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病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病機

病機,乃中醫理論中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之核心機理,為辨證論治之關鍵所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云:「願聞病機何如?」又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明代醫家張景岳進一步闡釋:「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意指病機不僅揭示疾病之本質,更反映其動態演變之規律。

病機之核心概念

1. 病因與病機之關係

病因泛指導致疾病之外在或內在因素,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勞倦等;而病機則進一步探討這些病因如何影響人體,導致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異常等病理變化。例如,風邪侵襲肌表,可致營衛不和,表現為發熱、惡風、汗出等症狀,其病機在於「風性開泄,擾動衛陽」。

2. 病機與病理變化

病機涵蓋疾病發展過程中之虛實、寒熱、表裏、陰陽等基本病理狀態。如《內經》提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等,皆為病機之具體表現。此外,氣機升降失常(如肝氣鬱結、肺氣上逆)、氣血失和(如氣滯血瘀、氣血兩虛)等,亦屬病機範疇。

3. 病機與臟腑經絡

疾病之發生多與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相關。例如,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病機為「脾虛濕盛」;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則可化火生風,病機為「肝鬱化火」或「肝風內動」。經絡病機則涉及氣血運行障礙,如經絡瘀阻可致疼痛、麻木等。

4. 病機之動態性

病機非靜止不變,而是隨病程演進而轉化。如外感風寒初期,病機為「風寒束表」,若未及時解表,寒邪入裏化熱,則轉為「裏熱熾盛」;又如慢性病之「久病入絡」、「久病及腎」,皆反映病機之動態發展。

病機理論之臨床意義

中醫診治強調「審證求因,謹守病機」,透過辨析病機,方能確立治則治法。例如:

  • 「氣虛發熱」者,病機為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治宜補中益氣(如補中益氣湯);
  • 「濕熱下注」者,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治宜清熱利濕(如八正散);
  • 「血瘀證」者,病機為血行不暢,治宜活血化瘀(如血府逐瘀湯)。

歷代醫家對病機理論多有發揮,如《傷寒論》之六經病機、溫病學派之衛氣營血與三焦病機等,均豐富了中醫對疾病演變規律之認識。病機學說不僅是中醫理論之精髓,更是臨床辨證之綱領,貫穿於診斷、治療與預後判斷之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