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耳衄

定義與病機

耳衄,又稱耳中出血,指血從耳中溢出的病證。此症首見於《馮氏錦囊》,其云:「耳中出血,少陰火動所致。」李東垣進一步闡述:「耳中無故出血,名曰耳衄。乃肝腎相火上逆,迫血而衄。」

病因病機

經絡關係

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脈循行耳部,故耳衄與肝、膽、腎三臟關係密切。其病機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大類:

  1. 少陰虛火:多因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灼傷耳絡所致
  2. 厥陰肝經火盛:常由肝膽火旺,循經上擾,迫血妄行引起

辨證分型

1. 少陰虛火型

  • 臨床表現:血出淡紅,不疼不腫,或僅有輕微耳鳴,脈象細數無力
  • 兼症:性慾亢進,煩躁遺精,舌乾紅,脈弦細數
  • 病機:腎陰不足,虛火內擾
  • 治法:養陰清熱,涼血止血
  • 代表方劑
    • 知柏地黃湯(《醫宗金鑒》)
    • 六味丸合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 生地麥冬飲(《證治準繩》)

2. 厥陰肝經火盛型

  • 臨床表現:耳中出血多鮮紅,腫痛並作,脈象弦大有力
  • 兼症:頭痛煩躁,夜寐不安,口苦咽乾,關脈弦數
  • 病機:肝膽火旺,迫血妄行
  • 治法:平肝清火,涼血止血
  • 代表方劑
    • 柴胡清肝湯(《醫宗金鑒》)
    •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外治法

歷代醫家對耳衄的外治積累了豐富經驗:

  • 《瘍醫大全》卷十三記載:
    • 「白龍骨研細吹耳內」
    • 「人牙、麝香研細。每用少許吹耳內,即乾」
  • 其他常用外治方:
    • 十灰散(《十藥神書》)
    • 龍骨末單方吹耳

相關理論探討

從經絡學說分析,耳部為少陽經所過之處,與肝膽關係密切。腎雖開竅於耳,但臨床上耳衄更多見於肝膽火旺證型,此乃「肝膽相表裡,其經脈皆絡於耳」之故。

在治療上,除上述方劑外,歷代醫家還發展出多種變通治法。如朱丹溪主張「耳衄屬火者多,宜清降」,張景岳則強調「虛火耳衄,當滋其陰」。這些理論豐富了耳衄的辨證論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