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虛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虛火
病證名
-
真陰虧損所致虛火
此類虛火源於體內陰液耗損,陰不制陽,導致虛熱內生。常見證候包括:- 面部特徵:兩顴潮紅,色如胭脂,午後或夜間尤顯。
- 熱象表現:低熱纏綿(體溫略升但無惡寒),或自覺五心煩熱(手心、足心及胸中灼熱感),甚則骨蒸勞熱(熱感自骨縫透發,伴盜汗)。
- 陰虛徵兆:口燥咽乾、舌質紅絳少津,苔薄或無苔;脈象細數,重按無力。
- 兼症:心煩難寐、形體消瘦、小便短赤,或見夢遺、經量少等精血虧虛之象。
病因病機:多見於熱病後期(如溫病耗傷真陰)、久病勞損(如肺痨、消渴),或長期情志過極、房勞過度,致肝腎陰虛,虛陽浮越。
-
陰盛格陽所致假熱
此為陰寒內盛、逼陽外越之真寒假熱證,雖現熱象,實屬虛火標症。- 外候:身熱面赤、口渴欲飲(但喜熱飲且量少),或咽痛而局部不紅腫。
- 內寒本質: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舌淡苔白滑,脈沉微欲絕或浮大無根。
機理:因陽氣極虛,陰寒盤踞於內,迫使殘陽浮越於外,形成「格陽」「戴陽」之危候(參見〈陰盛格陽〉條)。
中醫理論延伸
- 與實火鑑別:實火多起病急,熱勢盛(如高熱、煩渴引冷),舌紅苔黃,脈洪數;虛火則病勢緩,熱象輕而久,伴陰虛或陽虛之本態。
- 臟腑關聯:心火偏亢者常見口舌生瘡、失眠多夢;肺陰虛者兼見乾咳無痰;肝腎陰虛易伴眩暈耳鳴、腰膝酸軟。
- 治則:真陰虧者宜滋陰降火(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陰盛格陽者需回陽救逆(如通脈四逆湯),不可誤用寒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