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陰
在中醫理論中,肝陰是指肝臟所藏的陰血與陰液,屬於肝臟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肝陰與肝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肝臟的生理平衡。肝陰主要負責滋養肝體、濡養筋脈、涵斂肝陽,並參與調節肝的疏泄功能,使其不致過於亢奮。
肝陰的生理功能
- 滋養肝體:肝陰能濡養肝臟本身,確保肝血充足,使肝臟維持柔和的特性。若肝陰不足,肝體失養,可能導致肝氣鬱滯或肝陽偏亢。
- 涵斂肝陽:肝陰與肝陽相互制約,肝陰充足則能抑制肝陽,防止其過度升發。若肝陰虧虛,肝陽失去制約,易出現肝陽上亢的病理表現。
- 濡養筋脈與目竅:肝陰通過肝血濡養全身筋脈,並上注於目,使眼睛得以視物清晰。若肝陰不足,可能出現眼乾澀、視物模糊或肢體麻木等症狀。
肝陰與肝陽的關係
肝陰與肝陽同屬肝的兩大功能面向,二者需保持動態平衡。肝陽主溫煦、升發與疏泄,而肝陰主寧靜、滋養與收斂。若肝陽過盛(如情緒激動、長期壓力),可能耗傷肝陰;反之,肝陰不足(如久病、失血或熬夜過度)則無法制約肝陽,導致虛陽上浮,形成「陰虛陽亢」之證。
肝陰不足的病理表現
肝陰虛是中醫常見證型,其表現包括:
- 頭暈目眩、耳鳴
- 兩目乾澀、視力減退
- 脅肋隱痛、肢體麻木
- 潮熱盜汗、五心煩熱
- 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肝陰的調養與相關理論
中醫認為,肝陰與腎陰關係密切(「乙癸同源」),肝陰不足常與腎陰虛並見,治療上需兼顧滋補肝腎。此外,肝陰的充盈與睡眠、情緒及精血化生有關,長期熬夜或過度思慮易耗傷肝陰。
肝陰的概念體現了中醫「陰陽互根」的哲學思想,其失衡不僅影響肝臟本身,亦可能波及他臟(如心、腎),進一步衍生複雜病機。理解肝陰的生理與病理,有助於深入掌握中醫對肝系疾病的辨證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