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失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失血
失血,中醫名詞,是指各種大量出血的總稱。《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中說:「血不得循經流注,榮養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十種走失,無重於斯,隨證別之,乃可施治。」
失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肺陰虛[^ref-肺陰虛]:肺主一身之氣,肺陰虛則肺氣虛弱,不能固攝血液,導致肺絡損傷,出現咳血、咯血等症狀。
- 脾虛氣弱:脾主統血,脾虛氣弱則不能統攝血液,導致血液溢出,出現便血、尿血等症狀。
- 邪熱迫血妄行:外邪入侵,或內生熱邪,耗傷津液,損傷血液,導致血液妄行,出現吐血、衄血等症狀。
- 跌僕外傷:跌仆外傷,損傷臟腑經脈,導致血液外溢,出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症狀。
失血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 吐血:吐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液,多見於肺熱、肺燥、肺結核等疾病。
- 衄血:鼻出血,多見於肺熱、肺燥、肝火上炎等疾病。
- 便血:大便帶血,多見於痔瘡、腸炎、結腸炎等疾病。
- 尿血:尿中帶血,多見於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
- 汗血:汗出帶血,多見於肺熱、肺燥、肺結核等疾病。
- 痰血:痰中帶血,多見於肺熱、肺燥、肺結核等疾病。
失血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機、症狀進行辨證施治。
- 肺陰虛,可用養陰清肺、止血的藥物,如沙參、麥冬、玉竹、百合、天冬、川貝母、白及、白茅根等。
- 脾虛氣弱,可用健脾益氣、固攝止血的藥物,如黃芪、党參、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蓮子、芡實等。
- 邪熱迫血妄行,可用清熱涼血、止血的藥物,如生地黃、丹皮、赤芍、白茅根、大黃、黃連、黃芩等。
- 跌僕外傷,可用活血化瘀、止血的藥物,如三七、當歸、川芎、白芍、桃仁、紅花、地龍、乳香、沒藥等。
失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 不吸菸、不喝酒。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