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耳衄,即耳竅出血,見於《張氏醫通》《醫宗金鑒》等。本條目指外耳、中耳出血,不包括耳廓因外傷出血及內耳出血。
耳衄是耳科常見病,多因火熱上擾,迫血妄行所致。臨床上分為肝火上逆耳衄和陰虛火旺耳衄兩種。
肝火上逆耳衄: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鬱化火,循經上擾耳竅,迫血妄行,致血從耳中流出,出血量多,發作急驟。肝膽火熱搏結,每致氣血壅滯,故耳部疼痛。《血證論》卷二云:"其有血從耳出者,則以…相火旺挾肝氣上逆。"在兼症上尚有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口苦,目赤,頭痛,小便黃等經肝經實火症狀。弦主肝脈,數為火旺之象。治法當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方以犀角地黃湯加龍膽草,旱蓮草等,外用龍骨煅灰摻敷。
陰虛火旺耳衄:多由腎陰不足,水不濟火,相火上炎,迫血妄行所致。呈慢性發作,時作時止。腎陰虛則精水不充,臟腑經絡孔竅失養,而呈心悸、頭暈、目眩、耳鳴、腰痠乏力諸腎虛表現。因腎經不循於耳,乃"假心之府小腸之脈上貫於耳"(《血證論.卷二》),故無經脈氣血壅滯之耳部腫脹疼痛。脈細數,舌質紅,為陰虛火旺表現。治法當滋陰降火,方以知柏地黃湯加麥冬、玄參。
上述兩證,均為火旺上擾,迫血妄行而致,但肝火上逆耳衄為實火,陰虛火旺耳衄為虛火,辨證鑒別要點在於症狀發作的緩急程度,全身表現和耳竅局部腫痛與否,及出血量等。
【文獻別錄】《血證論》卷二:"耳中出血謂之耳衄…或因瘟疫躁怒,火氣橫行,肆走空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