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雜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雜病

概念解析

雜病在中醫學範疇中有多重意涵,主要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概念

指傷寒、溫病等外感熱病以外的多種內科疾患。此概念源自《傷寒雜病論》的分類體系,將疾病大別為「傷寒」(外感熱病)與「雜病」(其他內科病證)兩大類。雜病以其病機複雜、證候多變而得名,涵蓋範圍包括氣血津液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經絡氣機失常等各方面病證。

狹義概念

特指《靈樞經・雜病》篇所載諸症。該篇集中論述因經氣厥逆引發的病症,收錄了心痛、喉痺、瘧疾、膝痛、呃逆及二便不通等多種病證。其特點在於症狀表現各異,病位分散,治法殊別,故以「雜」名之。

歷史沿革

雜病概念的形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黃帝內經》已初步建立了外感與內傷的分類框架。《靈樞經・雜病》篇是現存最早系統論述雜病的專篇,其內容體現了早期中醫對複雜病證的認識水平。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將雜病學說推向新高度,該書後經整理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其中《金匱要略》成為雜病辨治的奠基之作,系統論述了40餘種內科雜病的理法方藥。

歷代醫家在《內經》與仲景學說基礎上不斷充實發展,如《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等著作均對雜病理論有所發揮。明清時期,張景岳《景嶽全書》、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等將雜病辨治推向精緻化,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

疾病特徵

雜病具有以下典型特徵:

  1. 病因多端:或起於七情內傷,或緣於飲食勞倦,或由痰飲瘀血內生,少有明確外邪侵襲史
  2. 病機複雜:常涉及多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相互作用,虛實寒熱錯雜
  3. 病程纏綿:多呈慢性經過,時輕時重,反覆發作
  4. 症候多變:主症與兼症並見,局部與整體互為影響

常見分類

歷代醫家對雜病有多種分類方式:

  • 按臟腑系統:分為肝系病、心系病、脾系病、肺系病、腎系病等
  • 按病機特點:分為氣病、血病、痰飲病、鬱病、虛勞病等
  • 按病證特徵:分為痛證、痺證、積聚、癲狂、消渴等
  • 《金匱要略》分類:按病位與病性分為臟腑經絡先後病、痙濕暍病、百合病等22篇

辨證要點

雜病辨證需注重以下方面:

  1. 辨標本:區分原發病機與繼發症狀的先後關係
  2. 察虛實:審定正氣虛損與邪氣盛衰的對比關係
  3. 明病位:確定病變涉及的臟腑經絡層次
  4. 審病性:辨別寒熱燥濕等病理屬性
  5. 度病勢: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與轉歸

治療原則

雜病治療遵循「整體調節」與「個體化」原則:

  1. 調和陰陽:通過補虛瀉實、寒熱並用等法恢復機體平衡
  2. 理順氣機:運用疏肝解鬱、降氣和胃等法疏導氣血運行
  3. 標本兼顧:對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靈活運用
  4. 臟腑互調:利用五行生剋關係進行臟腑整體調節
  5. 攻補並施:對虛實夾雜證採取扶正祛邪並舉策略

代表方劑

歷代醫家針對各類雜病創制了大量有效方劑:

  • 氣機失調類: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湯、越鞠丸
  • 血分病證類: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復元活血湯
  • 痰飲為患類:二陳湯、溫膽湯、苓桂朮甘湯
  • 虛損病證類: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歸脾湯
  • 神志異常類: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黃連溫膽湯

現代發展

當代中醫對雜病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1. 病名規範化:參照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對傳統雜病名稱進行系統整理
  2. 機理研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探討雜病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
  3. 診療標準:制訂各類雜病的臨床路徑與療效評價體系
  4. 專科分化:結合現代醫學分科,發展出心腦病、脾胃病、腎病等專科研究
  5. 治法創新:融合現代技術發展出中醫雜病治療的新方法與新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