黃連(炒)1錢,黃柏1錢,知母(酒炒)1錢,車前子(炒)1錢,澤瀉1錢,甘草梢5分。 主治:肝經濕熱不利,陰囊腫痛,或膿潰,皮脫,睾丸懸掛,及下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