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關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關脈

關脈為中醫診脈「寸口脈」三部之一,位於掌後高骨(橈骨莖突)對應之處,居「寸脈」與「尺脈」之間。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分別對應人體上、中、下三焦,而關脈主中焦,反映脾胃、肝膽等臟腑之氣血盛衰與功能狀態。

關脈的定位與診察

  1. 解剖位置
    關脈具體定位於腕橫紋上約一寸處,即橈動脈搏動明顯之位,與掌後高骨平齊。診脈時,醫師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輕按寸、關、尺三部,其中中指所按即為關脈。
  2. 脈象意義

    • 正常脈象:關脈應從容和緩,力度適中,反映脾胃健運、肝氣調達。
    • 異常脈象
      • 弦脈:關脈緊繃如琴弦,多主肝氣鬱滯或疼痛。
      • 滑脈:關脈流利如珠,常見於痰濕、食滯或妊娠。
      • 弱脈:關脈沉細無力,提示脾胃虛弱或氣血不足。
      • 洪脈:關脈浮大有力,可能為胃熱亢盛。

關脈與臟腑關係

中醫認為,關脈主要對應中焦臟腑,尤以「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為傳統理論依據:

  • 左關脈
    反映肝膽功能。肝主疏泄,若左關脈弦緊,可能為肝氣鬱結;若細弱,則可能肝血不足。
  • 右關脈
    反映脾胃運化。右關脈緩和為脾胃健運之象;若滑數,可能胃中有熱;若沉弱,則多屬脾虛氣弱。

關脈在臨床的應用

關脈的變化可協助辨別多種病症,例如:

  • 消化不良:右關脈滑膩,可能為食積或痰濕困脾。
  • 肝鬱氣滯:左關脈弦緊,伴隨脅脹,多屬肝失疏泄。
  • 脾胃虛寒:右關脈沉遲無力,常見於腹瀉、食欲不振。

關脈與其他脈部的協同診斷

中醫強調三部脈合參,關脈需與寸、尺脈互參:

  • 關脈獨顯異常,可能病位集中於中焦;
  • 若寸、關、尺三部皆浮,則可能為外感表證;
  • 關脈與尺脈俱沉弱,或提示下焦虛寒累及中焦。

關脈作為寸口脈的核心部分,其診察不僅需掌握位置與脈象特徵,更需結合整體脈診與四診合參,方能準確辨證。歷代醫家如《脈經》、《瀕湖脈學》均對關脈有深入論述,體現其在中醫診斷中的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