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耳衄

定義

耳衄是指外耳和中耳出血的症狀。不包括耳廓因外傷出血及內耳出血。

原因和分類

耳衄通常是由火熱上擾、迫血妄行所引起的。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肝火上逆耳衄和陰虛火旺耳衄兩種。

  1. 肝火上逆耳衄: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鬱化火,循經上擾耳竅,迫血妄行,致血從耳中流出,出血量多,發作急驟。肝膽火熱搏結,會引起耳部疼痛。《血證論》卷二:「其有血從耳出者,則以…相火旺挾肝氣上逆。」其他症狀包括心煩易怒、胸脅脹滿、口苦、目赤、頭痛、小便黃等。治療上,應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方劑可使用犀角地黃湯加龍膽草、旱蓮草等。外用龍骨煅灰敷藥。

  2. 陰虛火旺耳衄:多由腎陰不足、水不濟火,相火上炎,迫血妄行所引起。這種情況呈現慢性發作,時作時止。腎陰不足會影響精水的供應,臟腑經絡孔竅失養,出現心悸、頭暈、目眩、耳鳴、腰痠乏力等腎虛症狀。由於腎經不循耳部,所以耳部不會出現經脈氣血壅滯引起的腫脹疼痛。其他症狀包括細數的脈搏、紅舌。治療上應滋陰降火,方劑可使用知柏地黃湯加麥冬、玄參等。

辨證鑒別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火旺上擾、迫血妄行而引起的。但肝火上逆耳衄是由實火引起,而陰虛火旺耳衄是由虛火引起。在鑒別時,需要注意發作症狀的緩急程度、全身表現、耳部局部腫痛和出血量等。

參考文獻

《血證論》卷二:「耳中出血謂之耳衄…或因瘟疫躁怒,火氣橫行,肆走空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