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失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失血
證名,泛指各類大量出血之症候。中醫認為,血行於脈中,循經流注以榮養百脈。若因內外因素導致血不歸經,或外溢、或下泄、或上逆,則引發多種失血證候。《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云:「血不得循經流注,榮養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此言失血之機理,強調其成因複雜,須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 熱傷血絡:
- 肺陰不足,虛熱內生,灼傷肺絡,可見咳血、衄血。
- 肝火上炎或胃熱熾盛,迫血妄行,致吐血、嘔血。
- 氣虛不攝:
- 脾主統血,若脾氣虛弱,血失統攝,則見便血、崩漏等。
- 腎氣虧虛,固攝無權,可致尿血、經血淋漓。
- 外傷損絡:
- 跌僕金刃直接損傷經脈臟腑,血溢脈外,如外傷出血、內臟破裂。
- 瘀血阻絡:
- 血行不暢,瘀阻脈道,新血不得歸經,亦可致出血,如婦人崩漏、皮下紫斑。
臨床表現
失血之證散見於各部位,依出血部位及臟腑關係,可分為:
- 衄血:鼻衄、齒衄、耳衄等,多與肺胃熱盛或肝火上炎相關。
- 吐血、嘔血:血由胃來,夾雜食物殘渣,常見於胃熱或脾虛不攝。
- 咳血、咯血:血自肺出,伴咳嗽,多因肺陰虧虛或燥熱傷肺。
- 便血:遠血(色黑如柏油)多屬脾胃虛寒,近血(鮮紅)常為大腸濕熱。
-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責之腎虛火旺或下焦濕熱。
- 肌衄:皮下出血,見於紫斑、瘀青,與氣虛血瘀或血熱妄行有關。
辨證要點
中醫論治失血,首重辨明虛實寒熱:
- 實證:出血量多色鮮,伴面赤、煩渴、脈數,多屬熱迫血行。
- 虛證:出血綿延不止,色淡質稀,伴氣短乏力,脈細弱,多為氣不攝血。
- 寒證:血色暗淡,畏寒肢冷,常見於脾陽不振。
- 瘀證:出血夾瘀塊,舌紫暗,脈澀,宜活血止血。
相關名詞
失血證候繁多,可進一步參見:衄血、肌衄、汗血、吐血、嘔血、咳血、咯血、唾血、便血、尿血等條目,以詳其病機治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