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精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精神」之探析

精神之基本概念

「精神」一詞於中醫理論中具有多重內涵,其核心要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此處所言「精神」,實指人體正氣之總稱,為生命活動之根本表現。

精神之雙重意涵

一、正氣之體現

精神首先體現為人體之正氣,與「真氣」相通。《靈樞·本臟》明確指出:「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固於性命者也。」此處將血氣與精神並列,強調其為維繫生命之根本要素。精神作為正氣,具有以下特性:

  • 防禦外邪:精神充盛則外邪難侵,如《素問》所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維持機能:精神協調則臟腑功能正常,氣血運行有序
  • 反映健康:精神狀態直接反映人體正氣之盛衰

二、精氣與神志之合稱

精神另可分解為「精」與「神」兩個層面:

  1. 精之層面:指人體之精微物質,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

    • 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藏於腎
    • 後天之精:源自水穀精微,由脾胃化生
  2. 神之層面:指人之神志活動,包括五神(魂、魄、意、志、思)與五志(喜、怒、思、憂、恐)

    • 《靈樞·本神》云:「兩精相搏謂之神」
    • 神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

精神之生理功能

調節生命活動

精神作為人體生命活動之統帥,具有調節全身機能之作用。《類經》有言:「神雖由精氣化生,然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又在吾心之神。」此說明精神對精氣之統攝作用。

維繫形神統一

中醫強調「形與神俱」之整體觀,精神為形神統一之關鍵。《素問·上古天真論》「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之論,即闡明形體與精神相互依存之關係。

反映健康狀態

精神狀態為診察疾病之重要指標:

  • 目光有神、意識清楚、反應靈敏為精神充沛之象
  • 目光呆滯、神識昏蒙、反應遲鈍為精神衰敗之徵

精神之調攝養護

內守之道

《素問》提倡「恬淡虛無」之養神法則,具體包括:

  • 清靜養神:減少過度情志波動
  • 節欲保精:避免過度耗損腎精
  • 調和氣血:使精氣充盈以養神

臟腑關聯

精神與五臟密切相關:

  • 心藏神:為精神活動之主宰
  • 肝藏魂:與謀慮、決斷相關
  • 肺藏魄:主司本能動作與感覺
  • 脾藏意:與思慮、記憶相連
  • 腎藏志:關乎意志力與持久力

精神失常之病機

常見病變

  1. 精神亢奮:多因陽熱亢盛或痰火擾神
  2. 精神萎靡:常由氣血虧虛或精氣耗損所致
  3. 神志異常:可因痰迷心竅或瘀阻腦絡引起

治療原則

  • 實證:清熱瀉火、化痰開竅
  • 虛證:補益氣血、填精養神
  • 虛實夾雜:攻補兼施、調和陰陽

歷代醫家之論述

《黃帝內經》之觀點

《靈樞·天年》云:「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此論強調精神各要素之完備為生命形成之標誌。

張介賓之見解

《類經》指出:「人身之精為陰,神為陽,陰陽和調,精神乃治。」闡明精神健康依賴於陰陽平衡。

李時珍之補充

《本草綱目》多處論及藥物對精神之影響,如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顯示藥物調養對精神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