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開竅於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肝開竅於目

中醫藏象學說中,「肝開竅於目」是描述肝臟與目竅生理病理聯繫的重要理論,源自《黃帝內經》的經典論述。《素問.金匱真言論》提出「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明確指出肝臟的精微物質通過經絡系統上注於目,維持視覺功能。《靈樞.脈度篇》進一步闡釋:「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強調肝氣的調和與五色辨識能力的直接關聯。

肝血濡養目絡

《素問.五臟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視」的論點,揭示肝血對視覺功能的物質基礎作用。肝主藏血,其疏泄功能調節血量的輸布,目竅得肝血濡養則視物清明。若肝血不足,常見目失所養的病理表現:

  • 陰血虧虛型:兩目乾澀、視物模糊、雀目(夜盲)
  • 精血耗損型:眼前黑花飛舞(類似現代醫學飛蚊症)
  • 久視傷血型:眼球酸脹、調節力下降(與現代視疲勞相關)

肝經絡屬目系

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直接連接目系。《靈樞.經脈》記載肝經「連目系,上出額」,其支脈從目系下頰裡,形成肝-目能量通道。臨床觀察顯示:

  • 肝經實熱時,常見目赤腫痛、羞明流淚(如急性結膜炎)
  • 肝陽上亢時,多見眼球脹痛伴頭暈(類似青光眼早期症狀)
  • 肝經濕熱時,易現瞼弦赤爛(瞼緣炎)、眵多黏結

肝志怒傷目機制

情志因素對目的影響體現在「怒傷肝」的病理鏈條中。暴怒導致肝氣上逆,可引發:

  1. 眼底脈絡膜血管痙攣(暫時性視力下降)
  2. 視網膜靜脈阻塞(暴盲症候)
  3. 瞳孔散大(中醫稱「瞳神散大」)的自主神經失調表現

治目從肝的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發展出多種從肝論治眼病的方案:

  • 養肝血法:應用四物湯加枸杞、菊花治療乾眼症
  • 清肝火法: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急性虹膜睫狀體炎
  • 平肝陽法:天麻鉤藤飲配合決明子改善高眼壓
  • 疏肝鬱法:逍遙散化裁調節心因性視力障礙

目色診肝理論

《望診遵經》發展出目色與肝病的對應關係:

  • 目青主肝風(可見於帕金森病眼肌痙攣)
  • 目黃為肝濕(肝膽性黃疸的鞏膜黃染)
  • 目赤屬肝火(結膜充血程度反映炎症進程)
  • 目黑應肝虛(腎精虧損的黑睛晦暗)

現代研究發現,肝病患者的視覺誘發電位(VEP)潛伏期延長,與中醫「肝-目軸」理論存在客觀相關性。針刺肝經太衝穴可改善視皮質血流灌注,為經絡-目竅聯繫提供實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