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耳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耳痛

耳痛為中醫常見證候,首載於《靈樞·厥病》,其病因病機多與肝膽、腎經及外邪侵擾相關,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分證論治。

病因病機

  1. 肝膽風熱

    • 因情志失調或外感風熱,邪犯肝膽經脈,循經上擾耳竅,症見耳中乾痛、瘙癢,或伴耳鳴。
    • 治宜疏風清熱,方用涼膈散加減,酌加菊花、夏枯草以清肝膽之火。
  2. 火毒熾盛

    • 多因熱邪壅滯,化火成毒,症見耳部劇痛、紅腫灼熱,甚則化膿潰爛。
    • 治當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方選龍膽瀉肝湯犀角地黃湯,熱甚者可加黃連、連翹以增解毒之力。
  3. 風邪挾濕

    • 濕熱之邪蘊結耳竅,症見耳痛伴滲液、糜爛,或耳道濕癢。
    • 治宜祛風除濕、清熱化濁,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濕重者可加蒼朮、土茯苓以健脾滲濕。
  4. 腎經虛火

    • 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症見耳中隱痛、頭暈目眩,或腰膝酸軟。
    • 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陰虛甚者加女貞子、旱蓮草以滋補肝腎。

外治驗方

古籍載有外治法以緩急痛:

  • 《瘍醫大全》提及「磨刀鐵漿滴耳」或「蛇退火煅存性,研末吹耳」,適用於驟發耳痛;若兼出血、出水,可加冰片增強清熱止痛之效。

辨證要點

耳痛之辨證,須詳察局部與全身症狀:

  • 實證多見紅腫熱痛、病程短,責之肝膽火熾或風濕外襲;
  • 虛證則痛勢隱隱、病程遷延,多因腎陰不足,虛火上擾。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用藥須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