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頭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頭暈
病證名,指頭腦昏暈,自覺身體或周圍景物旋轉,甚則伴隨噁心、嘔吐之證候。《醫碥·眩暈》云:「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此證多因氣血失調、臟腑虛損,或外邪侵擾所致,臨床須辨明病因,分型論治。
病因病機
頭暈之病機複雜,主要與肝、腎、脾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常見以下幾類:
- 腎虛陽浮
腎陰虧虛,陰不制陽,虛陽上浮,擾及清竅,發為頭暈。《慎齋遺書》指出:「有腎虛而陽無所附者。」此類頭暈多伴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腎虛之象。 - 血虛火升
陰血不足,虛火內生,上沖頭目,致頭暈目眩。常見於失血、久病或思慮過度者,症見面色蒼白、心悸怔忡。 - 脾虛痰濁
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化生痰濁,上蒙清竅。《慎齋遺書》言:「有脾虛生痰者。」此類頭暈多伴胸悶嘔惡、舌苔白膩等痰濕之徵。 - 中氣下陷
過服寒涼或久病耗氣,中焦陽虛,清陽不升,頭目失養而暈。《慎齋遺書》載:「有寒涼傷其中氣,不能升發,故上焦元氣虛而暈者。」 - 肝陽上亢
情志不遂或肝陰不足,致肝陽偏亢,風陽上擾,發為頭暈。甚則肝風內動,出現肢麻震顫。
辨證論治
中醫治頭暈,首重辨證,依病機不同選方用藥:
- 腎虛陽浮:宜滋陰潛陽,方用六味地黃丸加人參,以益氣固本。
- 血虛火升:宜養血熄風,方用芎歸芍藥湯(川芎、當歸、白芍等),補血柔肝。
- 脾虛痰濁:宜健脾化痰,方用四君子湯加半夏、天麻,以益氣化痰、熄風定眩。
- 中氣下陷:宜升陽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溫補脾腎之陽。
- 肝陽上亢:宜平肝潛陽,方用天麻鈎藤飲加減,清肝熄風。
相關概念
頭暈與「眩暈」相似,然眩暈多專指旋轉感,頭暈則涵蓋範圍更廣,包括頭重腳輕、昏沉不清等。古籍中二者常互參,如《丹溪心法》云:「眩者,言其黑暈旋轉,其狀目閉眼暗,身轉耳聾,如立舟車之上。」
此證亦可因外感風邪、瘀血阻絡等引發,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病源,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